当代中国美学的演变与发展--实践美学:问题史_美学论文

当代中国美学的演变与发展--实践美学:问题史_美学论文

中国当代美学的演化与发展——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中国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回顾一下实践美学的问题史。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以文艺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6卷本《美学问题讨论集》告终。讨论中赞同蔡仪客观说和吕荧、高尔泰主观说的人相对较少,论争主要在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之间进行,但赞同客观社会派的人似乎更多。除了李泽厚外,洪毅然、马奇、刘纲纪、蒋孔阳、敏泽、周来祥等人是实践美学的主将,八十年代这些美学家从自己对《巴黎手稿》的理解出发发展了实践美学。查文献索引,整个八十年代涉及实践美学的论文为了0篇左右,批评质疑的为10篇左右,占整个论文数量的15%,绝大部分论文的内容为阐述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以实践美学观点解释审美现象。随着《巴黎手稿》讨论的深入,实践美学得到经典支持而迅速发展。从发表论文和编写的各类美学原理性教材的发行量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实践美学是八十年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

1988年刘晓波批评李泽厚的理性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倾向。90年代初开始,潘知常批评实践美学,并提出生命美学观。1993年陈炎发表论文《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重新评价刘李之争。文章发表后,上海市美学学会组织针对此文的专题研讨会,朱立元等人发表文章回应。1994年,杨春时发文指出实践美学缺陷,并提出超越美学的理论构想。朱立元、张玉能站在维护实践美学立场对杨文提出批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趋于深化。1994年,张弘就实践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与朱立元展开争鸣,并提出存在论美学。1996年,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海南省社联和海南师范学院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发展与超越”学术研讨会,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代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实践美学讨论中,大概形成坚守派、改造派和超越派三种意见。20世纪末,实践美学的坚守者张玉能和朱立元变成实践美学的改造者,但张的新实践美学思路仍未解决实践美学难题,朱则与后实践美学观趋向一致,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

从中西美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实践美学不过是众多美学学说之一;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来看,实践美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站在新世纪之初回顾这段历史,在感慨系之的同时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有其发生的社会历史缘由,都有其思想理论来源,都有特定的逻辑行程和阐释限度,这些构成了其理论的基本言说方式和深层结构。面对实践美学这一美学学说,我们也必须询问这样一些问题:实践美学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其代表人物如何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谱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其思想来源有哪些?作为美学理论,实践美学具有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和阐释的有效性?从前沿理论和其它参照系来看,实践美学有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如何导致了其合法性的丧失?等等。也就是说,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发展谱系、成败得失四个方面去把握,实践美学作为问题史所应有的内容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首先说历史背景。实践美学崛起于美学大讨论中,美学大讨论与苏联当时的美学论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两国美学讨论在时间维度、理论向度上存在着同构和同步现象。但在我国批判唯心主义,论证马克思唯物主义合法性的时代背景中,苏联的社会说美学观更能得到认同,这派美学对我国的影响也最大,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与苏联的社会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除了外部影响,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美学本身独立于政治的逻辑;人民大众生活中出现的需要美学给予解答的审美现象;主流意识形态所确定的实践概念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主导地位等等均构成了实践美学缘起的独特背景。从美学本身的逻辑演进来看,实践美学建立在对前此几种美学观的批评基础之上。从逻辑和时序上看,讨论中出现的几种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物质本体论(客观说)——意识本体论(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恰好与西方哲学从古典到近现代(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早期马克思)的历史发展一致。相对而言,李泽厚是在本体论而非认识论层面解决美学问题,这使其赢得了更多的认同。

其次看主要观点和发展谱系。从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观点看,其共同特点,一是以实践为哲学基础和美学的逻辑起点,提出美是自然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命题,但对实践的基本含义存在不同看法。二是在主体实践与客观自然,真与善的对立统一中寻找美。三是把审美心理分解为几个因素,缺乏对审美活动整体的功能性把握。四是把美与实践的自由联系起来,对自由的理解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五是以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对应于美与美感,认为艺术美反映现实美。六是缺乏对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意义的论述,人生存的有限与无限这个永恒的美学难题被实践美学抹去。七是周来祥认为,美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是科学理性和实践活动的中介,邓晓芒强调美是独立的情感领域,都从具有浓厚黑格尔主义痕迹的反映论美学回到康德。蒋孔阳综合了李泽厚,刘纲纪,朱光潜,周来祥等人,但理论更为繁杂和矛盾。张玉能继续发掘实践的审美本性,泛化实践,但实践美学的毛病仍然存在。朱立元力图把实践论沟通于存在论,倒向后实践美学一边。作为一个美学思潮和流派,在实践美学的发生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概而言之,李泽厚在五六十年代奠定了实践美学的基本原则,朱光潜对马克思实践观的不同理解开启了实践美学的另一维度。刘纲纪、周来祥发展了李泽厚的基本观点,使实践美学走向体系化。蒋孔阳综合了前人,成为实践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邓晓芒试图提出不同的理解,但其结论并无新意。张玉能在实践美学面临挑战和颠覆时对其加以维护和发展,但其观点与传统实践美学相比并没有增加新的东西,可看做实践美学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最后看历史功绩和理论缺陷。评价一种学说的历史功绩仍然要遵循历史主义方法,只能把这种学说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看其比之以前的理论提供了多少新的东西。实践美学的历史功绩在于,第一,强调了人的实践和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在特定时代弘扬人道主义和主体性,以呼唤人性复归的姿态领导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实践美学反对了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的美学观,把自然美、美感发生学、移情说等问题都放在人类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的双向对象化的历史行程中去考察,把美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在实践本体论的哲学高度上,赋予了美学理论以深厚的历史感。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实践美学自成逻辑体系,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美学教材的写作和学术价值取向。第三,把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入美学研究,进一步揭开了美学的奥秘。实践美学注重审美的认识性和功利性,突出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多方面地研究了艺术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对文艺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做了深入的开拓。第四,实践美学呼唤主体精神,把崇高给予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具有积极乐观的人文品格。第五,实践美学找到了实践这个人与自然的中介,这是它对美学本体论的最大贡献,因为正是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成为可能,也正是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宗教、认识、语言等其它精神文化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但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更为明显,这可以从宏观微观,比较对照视野分别考察。从宏观整体上看,实践美学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形态结构美学体系,即按照黑格尔所说的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从哲学起点推演出美学范畴来结构体系。本体论哲学形态的构造方法给实践美学带来了深刻影响。其缺陷在于,理性是有限的,一种本体的选取就决定了这种理论的逻辑行程和阐释限度;体系是封闭的,一种阐释视角的选择必然是对另一种视角的遮蔽。比如,黑格尔以理念为本体必然贬抑感性生命;实践美学以实践为本体,实践又是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客观活动,美是实践的产物,对于个体而言,美就是先在,现成的,个体的审美活动就在其逻辑之外。为什么后实践美学能便利地阐释审美活动而实践美学不行?问题还在实践本身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否恰当。实践作为本体是有弊病的,实践只能区分人与自然,无法区分认识、伦理与审美,无法区分群体与个体,无法关注现代性的个体存在。实践的本义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但这两者都与现代个体的存在相距太远。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原则,但实践美学就把这个哲学原则直接应用于美学,所以美学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问题域,而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出发点是个体人的命运,是个体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审美活动首先就是个体的活动,是个体体验而如何又有共通性的问题,因此如加达默尔所说,就与美学有天然的联系,这也就是后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为思想资源就能打倒实践美学的原因。

从微观分析,就是从实践美学本身看其观点的局限,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一,起源本质论。实践美学惯于从起源处把握本质,但美的本源不等于美的本质,就像人起源于劳动,但人的本质不是劳动一样。起源本质论来自达尔文,它刚好与马克思的反思方法相反。二,美感认识论。李泽厚说,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也就是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践美学认为,美感是由认识真理而引起人的一种精神愉悦,美感认识与逻辑认识过程不同,本质一样。但审美根本不是认识。三,误设了美的客观存在。实践美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是自然物质的活动,但实践的目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作为实践的产物的美也必然是客观存在着的。四,忽视审美主体。实践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只是去反映这种现实美,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对这种美的集中提炼典型化上,这就抹杀了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力。实践美学还认为,艺术美一经形成,就是一个不依存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它的美是不以欣赏的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变更的。五,错误的自由观。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多在实践论和认识论层面而非审美体验层面来理解自由,用其去界定审美活动就不合适,因为实践意义上的自由是现实的、物质的、历史具体的,而审美自由则是精神性的、个体的、非现实的。六,褊狭的艺术观和自然美观。自然人化说在解释自然美时有许多难点,第一,它没法解释人们对纯然的形式美的欣赏。第二,它无法解释自然美欣赏中的文化差异。第三,它无法解释自然美欣赏中的个体差异。在实践美学的艺术观中,现实美/艺术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世界观/创作方法,典型/个性,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等构成两两对应的概念,而前者又是决定性的,这导致了艺术创作的理性化。

一种学说的精神取向和理论逻辑除了从其本身去分析外,还可以引入其他参照系,从比较对照中可以看其阐释限度。美学思想的发展也是一个知识增长的过程,哲学美学和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建立在知识不断自我更新的基础上。实践美学对反映论美学的代替建立在马克思和康德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的超越之上,但我们也注意到,实践美学的基本知识结构仍然局限于西方古典哲学范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除了后期李泽厚外,实践美学的倡导者没有吸收当代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李泽厚写作《美学四讲》时吸收了当代西方的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思想,但囿于体系,这些都服从于其基本的哲学美学框架,现代西方美学的文献都成为论证其体系的材料,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形态结构的美学理论仍然是封闭的。一种理论不能吸纳新的知识,不能解释新的审美现象就是其完结的时候。实践美学有几个对立的范畴:认识(理性)/表现(情感),美感功利/审美直觉,人类主体/个人接受,美感普遍性/个人差异,现实美/艺术美,作品/接受者,美/美感等等。在这些对立范畴中,前者决定后者,表现出实践美学一种追求普遍性、理性、社会性、集体性的精神取向。当代西方美学与此刚好相反:艺术美不反映现实生活,现实本身不美,艺术才是美的(唯美主义);艺术美,艺术想象否定现实(马尔库塞、萨特);作品的审美价值决定于读者接受(解释学,接受美学);审美活动完成于个体非理性的超越性建构(尼采,叔本华,伯格森,雅斯贝尔斯),审美是情感表现(科林武德,苏珊·朗格);审美活动不关认识,而是对超理性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贝尔,英加登,马斯洛);艺术不是为了认识真理改造现实,而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诗境(海德格尔,杜夫海纳)。整个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形成了一套体系,但当代西方美学以自己的言说在突破这个体系,表现为审美活动走向个体性,否定性,自足性,超越性,非主体性等。从现象学美学视野看,实践美学忽视了存在本身;从解释学视阈看,实践美学有保守倾向;从存在主义美学观点看,实践美学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从分析美学的角度分析,实践美学存在语言误置等等缺陷。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入其他参照系,比如东方美学来看实践美学的逻辑言路。

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实践美学获得的是启蒙思想的精神资源,实践美学为近代美学,并未得审美现代性。实践美学的古典性表现在:一,理性主体性。实践美学虽然以对主体性的强调成为新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翼,但实践美学的主体是群体主体而非个体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引入,人们发现,这个被发现的人又从属于集体,理性,传统,这个人是黑格尔理念的附属物,是康德先验形式的承载者。二,人类中心论。实践美学认为,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和人,也创造了艺术和美,实践是一切社会事物的本源,而实践总是人的实践,因此这必然导致人类中心论,蒋孔阳把“人是世界的美”这一被认为是西方人类中心论的宣言改造成为美学命题。三,科学方法论。在八十年代的方法论热中,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对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极为热中,甚至断言,美学学科的科学化是其发展的目标,美学学科的成熟是以科学分析审美心理,是以数学方程式表述审美活动的奥秘,这就缺乏人文学科方法论的自觉。四,是乐观主义历史进步观。实践美学认为,理想社会是人性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美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导致美的和谐王国的诞生。五,现实主义文艺观。实践美学对现实主义极为推崇,基本上是在作家表现主体和反映客体两者之间徘徊,作品和读者在其视野之外。

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说必定有自己的阐释限度,如何衡量和评价其理论价值,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所包含的“四项原则”作为尺度可以为我们借鉴。这“四项原则”,一是包容性原则:前人学说的合理部分,应充分为新学说所包容;二是阐释性功能:新学说既能用新规律阐释前人所无法阐释的现象,又能更深刻更完满地阐释前人已阐释过的现象;三是发现预测功能:新学说能揭示前人所未触及的新现象、新规律;四是硬核不可证伪性:具体的论断可以证伪,新学说之核心框架应当坚持。以此来观实践美学,我们发现,一,作为美学基本理论,它没有包容现代西方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它因此二,无法解释现代审美现象如丑和荒诞以及中国古代感兴论美学。三,它没能为现代人的生存提供生命意义的阐释系统。四,实践美学甚至错误地理解了美学的问题域,没有深入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命题自然人化说对于揭开美的奥秘而言还嫌太空泛等等。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美学的演变与发展--实践美学:问题史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