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不断膨胀,电网装配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电网系统中,配电线路承担着重要的电力输送职能,只有保障配电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满足社会的电力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配电线路还存在一些故障问题,本文将具体探讨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与运检管理,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配电线路;常见故障;运检管理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电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就目前来看。社会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电力,只有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才能推动现代社会的建设。为了保障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提高配电线路的电力输送水平配电线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内外因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增加电力企业的运行风险。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对配电线路进行运检管理。
1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
1.1变压器故障
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线路会出现变压器故障问题在配电线路中。变压器可以实现电压的转换。对配电设备起到阻隔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变压器的性能关乎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转。变压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变压器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就会因热量累积而出现内部线路烧毁的问题。
1.2线路故障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线路会出现线路故障问题在配电线路中,短路故障非常常见。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中的雨雪天气是引发短路的最主要原因,比如,在暴雨天气中。雷电会击打线路,造成线路热量迅速升高,出现短路问题。配电线路在短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阻隔电信的通讯。
1.3接地故障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线路会出现接地故障问题一般来说。我国电力企业的配电线路采用了单相接地方式。当线路出现断裂后,会在外部环境要素影响下发生接地故障问题。此外,一些配电线路处在人迹较少的城市郊外。在对配电线路进行监测时,只能依靠电压值判断线路是否出现了故障问题。
2配电线路的故障原因
2.1电力设备质量较差配电线路出现故障,可能是由于电力设备质量较差引起的。电力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配电线路的输电性能我国的电力设备包括变压器、运栓设备等,一旦这些设备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线路造成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自然天气比较恶劣配电线路出现故障,可能是由于自然天气比较恶劣引起的。我国的配电线路搭设在各个区域,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复杂,电路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大,在风力作用下。电路会来回晃动,如果该地区的树木相对茂盛,就会引发接地故障问题
2.3工作人员管理不力配电线路出现故障,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员管理不力引起的。工作人员是进行配电线路管理的主体。一些工作人员在进行运维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精确判断线路的走向,也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行电力设备的装配,导致配电线路的故障风险大大加大
3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
3.1应用故障分析方法想要提升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效率,应该应用故障分析方法。我国的配电线路规模较大,在进行故障排查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电力企业可以应用故障分析方法进行运检管理。一方面,电力企业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对配电线路的工频电气量进行计算。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可以应用红外加热技术。对故障发生位置进行定位。
3.2建立运检管理体系想要提升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效率,应该建立运检管理体系。具体来说,电力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电力企业应该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形成配电线路的动态运维管理系统。(2)电力企业应该调整和优化配电线路的检修计划。形成周检修计划、月检修计划等等。
3.3记录运检管理信息想要提升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效率。应该记录运检管理信息。具体来说,电力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电力企业应该形成网络数据库。把配电线路的各项参数记录在数据库之中。(2)电力企业应该定期对配电线路的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使信息数据与时俱进。(3)电力企业应该形成专门的运检管理小组,并设置小组负责人,对运检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对比。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不断膨胀。电网装配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提高配电线路的电力输送水平配电线路在内外因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故障问题。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配电线路进行运检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龙.浅谈电力输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内容和重点.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余跃飞.浅谈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分析与防治措施[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论文作者:刘畅,罗明硕,卢坤乾,郝明玉,王辉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线路论文; 故障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电力论文; 变压器论文; 我国论文; 出现故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