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性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刘文婷

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校 陕西 西安 710024

摘 要:高中教材自改革以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亮点和热点。这样势必要求教师跳出“授—受”式的教学模式,寻找一种创造性教学的突破口。但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中还处于较浅的阶段,所以能借鉴的经验不多。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将自己教学过程中萌发设想与课堂实践,与各位教育同仁探索交流。

关键词:高中 语文 自读文

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每单元都编有自读文,它们是讲读文的延伸或比较材料,也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直接衔接的迁移点。所以如何有效地把自读性的课文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也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极度的挑战。可以说,对自读文教学途径的探索已是层出不穷,各显千秋。但如今面对的群体是高中生,相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学习思维的积淀更多,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主体性这一更高层次的资源。他们身上有许多思维跳跃点与亮点,恰恰可以弥补教师身上的某些张力,增加了课堂的弹性度,也为教学实践找到了突破口。

实际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课堂舞台交给学生支配,让他们自行组织安排授课的一系列活动,并把他们的授课内容转化为“思辩性学案”的主体,教师的“规范性教案”作为辅助资料。这时教师为幕后的引导者,而不是舞台的表演者;是课堂的听评者,而不是课堂的授课者;是问题的培养者,而不是问题的设置者;是知识的补充者,而不是知识的讲解者。这样,通过师生互换角色,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再逐步建立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理念,通过双边互动思辩性学习研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思辩性学案”在实践中的操作程序

1.在班级设立集备组(课前准备)。选择包干到组形式,以教师为主导,每组选2名语文骨干作为小组代表,形成第一轮师生互动探研教材的集备组。教师亲自指导8名小组代表研究处理教材思路,引导他们如何从单元提示与自读提示的信息中把握学案的重点和难点。随后,各组2名代表再依据各组分配的课文目标组织组员集备,形成四个小集备组。他们组织组员收集与处理材料,引导他们群策群力,预先感受、理解、分析、体会教材,从而拟定各组的“学案”思路,做好课堂授课准备。

2.让学生担任课堂舞台的主角(授课过程)。全堂课程80%时间由学生自控授课,主要形式设定为小组代表陈述版块内容,同学们共同讨论和互动思辩,课后可由组长负责评定积分,纳入小组竞争制。教师在这特定的80%时间内扮演听课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疑难评析、刹时灵感应加以及时关注,再充分利用20%时间做充分肯定与鼓励,同时也应指出不足,认真剖析问题与归纳补充授课内容的疏漏点。

3.思辩性学案的框架设计表(实践教例)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一目了然,“思辨性学案”的探索有许多可取点。当然除了备注项的注意点之外,学生授课方法的多种科学结合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方能日臻完善。

论文作者:刘文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5月总第1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思辩性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刘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