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说“钢铁是如何制造的”_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文

重读小说“钢铁是如何制造的”_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文

重读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篇小说论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一致被认为是苏联文学中的一部描写革命者的最优秀的作品。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已成为一部别开生面的生活教科书。”作家A.普拉东诺夫曾这样评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终于塑造出那种身受革命的培育、给予自己时代的一辈人以崭新的、高尚的精神品质的人的比较成功的尝试之一,并且成为自己祖国全体青年效仿的榜样。”的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苏联优秀青年的榜样,并与他们生活和战斗在一起。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像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科歇沃伊等苏联青年以保尔·柯察金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为保卫祖国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在许多牺牲的苏联士兵身上找到的遗物,是让子弹打穿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战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又有许许多多保尔式的英雄人物积极参加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愧于祖国和人民,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光芒。可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苏联青年心目中的位置和所起的巨大作用。

九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界,有些人在强调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下,对苏维埃时期的文学,尤其对描写革命者的苏联文学作品,像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对主人公保尔形象的评价与从前的评价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人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一部当代神话,是斯大林主义的产物,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也是人为制造的神话〔1〕, 认为保尔·柯察金这位红色使徒已为当代社会所不需。目前,这种观点在俄罗斯文学界很有市场。所以,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已从当今的某些俄罗斯文学史著中消失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被某些编写者从学校的俄罗斯文学教科书中拿掉了。如今,在俄罗斯有些人竭力想通过学校把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给青年一代,把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及其70多年的历史从广大青少年的记忆中抹去,仿佛苏维埃时代是历史的黑洞。所以,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形象已被许多青年人忘却,他的精神已被否定。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当今俄罗斯的命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中国的命运如何呢?早在1942年,这本书就在中国由著名的翻译家梅益先生翻译出版了。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成了许多中国青年的榜样,无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全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里,保尔·柯察金的榜样和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青年积极地投身于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那么,在今日的中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又如何呢?为了解这一情况,笔者对自己任教的一所大学里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一个本科生班和一个研究生班的学生作了一次询问调查。情况是这样的:在本科生班,全班仅有两个人读完这部小说(占全班人数的14%)。其余人有的没有读过,有的读过但读不下去。在研究生班,情况要好一些,多数的学生读过(占全班人数60%),其余人或没有读过,或只看过同名电影,听过同名小说的连续广播。那末,如今的学生怎样看待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形象呢?主要有两种观点:多数读过这部小说的学生认为,保尔·柯察金是个十分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形象。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的崇高的革命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保尔的这些优良的品质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当然,我们今天的社会的人也需要这些品质。有的学生说:“现代社会需要保尔这样的人,因为坚定的信念是我们人生航程中的灯塔,给我们以希望和信心;顽强的意志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向未来的坚强后盾,也是个人充分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还有的学生认为,“保尔·柯察金身上有一种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那就是他令人不可思议地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保尔·柯察金生活的时代虽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对于我们跨世纪的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人。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障碍,创造辉煌的人生!”然而,也有另外一种看法:有些学生认为保尔形象及其精神已经过时,已不为当今社会所需要。有一位学生说:“保尔不属于当今的时代。他是其生活时期的、单一的社会大环境所蕴育的特有的一代人的典型。保尔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他属于过去的年代,他所具有的是过去年代的特征,所能适应的也是过去年代的生活方式。”

从我们进行的调查来看,青年学生对保尔·柯察金形象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去看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形象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应当历史地去看待保尔·柯察金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即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最初年代的那段历史和当时的时代精神。因为保尔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里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正确地回答了“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这个重要的人生观问题。

保尔·柯察金是个普通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在一起艰难地生活着。12岁的保尔就被母亲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因此,他从小就对社会有一种不满和反抗的情绪。后来,他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与阶级敌人浴血奋战,并多次负伤。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使他从一个仅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的少年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国内战争结束后,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中。无论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艰难岁月里,保尔·柯察金都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忠诚。然而他的人生历程十分坎坷,由于在战争中多次受伤以及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建设劳动中劳累过度,他先是双目失明,后又全身瘫痪,饱受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是保尔·柯察金没有被这一切所吓倒,他身残志不残,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人生,对待疾病,为能回到革命的队伍作一切努力。因为对于他来说,“在生活中,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他“宁愿忍受一切,只要能归队就行”。为此,在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拿起笔写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实现了自己归队的愿望。小说的结尾写道:“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他又拿起了武器,回到战斗的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就是保尔的一生。他的一生证实了他的人生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把自己的一切——生命、爱情、理想等都溶于解放人类的伟大斗争中去了。他的一生是一个革命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我们从保尔·柯察金的人生道路中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看到真正人生的全部意义,是革命人生观的最完美的体现。他的一生回答了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的问题。因此,这个形象不但完美高大,而且还具有一种榜样的力量和作用。

其次,保尔·柯察金是个真实感人、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之所以真实,是因为他来自现实生活。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十月革命爆发,国内战争、国民经济恢复年代的苏联现实生活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艺术的构思创作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小说描写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动荡而艰苦的社会生活,描写苏维埃人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目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实干精神。尤其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形象既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生活经历的写照(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保尔·柯察金的原型,作家的亲身经历基本上是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轨迹。当然,保尔·柯察金是文学形象,当然绝不能把保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同起来),又是他同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部作品不但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精神,也符合三十年代苏维埃人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众所周知,本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人怀着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期望和憧憬掀起了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那是充满激情的火红的年代。这种时代呼唤一大批具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人物,需要以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对待伟大的建设事业的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理解时代的要求和精神,创作出保尔·柯察金这位符合时代的呼唤和时代的精神的英雄人物。必须指出的是,那时的苏维埃人曾经真诚地相信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胜利,相信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实现,相信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和光荣,相信会建设起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真实和历史真实,全然不像现在某些人所说得那样,仿佛当时的历史并不是这样,而是有人欺骗、强迫苏维埃人去那样相信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苏联人民的信念、理想和情操,真实地再现了苏联人民在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和忘我的劳动热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英雄模范人物。而保尔·柯察金就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千百万英雄人物中的一个。那时候,苏维埃人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不但视为人的美好的精神品格,而且还将之视为人的重要的审美品格。人生不但应有其精神的内涵,还应有其审美的品格,即人应有审美的人生。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暴风雨年代和和平的建设年代里的行动表明他的一生是符合当时苏联人对人生的审美需求的。正因如此,广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读者接受并喜爱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苏联文学界高度地评价这一形象。法捷耶夫在1936年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信中赞誉说:“我觉得在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其他的如此纯洁、迷人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

保尔·柯察金这个形象之所以真实,还因为这个形象没有游离于俄罗斯文学形象的传统之外,是在俄罗斯文学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文学形象,是对俄罗斯文学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文学形象的继承。熟悉俄罗斯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近千年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里有不少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敢于进取、敢于斗争、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主人公。在17世纪俄罗斯文学里,《使徒传》的主人公阿瓦库姆,为了维护宗教守旧派的思想和信仰,不怕以牧首尼康为首的宗教上层人士的残酷迫害,敢于与牧首尼康等人进行大无畏的、坚决的斗争。阿瓦库姆为自己的信仰所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开创了俄罗斯文学英雄人物性格的先河。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位职业革命家的形象。这位贵族自从掌握了革命理论之后,便开始过起俭朴的生活。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以适应今后革命斗争的需要并经受各种严酷考验,他平时甚至睡在钉有几百个小钉的毡毯上;为了革命的需要,他甚至弃绝了个人的感情生活。总之,拉赫美托夫是一位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事业舍弃个人的一切、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革命者形象。拉赫美托夫形象成为后来的俄国革命家们效仿的榜样。普列汉诺夫说过:“在每个杰出的俄国革命家身上,都有许多拉赫美托夫的气质。”当然,阿瓦库姆,拉赫美托夫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俩的理想、信仰和斗争的目标也不同,阿瓦库姆是为了自己的宗教理想和信仰,拉赫美托夫是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但他们都是为了信仰而弃绝个人的一切的人,都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主人公所表现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传统。保尔·柯察金形象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继续,是又一位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宁愿献身的人。当然,保尔·柯察金与他的前辈们不同,他有自己新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譬如,他不是禁欲主义。他与冬妮娅、丽达、达雅之间的感情关系伴随着他的人生的各个阶段,爱情以一种特殊的抒情力量贯串在他的整个生活之中。但保尔的感情服从于理想和事业的需要,他对同志、朋友、亲人、情人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和纯洁心灵不仅是他的道德的品质和特征,而且也是他的理想和信仰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感情和理想、信仰是统一的。如果个人感情违背他的理想和信仰,阻碍他实现自己理想和信念,那么,他便毫不犹豫地拒绝这种感情。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的环境里也是如此。

保尔·柯察金形象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是位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一个人必须有理想,追求,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人生的动力。一切美好的现实都是从理想开始的。但是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不同的:有的人的理想和目标是利己的,是为了满足利己的私欲,把获得权力、地位、金钱、美女当作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利他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尔·柯察金的理想和目标就属于后一种。他的理想和追求是把自己“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因此,保尔·柯察金的理想是崇高的,目标是伟大的,全面地展现出他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此外,保尔·柯察金形象可贵的是,他追求理想的态度始终不变,他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任何艰难困苦、病魔、甚至死亡的威协都无法让他离开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无论在硝烟纷飞的战场,还是在艰苦的建设工地上,总之,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忘我地奋斗,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知道这样做是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接近,因而感到巨大的幸福和快乐。保尔·柯察金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直奋斗,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真可谓作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因此,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那些曾像他一样立下雄心壮志,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把理想抛到九霄云外去的人相比,与那些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和选择成为可耻的懦夫和逃兵的人相比,保尔·柯察金形象更加可贵。

保尔·柯察金形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的形象和精神具有一种美感。保尔·柯察金的崇高的理想、革命的精神、执着的追求、献身的精神、浪漫的激情等品质与毫无理想、碌碌无为、无所追求、自私自利、萎靡不振等品质相比,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让他的人生分外光彩照人。保尔·柯察金形象之所以感人,另外一点是因为他身上永远洋溢青春的活力,在他这个人物身上显示出革命和青春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革命需要勇敢、热情、奉献、牺牲,而青春正好以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有一首歌词写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是说明了青春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个道理。保尔·柯察金的充满无私奉献的人生是把革命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杰出范例,这也是保尔·柯察金形象永葆其光辉和魅力的一个原因。

通过对保尔·柯察金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属于人类永恒的道德范畴,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因此,这个形象的艺术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他的精神具有一种永存的价值。所以,就是在人民的理想和道德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日的俄罗斯,也有人呼吁不要忘掉保尔·柯察金、奥列格、密列西耶夫等英雄人物及其革命精神,因为“劳动人民的子弟们应当知道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沙皇时代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为自由而战斗,怎样进行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怎样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公正的社会,怎样打败了法西斯!……因此,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进卫军》,《真正的人》这三部作品从大纲中删掉……”〔2〕我认为, 这是一种从全人类的道德观去评价人物的态度,是十分正确和可取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我认为保尔的那种为了自己的理想勇于奋斗、奉献牺牲精神也依然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保尔那样的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们。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今天,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千千万万的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伟大的目标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人。在战争年代,有千百万像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和平时代,有像吴运铎、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和栋梁,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鼓舞我们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迈进。因此,我认为保尔·柯察金形象永放光芒,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精神永存。

注释:

〔1〕其实,这种说法并非是某些人的新发明,早在三十年代, 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刚刚出版问世,西方就有人说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俄宣传的一部神话,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帮有经验的作家杜撰的产物。

〔2〕见《俄罗斯真理报》1997年6月17日,《巴甫卡·柯察金和洛丽达》一文。

标签:;  ;  ;  ;  ;  ;  ;  ;  

重读小说“钢铁是如何制造的”_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