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理论框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分子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认识到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科学性,其理论框架的严谨性与完整性,其科学分析的预见性。本文拟对这一认识框架作以分析和探讨。
建国以后,党对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认识有几种理论上的认识框架。一种是1950年提出的“经济地位决定论”,一种是1956年提出的“为谁服务决定论”,一种是颇有影响的1957年提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皮毛论”。再一种是后来完全错误的“思想决定论”。这些认识框架当中,数“经济地位决定论”最具科学性。但由于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阶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框架需要充实和补充”。
邓小平对知识分子认识的过程,在继承党过去认识的合理性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在认识的理论框架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他的理论认识框架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地位决定论”。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对自己理论框架进行了全方位的展开。此后,直到邓小平同志逝世,他的思路始终是按此逻辑发展的。邓小平的这次讲话从三个层面分析了知识分子问题。
第一,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知识分子问题。邓小平首先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他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的观点, 进一步深刻分析了科学技术同生产劳动力的关系。他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88页。)在此立论成立之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么,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8 页。)回答是顺理成章的,广大知识分子是劳动者,他们是脑力劳动者。尽管旧社会脑力劳动者也各有不同,但应当指出的是,从现代社会生产力演进的这个角度出发,广大知识分子是从体力劳动者大军中分离出来的一支新的劳动大军。在工业革命前是以体力劳动大军占据优势,在工业社会时期,体力劳动大军与脑力劳动大军平分秋色,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大军将成为主体力量。邓小平敏锐地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在这里, 邓小平揭示了知识分子劳动大军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出发点,看待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和作用,是知识分子问题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其一,广大知识分子是劳动者,他们不是剥削阶级。其二,它使人们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切入生产关系,就更容易看清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其三,由于广大知识分子与先进生产工具相结合,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这一视角出发,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特征,从而确立知识分子理论的基础。
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社会进步力量时一个显明特点之一,就是把这些阶级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分析他们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是继承了马克思的。他在1988年9月, 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他联系到知识分子问题时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邓小平的这一分析,抓住了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把握了现代社会生产力要素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久经不衰的生命力。
第二,从生产力进入到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知识分子问题。建国后,党从“经济地位决定论”的角度对知识分子属性分析的文献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规定:“凡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为其中办事人员,取得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职员。职员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中“取得高额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例如工程师、教授、专家等,称为高级职员,其阶级成份与一般职员同。”(注:《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人民出版社,第 104页。)阶级成份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是属于哪个阶级营垒的人,阶级成份就是阶级属性。我们说,1950年政务院的这一份文件是“经济地位决定论”,就是说,这一份文件以经济地位来划分阶级。邓小平在划分知识分子属性问题上坚持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受雇于资本家的知识分子时指出:“马克思曾经指出,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这就是说,他们也是受资本家剥削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邓小平认为, 不能以劳动成果服务的对象来区分阶级。他指出,有很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劳动成果为剥削者所利用,这一般是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注:《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88页。)邓小平认为,也不能以政治态度来区分阶级,他指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很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如同列宁所说,尽管浸透了资产阶级偏见,但是他们本人并不是资本家,而是学者。”(注:《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88页。)从经济地位决定论来看,学者属于职员的范畴, 而职员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地位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含意可以归结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雇佣劳动者,他们在阶级属性上同一般工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本来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结论,从根本上确定了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彻底否定了以世界观为标准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观点,也否定了其他的不正确认识,它标志着困扰我党数十年的理论是非得到了最终解决。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与马克思关于知识分子属性的看法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开宗明义地讲:“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的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其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共同特征,他指出:工程师、机械师是“高级工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61页。)办事员是“产业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24页。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者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或者说,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产品体现在物质财富中;另一方面,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是在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所有这些人不仅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并且用自己的劳动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因而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再生产出来,并且还直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他们的劳动是由有酬劳加无酬的剩余价值组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444页。 )马克思还对从事教育、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属性作出了分析。他指出:“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校老板,可以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这种教育工厂在英国多得很。这些教师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是生产工人。老板用他们的资本交换教师的劳动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发财。戏院、娱乐场所等等的老板也是用这种办法发财致富。在这里,演员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443页。 )马克思不是以经济收入的多少来判定知识分子的属性,而是把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相联系进行分析,他讲到:“同样,工资也是在另一个项目中被考察的雇佣劳动:在一处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所具有的规定性,在另一处表现为分配的规定。如果不是规定为雇佣劳动,那么,它参与分配的方式,也就不表现为工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745页。 )在这里,如同马克思在经济学里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一样,他在社会层面,也把经济地位决定论贯彻到底,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里受雇于人的广大知识分子属于雇佣劳动者,他们在阶级属性上同产业工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成为邓小平分析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三,从一般到特殊,深刻揭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邓小平在分析知识分子问题时,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分析知识分子问题一般,再具体到我国知识分子。他从社会制度变更的角度,首先指出了我国知识分子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的区别问题。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 )根据邓小平以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同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广大知识分子之间具有相同也有相异。他们之间的相同是:他们都是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是现代社会的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都是先进的阶级。他们之间的相异之点在于: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受雇佣被剥削的地位。其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他们服务的对象不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的社会里,广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他们的服务对象统一起来了。其三,资本主义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不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获得了统一。这一比较证明,党在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合理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说明,周恩来1956年对知识分子地位的论断是正确的。当时,我国知识分子不但在阶级属性上已经是无产阶级一部分,更显著的是他们在思想上也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了。而我们在后来的失误的根源,在于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特点扩大到社会主义中来,并把这种阶级属性与服务对象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不统一的关系颠倒过来,从而走上了歧路。
根据前述的推论,邓小平一方面对我国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作出这样的判定:我国知识分子,“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另一方面, 邓小平又对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作出这样估价:“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科学技术队伍,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确有很大的进步。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做出了成绩。甚至在林彪,‘四人帮’那样迫害和摧残知识分子的时候,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也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技术工作,许多人在同‘四人帮’斗争中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四人帮’被粉碎后,他们迸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衷心拥护党中央,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更加奋发努力工作。这样的队伍,多么可贵!这样的队伍,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92页。)邓小平也讲到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但这种改造的性质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基本上相同的。这就是说,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在阶级属性上既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在思想上,也成为用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邓小平对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分析的理论框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一个创造,它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在我党知识分子问题上是一次认识的飞跃。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标签:知识分子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读书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