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可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变中国的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政府使用资金的经济、效率、效益的评估,关系到政府的信誉,关系到政府主管人员的业绩,进而关系到官员的政治前途。因此,绩效审计的开展更需要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审计人格。
审计体制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密切。因为监督财政就意味着政府及财政资金成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涉及到立法权对财政权的制约问题,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审计机关普遍性地充当着监督财政的角色,是立法机关监督财政的重要工具。反过来,审计机关也只有从立法机关那里获取权力才能够实施对财政的监督,因此,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和行政法治化,这样一方面可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削弱并走向透明化,由一个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使政府对公众、人大以至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负起责。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督得到实质性加强。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审计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
(二)合理开发审计人力资源。
就中国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现状而言,中国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同时存在两种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前一种是指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人员绝对数量稀缺,审计人员的数量同中国审计人员所要承担的审计责任和审计任务存在较大的差距;后一种是指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结构、素质上存在不合理性,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被限定在财务的范畴,审计人员的招聘主要对准财经院校,这一点对于传统财政财务审计似乎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也表明中国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力资源准备。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到24.71%,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体,比重达到62.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所以针对这种情形,中国必须加大对审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班、讲座以及在职教育等形式,鼓励审计人员涉猎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以此健全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其次,有意识地吸取外来资源,通过对外招募的形式,对素质有偏重地做出选择,有重点地吸取其他管理学科、工程学科的人员进入审计领域,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每年公务员招聘中,有意识地吸取非财务管理学科的人才。再次、在审计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借鉴企业做法,采取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借用企业、事务所、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的专家,参与绩效审计项目小组,促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完成。
(三)加强审计法规制度的建设。
审计署历来注重对法制的建设,李金华审计长提出要不断加强审计机关的“人、法、纪”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对于绩效审计法规建设进展不大。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已经提到了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不明确、不具体,不便于操作和执行,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需要。因此,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应尽快出台相对明确的法律制度,确立政府绩效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法律地位,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绩效审计地位、作用、职责任务,规范绩效审计的工作方法、程序、内容和评价指标和标准等,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审计。审计机关只有依据法律作为工作的依据,作为审计的准绳,审计机关的工作才会具有效率,绩效审计才能够在中国快速成长,才能够免受来自外来的干预,增强绩效审计的效力,更好的维护人民的财产,审计机关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财产的看家狗”。
(四)健全中国的财政预算体制,建立政府的绩效管理框架。
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公共财政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的配合。绩效预算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同时,要加强绩效管理,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国家,若想搞好政府绩效审计,提高政府绩效,必须建立一套可加以考量的示标。因为,“要改进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测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你不能测定它。除非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定方法方面达成一致或谅解,一切确定绩效目标或标准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努力。2004年下半年,由国家人事部下属的人事科学研究院会同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研究开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面世,这套评估体系将用33个指标来评估政府的绩效,公众是否满意是评估的重要原则。《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组长桑助来认为,“满意原则”应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包含下面内容:经济性评估是要求政府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效率测定的是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益评估关注的是组织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最终结果,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人民满意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公平关心的问题是,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服务。桑助来强调:“目前,这一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已经升格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下一步,我们会在一些地方实践。”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逐步加强和完善,必定会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