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沪港两地证券市场合作与发展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两地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大事。根据“基本法”和中英联合声明有关条款的精神,“九七”以后,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将继续实行现行制度,保持自由港地位和单独关税地区,继续实行自由的经济贸易政策。在金融方面,香港将保持现行的货币金融体制和政策,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关系将体现出一个主权国家内,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两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两地金融业务往来按照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进行。因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种功能及其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保留和发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会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场服务内地功能的运作,有利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巩固和发展。
“九七”香港回归后,我国便有了沪、深、港三个证券交易市场。笔者仅就沪港两地证券市场合作与发展的前景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沪港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
由于上海、香港本身的城市功能以及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差异,决定了沪港两个证券市场之间应是一种“相互独立、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共同繁荣”的关系。
——沪港城市功能比较。香港是一个以贸易、地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因而从产业充实度来看,香港是处于一种“空心化”状态。也就是说,香港没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贸易也以转口贸易为主,金融业则是以地产业为基础的,市场风险较大。同时,作为一个吸引巨额国际资金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资金流动上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世界各地资本可以自由进出香港资本市场。人才流动在香港也是处于高度的自由化。另外,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通信业,具有双重语系,是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之一。同香港相比,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上海还有江浙等邻近省市的支持,产业结构比较完整,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较小。当然,上海在资金、人才等的流动性方面还不如香港自由度高,信息港的建设方面,上海也落后于香港。
——沪港证券市场比较。成立于1986年4月的香港联交所发展很快。截止1996年6月30日,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已达27150亿港元,列世界第8位,日均成交逾66亿港元。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主要以金融类、地产类和公用事业类为主。交易手段主要是期权、期货交易,交易方式则为有形和无形交易并存。在香港的投资者中,以机构投资居多,个人投资往往采用投资基金的形式由基金经纪人进行投资。
上海证券市场自1990年底上证所成立以来,同样发展神速。到目前为止,上海证券市场的市值已达2500亿元,列世界第28位,日均成交12亿元。上海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以商业类和工业类为主,金融类较少。交易手段在国债期货暂停后目前仅有现货交易一种,交易方式则主要是有形交易,无形交易试点正在进行中。上海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中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并存,从数量看,以个人投资者居多。
随着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债不仅成为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弥补赤字的手段,而且也成为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内债(国债)发行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债市场交易活跃。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为全国国债交易的中心,1996年1~10月份,国债现货和回购交易量达13135亿元。可以说,上海证券市场在国债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沪港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
“九七”香港回归后,香港证券市场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香港证券市场和上海证券市场必将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在历史上曾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但目前上海在资金实力、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的程度方面,与香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香港是世界第4大银行中心,第8大证券市场,在国际证券机构进行公司融资和资本市场活动方面,除日本之外,香港亦是亚洲主要中心。因此,香港凭借目前的优势,以及今后在财政金融方面的高度自治权,将继续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成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和国外金融机构向中国内地投资的桥梁。香港证券市场在发挥国际证券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融资的中心,如H股的发行上市和内地企业在香港“买壳”上市等。上海证券市场则要进一步发挥其在国债市场上的优势,继续为政府融资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也将逐渐树立其在国内股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国内企业筹措内资的中心,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解忧尽力,并为最终走向国际化创造条件。
沪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国际选择
根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的不同,可将证券市场的筹资业务分成四类:
内—内型。即在国内筹资,国内使用,如国内A股在沪、深交易所的上市。香港回归后,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便属于此种类型。
内—外型。即外国企业在中国筹资,到境外使用。香港回归后,国外公司到香港上市即属于此种形式。
外—内型。即在国外筹资,国内使用。中国企业到国外发行上市就是这种情况。
外—外型,即在国外筹资,国外使用。如国内企业(跨国公司)在国外发行上市后所筹资金用于国外投资。
根据目前香港、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香港证券市场可重点发展后三项业务,继续发挥其国际证券市场的作用。上海证券市场则应以内——内型业务为主,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树立向外扩展的意识,在发展好内——内型业务的基础上,向其他类型业务拓展。
从交易产品看,目前香港的期权期货交易已占重要地位,“九七”回归后,香港可继续成为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则在内——内型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现货交易。
从区域分布来看,香港回归后,在保持香港证券市场独立性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加强粤、港、深之间的联合,以香港为龙头,带动整个华南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华南经济圈。上海则发展成为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首先是加强两地证券市场共同监管方面的合作。我国已决定适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一部分国有企业分批到海外上市,香港证券市场将是主要的上市地。国有企业赴港发行H股和在内地发行A股的工作将继续展开,因而沪港证券市场应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两地同时上市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监管,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
其次是加强证券市场推进方面的合作。在进一步改善人员培训、信息互换等日常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完善市场规划、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为沪港两地证券经营机构跨地区经营创造条件。同时,沪港证券市场还可开展有关“第二上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市场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功能。
再次是加强证券市场结构优化方面的合作。香港证券市场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证券市场则在国债市场的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设想,经过两地证券中介机构的努力,在香港发行港元国债,或在香港发行国债受益凭证、国债投资基金,这是完全可行的。沪港两地证券市场可在这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同时,沪港证券市场还可在金融创新、开发新品种方面加以研究,逐步完善市场结构,促进市场全面发展。
最后是加强促进证券市场规模发展的合作。当前,投资基金已逐步成为新兴证券市场比较有效且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工具。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将越来越需要开发投资基金这种间接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股市的规模发展。基金主要以投资获利为目的,实行合理投资组合的运作,可促进证券市场形成稳定的、长期的投资。沪港两地的证券机构可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采用国内外机构共同组建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办法,在沪港两地以发行受益凭证的方式,实现上海证券市场的间接开放,促进上海证券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进一步发展上海证券市场的规模,使上海证券市场尽快与香港证券市场共同跻身世界证券市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