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进步推动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媒介,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以凸显。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以及计算机人事管理系统的创建,人事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对人事工作进行管理,在提高人事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下各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事管理
1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
1.1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不断推动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与革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人事管理的工作当中,传统的收集和整理人事信息的工作模式仍然存在,这种模式下的人事管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事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之下,长期以纸质文件的形式进行发展,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人事管理工作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1.2岗位设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事业单位通过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实现人事管理工作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设置工作仍有以下问题:一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与单位实际人员情况会有一定的差异,不可能完全符合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规定,尤其是近几年,均有新进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业单位会出现初级专业技术岗位超结构比例,而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空缺的情况,导致岗位设置情况不尽合理;二是部分单位还存在因人设岗的情况;三是部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单一,但日常人事工作事情较多、较杂,平常仅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相关工作,没有更多时间、精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1.3绩效考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普遍缺少量化指标,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单位的考核笼统地对“德、能、勤、绩”四个指标进行打分,考核结果没有起到奖勤惩懒的作用,不能体现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的工作实际,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绩效考评重视程度不够,仅注重抓业务工作,对待考核简单应付。
1.4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因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导致对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但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人事干部能力培养以及人事管理业务的培训十分薄弱,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降低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2.1针对部分事业单位重复设置、效益较低的问题,下定决心合并和撤销一批重复设置、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
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布局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可能扩大事业单位的规模,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规模效益。
2.2对产权制度进行相应改革,采用竞价出售、改制重组、撤并注销等形式加以改革,对是否推行改制转企做好服务和政策咨询
对具备资产出售条件的,将单位内部职工和社会法人等作为主要对象,公开竞价拍卖,改制为股份制和合伙制等。对净资产数额比较大,要一次性推出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对于这部分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净资产折股和部分出售的方法,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另外,对部份事业单位已无法正常运转,出售重组的难度又较大,可以按照规定对其进行清算,分流相关人员和落实相关债务之后,撤并注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将政事分开,实现管理型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
在参公管理型和公益型事业单位中,需要将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进行充分应用,从而对行为进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实现改革的有效推进。
2.3.1对机构设置进行相应调整
在部分事业单位中,行政管理职能已经消失,所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回归行政机关,需要实现其撤销或者转型。部分执法和监督管理单位的职能较为相近,或者是职能交叉,需要对其进行归并和综合设置。在部分事业单位中,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等职能相混合,能够将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行政机关,将经营服务型职能剥离开来,在个别单位中,行政管理和社会公益职能还不能分开,可以将其列入到社会公益型单位管理。
2.3.2精简人员编制
部门参公管理型和公益型事业单位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于这部分事业单位,需要将党政机关改革“三定”要求作为重要依据,对职能进行重新界定,核编定岗,精简人员。对编制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实现人员编制结构的优化。
2.3.3完成经费渠道的规范
在一、二类事业单位中,对两种经费管理方式进行应用,分别是财政拨款和“收支两条线”,将收入上缴财政的同时,将所需要的事业和工作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2.4改变管理模式,完成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的资源重组
从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的角度来说,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健全的机制和改变管理模式,重视活力的激发和竞争力的加强,将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实现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应用“先剥离、后搞活”的改革措施。
2.4.1对事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配置
部分事业单位重复设置、职能相近或者交叉等,这部分事业单位需要跨部门和跨地区联合,以多种形式的事业单位服务实体进行组建。还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
2.4.2对财政供给模式进行相应改变
对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全面清理,对财政供给范围进行重新规划,将社会资本市场准入作为补充,促使多渠道公益事业投资格局的形成。大力提倡社会力量举办社会服务机构,除了参公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可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改组,使其成为多元化的股份制单位。
2.5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
针对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事管理改革推进困难的特点,应对事业单位科学分类进行指导和约束。与此同时,加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并改革和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政策。
2.6建立事业单位中的新型用人制度
严格遵守公开、平等的原则,对事业单位编制内外人员实施好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促使灵活度较高的用人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构建起人员自主择业和政府依法监管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7充分应用多元化分配方法,建立起全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在政府调控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之中,需要使事业单位享有分配自主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需要将工作特点和市场工资水平作为重要依据,对其内部分配方法和发放标准进行确定,将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等作为依据,明确工资分配档次,对岗位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进行全面应用,进一步实现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分离。
3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数据的采集与资料的完善,从而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的有效跨越,有效激发了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从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是当今人事管理工作向前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珍.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包钢科技,2015(4):77-79.
[2]李斌,俞知远.计算机辅助人事管理信息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10-112.
[3]唐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7,23(31):208+260.
论文作者:王小川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事业单位论文; 人事论文; 人事管理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岗位论文; 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