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公有制论文,党建工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这一新领城的党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它既是引导和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桂林市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为基点,就构筑新型的党建工作平台,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谈谈管见。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街道社区、社团和中介组织党的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宽党的工作的覆盖面。”(见《人民日报》2002年5月23日第1版)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目前全面的状况而言,一方面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这一新领域的党建工作相对滞后,且尚未形成整体合力。因此,要不断拓宽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尽快实现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同步发展的目标,必须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大党建工作创新的力度,同时,还要切实有效地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即搭建起新型的党建工作平台。
(一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搭建起“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党建工作平台,形成强大的外推力,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同步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强化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特殊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党建工作的社会化。这里所说的社会化特指两层含义:一是指思想认识上的社会化,二是指认可程度的社会化。前者主要就对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程度而言,后者则主要就非公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程度而言。目前,之所以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之所以在不少基层党务工作者中存在“畏难”情绪,导致讲发展经济理直气壮,讲抓党建工作底气不足,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而不少非公企业主尤其是外商企业主之所以对党建工作的认可、接纳度不高,出现排斥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舆论宣传不到位,没有打消他们的种种疑虑所致。
毋容置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绝对不会朝令夕改;而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绝对不会放弃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我们抓党建的目的是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生活水平,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与企业主依靠员工发展企业赚钱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而且也应当是所有不带政治偏见的非公企业主愿意接受的。因此,我们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建工作的目的和重大意义,总结和宣传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理直气壮地廓清思想迷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自觉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职工支持党建工作的热情,尽快消除非公企业主的种种疑虑,使之逐步认可和接纳党建工作。进而形成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强化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发挥“功能作用”的途径、手段的研究,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动态发展中趋向规范化。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党组织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党组织由国有企业的“核心地位”演变为非公企业的“边缘地位”;由国有企业制度的“内在要素”演变成非公企业制度的“外在要素”;党组织负责人也由原国企“党的领导者”向非公企业“党务活动者”转化。这些新变化,一方面向传统的党建理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的党建实践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当是职工(合资企业的中方职工)的政治核心、党联系职工的纽带与桥梁,主要依靠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即发挥政治引导功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多年来,全国各地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加大党建的资金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党建工作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其中,实现党建工作管理的网络化。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数字化的社会。建立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系统,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要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目前非公企业多变、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多变等重大难题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应把建立网络化管理系统作为实现党建工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抓紧抓好。通过信息网络,定期收集、处理辖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员数量及其分布、结构状况和开展活动、思想动态等相关信息;不定期地发布上级党委有关党建的指示以及国内党建工作的最新动态、理论成果、典型经验等。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党建资源的利用率和党的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上述可见,搭建“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党建工作平台,既是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我们党所要解决的新课题和应尽的职责。因此,各级党委应当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自觉地为其搭建起新型的工作平台,形成强大的外推力,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尽快实现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目标。
(二)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大党建工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形成巨大的内聚力,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从总体要求来讲,进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方法,脱离了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会变成一句空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在于要正确把握非公企业快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正确把握这一新领域党建工作现状的实际,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生变化的实际,并且只有从这些实际出发,进行党建工作的创新,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创新,才不会脱离广大群众这个基础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基层党组织因自身的主动改革、创新而适应社会结构要素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党也因自身的系统开放、与时俱进而始终成为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明确、稳定的主导力量,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从基本思路来讲,由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内涵丰富,且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特征。而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过程,既是系统开放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掌握党建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其重要目标就是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以增强活力;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以增强渗透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以增强影响力。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三个弱化和强化:一是弱化形式,强化内容。不搞花架子,注重实效性,坚持时间上以业余为主,方式上以结合为主,标的上以效益为主。二是弱化传统思维,强化现代意识。迅速从传统的党建理念、模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世贸组织规则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益意识。三是弱化权位,强化服务。主动实现由领导到服务的角色转换,依靠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即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的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有为促有位,以有为促威望,树立党的光辉形象。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基层党组织生命力的增强、战斗力的提高以及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着眼于党建工作整体合力的形成和党建工作总体目标的实现,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打好基础,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内外部的相互关系。
第一,要把管理体制作为体制创新的重点。体制创新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领导体制、监督体制等。而管理体制在整个体制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则有如巨网之纲,惟有纲举才能目张。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不断理顺管理关系,进而形成管理系统并使其始终处于刚柔并济、耦合发展的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当构建并完善“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框架,这是桂林市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党组织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得出来的成功做法。其目的是通过抓源头管理,把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之中;其核心是充分发挥县(区)党委或工委的综合协调作用,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商会、协会党组织的指导、促进作用;其重心是注意发挥社会参与党建的作用,占领社区这块阵地,通过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努力使社区成为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整体活力的生长点。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把理顺非公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以减少党组织管理关系的交叉。同时,注意党的建设要与群团组织的建立相协调,使其在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上相辅相成。二是要把党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母系统,立足于拓宽党组织活动和发展的空间,着眼于新形势下调整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的整体推进。三是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职责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奖惩措施,促使他们既权责清楚,又密切协作,以形成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达到资源共享、内外互动、相生相长的目的。四是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允许无主管企业及其中的党组织有双向选择领导(指导)与被领导(指导)的自由度,以增加管理关系的柔韧性。
第二,要把长效机制作为机制创新的关键。机制创新既是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建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党建工作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机制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职责以及企业的特点来进行,必须是纵向求生存、横向求发展的创新。它既要有助于党组织职责的覆行和任务的完成,又要有利于职工群众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参与,还要有益于非公企业主的理解与认同。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工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则是形成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立足于党组织“活”起来“动”起来,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式和方法,形成新的工作机制,如开展社区共建、争先创优活动以及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原则等,使党建工作趋向生动活泼与健康有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党员和党务活动者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其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拔尖,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形成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如进行对话式教育和开展岗位练兵培训等,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为目标,改进奖励方式,形成新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更具有现实作用;以巩固、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目标,改进考核标准、方式和监督管理的形式,形成新的监管机制,如定期开展职工评议党组织的活动,对党组织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监督管理等,避免出现重组建轻监管轻服务的现象。上述四项机制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也是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必须长抓不懈,并在创新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的各种制度。
第三,要把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党建工作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离不开组织建设这个基础。因此,各县(区)党委应在搞好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首先,要抓好党组织的建立。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要想办法建立起党组织,并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对零星党员应实行集中管理或挂靠管理或向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以消灭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其次,要抓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重点是在企业职上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尤其是发展那些符合入党条件的非公企业主和中层管理骨干入党。同时,要重视在大中专生和部队战士中发展新党员,因为这两块今后将是非公企业员工的重要来源地,这样做有利于改善企业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
第四,党组织应注意处理好内外部的相互关系。非公企业党组织需要处理的关系很多,比如说与上级党组织的关系,与周边其他组织的关系等。处理得好,就会得到上级的重视、关心以及左邻右舍的大力支持。但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相互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与党员的相互关系。党员是党组织的内核元素,党组织能否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取决于党员素质的高低。党员素质高,与党组织的关系融洽紧密,则能形成巨大的内聚力。因此,既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组织和管理,使其牢记党的目标和宗旨,又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形式关心和爱护他们,使他们时刻都感觉到有强大的党组织在背后支撑他们。从而调动起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的主动性,增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进而使党组织成为内聚力极强的政治核心。
二是要处理好与职工群众的相互关系。群众是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和力量的源泉。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因此,党组织一定要掌握做群众工作的真本领,改进作风,围绕职工抓党建,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和服务职工的工作,自觉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职工的心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尽力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能拓宽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使职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党的关怀与温暖,进而相信党、拥护党和依靠党,达到凝聚群众固根基的目的。
三是要处理好与非公企业主的相互关系。由于党组织自身地位、作用的变化,加上非公企业主是私人资本的人格化与代言人,党组织的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理解与认同。尽管我们与一些非公企业主之间存在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是一种对立。双方之间更多的是趋同关系,如非公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与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趋同;非公企业需要借助我们党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与党的建设也需要依托非公企业的各种资源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趋同;此外,还有人才需要的趋同等。这些趋同都应当成为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的结合点。因此,在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时,既不能放弃党组织的基本政治原则,又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做到加强对话与沟通,求同存异促发展,引导和帮助企业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职工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我们的党建工作才会为非公企业主所认同、接受与欢迎,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共赢”。可见,党组织只有正确处理内外部的辩证关系,既保持自身的政治原则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把争取民心作为第一要务,勇敢地接受人民的选择,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拥护和企业主的认同与支持,赢得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综上所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作为我国社会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进行系统开放。只有在系统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不断优化自身的结构,发挥自身最佳的子系统功能。搭建“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党建工作平台,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系统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其自身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则是系统开放的内在要求与具体行为。只要我们用“三个代表”思想来指导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认识和掌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规律,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联系职工、宣传职工、组织职工、团结职工、带领职工的坚强战斗堡垒,进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添砖加瓦,为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