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和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王桂玲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 5272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和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于我院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3例,给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给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效果和康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能够提高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82-02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或长时间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疾病,同时还会出现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1]。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且一致认为,治疗时间对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传统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了抢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确诊,都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3例。观察组5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0.2±3.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8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8.5±2.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给对照组53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为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知识,患者入院后的指导,为患者介绍一些药物知识,指导患者注重休息,监护患者的心电图,监护患者的抽血化验情况等[2]。

给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①设立急诊护理小组

在各科室专家的指导下,设立急诊护理小组,专门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②改变工作时间

将传统工作时间,从8d转变至24h监护,由护理专员轮流对患者进行护理,确保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

③急诊护理路径的具体实施

患者入院之后的30s内,护理人员要完成对患者病情评估、分析以及记录。同时即刻开放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入急诊室进行抢救,之后通知心血管专家进行会诊,并让相关医师做好及时抢救的工作。在此环节中,护士长要注重对护士进行统一安排,要求护士必须在患者入院的2s后,对患者进行吸氧,3s内完成患者血压的测定,5s内建好静脉通道,并且在10s要完成患者血液的采集,同时,还要注重将0.5mg硝酸甘油让患者吞服,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以及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出现心肌梗死情况的发生率[3]。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护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二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抢救时间高于对照组,二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或者中断而引发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情形,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通常情况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注重建立一套完成的急救护理流程,尽量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提高抢救效率。急诊护理路径,主要是建立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针对急诊患者的特点,减少患者的医疗各个环节当中滞留时间,在标准时间内,运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模式。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缩短护理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情况,能够提高抢救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4]。

本研究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术治疗之前,对患者实施了急诊护理路径,有效减少了患者的运转、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能够让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果。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卧床时间都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院内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急诊护理路径,主要以缩短时间抢救患者的生命,作为自己的治疗目标,通过让护士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时反应,并按照护理工作的流程有计划、有目标的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能够从时间上,预测患者进行救治的策略,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能够为心肌梗死患者赢得有效的治疗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效率,该急诊护理方法能够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文建英,陈朝琼,张会文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207-208.

[2]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3]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3.

[4]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论文作者:王桂玲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和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王桂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