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效应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物品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及形成机理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但是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虽然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数百元的杂费也让农民望学兴叹,因交不起各种费用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仍有10%的文盲半文盲和35%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越来越依赖于收费,以至于多数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大部分乡镇文化馆已经瘫痪。目前全国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电话;农村用电电压不稳、电价偏高,平均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尽管有93%的村能接收电视,但信号相当微弱;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距汽车站20公里以上的村占34%。此外,我国的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完全不能接受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险消费。从以上分析可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是何等严重。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偏好,决定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有着一个明显的偏好,那就是重城市,轻农村。2.现有的投资体制决定了农村公共物品缺乏。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除农村电网改造等大型公共物品以外,国家把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交给了乡镇政府,即乡镇内公共物品生产所需经费主要靠乡镇内部解决,其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乡镇财政收入,二是向农民集资。乡镇财政收入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农业税,所以从总体上看农业税和财政收入与道路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的多少成同方向变动。但是对于乡镇财政收入中需要拿出多大比例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没有明确、具体的数量规范,也疏于检查和考核,致使比例偏低、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现象严重;至于能够向农民集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增长速度都不及城市居民的一半,农户的生产、生活都要从为数不多的收入中支付,让他们拿出更多的钱为自己提供公共物品是很难想象的。3.农村缺乏规范的公共物品选择和监督机制,农民缴纳的统筹提留费用因监督不利而使用效率低下。由于通过统筹收缴的资金大部分分散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农民本身又是一个弱势群体,无法对统筹提留资金的使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而且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致使在许多乡村农民缴纳的统筹提留没有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上,而是被用作人头费开支,形成日益膨胀的公共机构。这一状况导致有些农民由于对乡村公共部门反感而对其失去信任,统筹提留等公共事业费用收缴困难,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常有较大的差距。4.各级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对公共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规制,造成该行业的高度垄断,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排斥在公共行业之外,客观上抑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的瓶颈效应
我国有九亿农民,农民消费是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实现。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广大农村,高额的杂费令学生缴纳不起,失学现象严重。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农村文盲6665万人,占全部文盲人口的78.35%。大量的文盲半文盲,耽误了子女教育,由于无法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由于电价昂贵,农民用不起电的情况相当普遍。有的农户用电仅限于照明,而且用的瓦数低、时间短,洗衣机、电饭锅、电冰箱要么不买,即使买了也成为家里的摆设。由此我们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家用电器的消费需求无法形成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研,1999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把电价调低40%,并完全改变信号接收质量,全国农村彩电将新增2737万台,这将是彩电年生产量的64%。2000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为50.1%,这说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后随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用于住、用、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会不断增加,这必将对道路、交通等公共物品形成巨大的需求。现有的公共物品尚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这种农民私人消费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是可以预期的,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成为增加有效需求,启动国内市场的最大障碍。
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发展受阻。水利设施脆弱,局部的旱涝灾害年年发生,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打击;农业科技推广虽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产量的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再加之技术服务收费偏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增产不增收已相当普遍;道路不通,使信息传递受阻,买难卖难现象屡见不鲜。
三、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严重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其供给,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是关键。
1.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非市场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鉴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求差额较大,完全依靠国家大量投资兴建短期内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改变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体制,使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依靠乡镇和农民自身为主,向乡镇、国家和农民并重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国民待遇。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农民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建设。还应降低公共物品的进入门槛,应允许多个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的自由竞争。
2.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加大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投资中体现出来。国家在财政支出中不仅要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还应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比例;国家对国债资金的使用也要调整结构和使用方向,使农村能够获得较多的建设资金。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问题,而且可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举多得。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目标。长期以来,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在如何增加农产品产量做文章,现在的情况是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把政策目标调整到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从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教育等各方面的支出。
4.核定乡镇一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要求强制执行,并把它作为考核乡镇一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避免陷入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膨胀—精简—再膨胀—最精简的怪圈,从体制上彻底消除乡镇政府机构臃肿挤占财政资金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