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与“文化生活”_文化自觉论文

文化意识与“文化生活”_文化自觉论文

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生活论文,自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文化对人类的影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文化的非凡意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冲锋号。文化自觉对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教材《文化生活》蕴涵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怎样充分发挥《文化生活》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是中学政治教师需要作出思考的问题。此文仅就该问题表述一孔之见,敬请同仁赐教。

一、文化自觉指要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持久地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人类、涵养社会。我们当前大谈特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的是寻求对待自我和他者对于当前和历史过往中的文化活动的清醒认识,以理性态度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掌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类活动创造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人类活动。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文化大家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谋求文化的发展,必须具有反省精神,深入解剖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夜郎自大。”只有真真切切地反躬自省,明眸善辨外来文化,借鉴吸纳优秀文化,才可能占据文化高地。而只有占据了文化高地的民族,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自身信仰、实现自身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自觉赋予我们不断求索的勇气和追求创新的品质。

学界日前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已趋于一致。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文化自身的觉悟醒悟,对人文的关怀与反思,意味着文化主体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与进步的责任的主动担当。

同时,文化自觉体现出人类所达到的文化境界,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只有提升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觉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旨归,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

二、《文化生活》凸显文化自觉

《文化生活》这一教材从无到有并作为高中必修教材且得以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统观全书,即可感悟出党和政府对实现文化自强的坚定决心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恢宏愿景。高度的文化自觉贯穿于该教材始终,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凸显出来:

第一,对文化重要地位和功能的正确认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生命延续、文明传承的文化发展史。胡锦涛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当今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站在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才能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掌握积极主动权,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生活》一书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贯穿全书。在开篇“致同学们”一栏并开宗明义地写道:“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引言部分更是明确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中关于文化现象的论断较多,比如“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等等。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着重讲述文化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塑造着人类丰富多彩而风格迥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诸如上述用历史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谈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句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此处不需多言。

第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前提。面对我国文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文化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疑难问题,应该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有科学的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在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关于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本教材第一课用较多篇幅详细讲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第二课明确指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文化与他者的关系,正确对待优秀文化。关于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方面,该教材第二单元予以重点且详细的讲解。而关于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二者关系处理方面,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健全的文化体系,必有一个中心思想,在文化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应兼收并蓄,允许不同思想存在。这样,才能使文化学术蓬勃发展”。本教材多处与此观点吻合,亦对学生作出了科学的引导。

第三,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邓小平强调:“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文化生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同意志、担当历史责任,提高了学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了解,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江泽民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教材秉承了这种精神,在开篇“致同学们”一栏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秉持着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本教材第七课向中学生响亮地提出“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的伟大口号。第八课科学引导高中生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提倡广大高中生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第九课号召青少年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对文化建设国内国际背景的横向与纵向考察。纵观而言,本教材紧跟时代潮流,与时尚气息共舞,成功将探讨文化建设这一话题设置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以及各国文化竞争千态万变、竞相迸发的宏阔背景之下,强调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的重大决定保持高度而清醒的认知,教育学生科学看待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期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如此一来,这样的叙事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用联系、发展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文化现象,从而作出科学而有价值的选择。在论述关于学习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与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方面,该教材相关部分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情感。关于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这一话题,本教材亦从国际视角对此作出颇有价值的探讨。

三、提升高中生文化自觉的路径选择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血脉,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在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提升我国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文化自觉尤为必要。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去提升高中生的文化自觉。

第一,高效发挥政治课堂作用,引领学生文化自觉。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是提升其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更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作出理性而科学的选择,有待于自主能力的成功培养,高中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努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主能力,以形成并完善其文化自觉。笔者认为,仅就学校一方而言,提升高中生文化自觉是中学政治课堂之首要职责。这需要高效发挥《文化生活》的教育教学作用,提升学生自主能力,使得政治课堂真正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具体来讲,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培养高中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使其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自知之明”。这是增强学生文化自觉的起步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二,提高高中生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甄别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文化冲突,要引导学生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割据主义”,学会鉴别与筛选,秉持并弘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提高文化修养品位。其三,提升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也是生产力。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主能力的提高,并对自主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力促进文化创新,有助于为青少年搭建展现自我才艺的发展平台,最终助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引导学生切实投身社会实践,让生活磨砺出文化自觉。古人讲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实践便是这源头活水。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待于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在实践中造福人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高中生而言,社会实践中的丰富、真切、形象、鲜活的亲身体悟绝对胜过课堂上单薄、抽象、干瘪、乏力的千言万语。祖国的名山大川、文化圣地、馆藏遗址、鸿儒名流都应该成为学生参观学习访问之绝佳去处。相关部门应该努力为学生广泛地参与多种积极健康文明的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历练,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培养出健全的文化自觉。简言之,文化自觉不只是思想意识上的觉悟觉醒,更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此为其一。其二,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体悟民情,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也尤为必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正如毛泽东强调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早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我们的文化视线也绝不能弃人民群众于不顾而游离于人民群众生活之外。我们更应该拥护“文化发展成果应当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政党或国家走向强盛的精神引擎。就本质而言,文化自觉的旨归即在于“建设好中华民族在当今时代安身立命的共有精神家园”。这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亦是题中之意。而这则有赖于具备强烈的文化自觉的青年一代。

标签:;  ;  

文化意识与“文化生活”_文化自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