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要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党的建设要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党的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对党的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学习这一论述,本文着重就党的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系,对“三个代表”思想中“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提出自己的领会和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科学最基本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要求,就明确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要的位置,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两者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主要矛盾,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并制约其发展。马克思科学论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说都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

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并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经济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及核心力量。政党的活动属于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为经济所决定并归根到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党的活动,是实现和保证其所代表的阶级经济利益的基本手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集中反映了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切活动的一条主线。

回溯历史,人们不难看到,近代中国因经济技术落后和社会制度腐败而被动挨打,又因屡遭挨打而愈发落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抵抗外国列强侵略,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出路。但教育和技术救国、洋务运动、康梁维新,一直到辛亥革命在内的多次奋斗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先进的中国人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才能进步。在当时的世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欧美国家所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是俄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使中国走上帝国主义附庸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根本摆脱被动挨打局面,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以革命斗争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在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华民族振兴。李大钊说:“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注:《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6页。)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在人民政权保护下发展生产力、追赶别国的理想目标。建国以后,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胜利,并取得了宝贵的认识。党的八大所提出的路线,集中反映了党的正确认识。由于1957年以后国内国际的变化,党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造成工作中失误,以后的20年,生产力发展历经曲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取得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卓著成果,为世界人士所瞩目,为广大人民所认同。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精辟地概括了党的历史进程中的无数事实,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最前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条红色的主线。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的一种理性总结,但又不仅仅是历史的总结,“三个代表”思想更是对实现党的现今艰巨任务的要求,是应对国际激烈经济竞争和政治斗争的警示。从国内情况看,进入新世纪,我国生产力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GDP总量所显示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世界第七位,我国已走出“短缺经济”,98%行业和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迈入小康社会。而更新更高的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正在形成,我们原有的产业、城乡、地区结构不合理,需要生产力有新的发展、生产关系有新的调整和适应,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即将加入世贸的开放任务,紧迫而艰巨。从国际情况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借助信息高速公路、航空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迅猛发展,以高科技为带动力的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的发展,处于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定“游戏规则”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咄咄逼人,尤其是霸权主义的显露,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的渗透、碰撞,由此对中国造成的挤压,政治强权的发展,不容忍社会主义强大中国存在的资本主义本性的处处表现等等,需要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战略思考点和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局势新动向、新背景的思考。“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两个创新是动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目的,社会全面进步是目标”,就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三个代表”思想是顺应世界潮流,反映民心的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搭准了时代的脉搏,“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正反映了这种需求和时代的趋势。

“三个代表”论述从生产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方面规范了我们党的建设的纲领性要求,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丰富内涵和规定性,但又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对于“三个代表”总体的理论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去年5月上海、浙江、江苏考察后的会上作了概括,这就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就是说,立党之本离不开发展生产、发展变化、满足人民需要;“第一个代表”是执政的物质、经济基础,“第二个代表”是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第三个代表”是执政的民心民意基础。也就是“三个代表”反映了党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和民众力量。

我们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角度来观察“三个代表”内在的有机联系,道理是很明白的。首先,我们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先进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指导,离不开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持和价值引导。其次,我们发展生产力又要有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党的宗旨所在,也是党的宗旨的最新最完整的表达。

我们再从新形势下构建党的价值体系角度来观察“三个代表”的有机联系,观察“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说到“价值体系”,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价值。从最一般的规定来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406页。),这里的“人们”是主体,“外界物”是客体。价值是某一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和效用。客体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

社会价值体系则是:社会是主体,满足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为客体。构成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精神财富及其支撑系统的就是社会价值体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始终要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代表”的清晰脉络,也就是提出了构建党的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党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增大社会物质财富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党始终在发展精神生产、增大社会健康文明的精神财富上作不懈努力,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体现代表“社会主体”的内涵,即代表“最广大人民”,而且是“根本利益”。我们体会,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价值体系哲学涵义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共产党宗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社会主义目标与发展社会主义手段的统一。

从以上分析中,对“三个代表”论述的一个认识误区自然会得到克服而获得正确认识。这就是,有少数同志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似乎没有提及“生产关系”的问题。其实,这个“发展要求”既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需求的问题。也可以这样领会,这个“发展要求”,从党的建设的意义上说,是共产党人在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时,应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取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对生产力发展中规律的认识与驾驭,然后以制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体现出执政党应有的领导水平,把握全局的水平。“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中的“先进”或“落后”,不是指已有生产力水平的比较,即不是达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程度(这表现为一种指标体系)的比较,而是对促进生产力向先进水平发展的一种要求。因此,那种认为“比尔·盖茨”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说法,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生产力是比较落后的,党也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说法,都是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一种误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点词语在于“发展要求”,也就是创造生产力发展所需获得的经济、政治、物质以及文化观念上的条件,其中最明确的表达可以认为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这是一种动态的把握过程,这种动态把握就应该把握和驾驭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几个特征和趋势。这是包含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特征和趋势。对此我们作以下几方面概括:

第一,把握和驾驭生产力要素中科技含量增大的特征和趋势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生产力要素分析有多种学派,目前认同率较高的一种是“六要素论”,即将生产力及其要素表达为一个公式:

生产力=科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信息),这就形象地表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技对生产力中的其他五要素都有作用,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对生产力贡献越来越大。单个生产力要素也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比如,“劳动者”这个要素由四个因素构成:体力、技巧、意志力、智力。在低水平生产过程中,体力起主要作用,生产力水平越高,智力作用越突出。劳动资料指生产工具,科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对象指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等,新材料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管理同样越来越需要科学管理。信息对生产力的作用与科技因素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就要时时审视党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是否体现了这种特征和趋势。

第二,把握和驾驭生产要素组合中优化的特征和趋势

生产力要素“组合”中也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宏观经济组合包括布局恰当、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时序适合的策划和安排。微观经济组合在企业中又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递次进步过程,各企业有人财物、供产销等方面的组合。作为“生产—技术—科学”的循环规律,在生产低水平阶段,生产为起点,技术配合,科学为记录;在生产力较发展阶段,往往技术为起点;现代经济越来越以科学为起点,一个科学原理,加以应用开发,投入产业化,可以发展出规模相当的企业集团,甚至一种新产业。这种“组合过程”既有生产力规律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调整方面的课题。这种特征和趋势抓住了,当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第三,信息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渗透及其发挥作用增大的特征和趋势

现代经济发展中,信息要素逐步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独立出来,而且向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全面渗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的解释很多,用得较多的一种解释是:信息泛指我们所说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信息可以共享,它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不损耗,而在使用中可以增值;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要善于去寻找、使用。生产力发展中,信息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体现在信息对生产过程的决策、操作、变化之中,体现在劳动者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之中,还体现在生产工具之中(计算机包含的信息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建设的一个思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充分反映出党对这个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认识和把握。

第四,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的特征和趋势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1935年提出的。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有较完整的论述。这种理论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叫作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因素中要分析“人力资本”的作用,分析投入的成本和产出的效益。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训练、学校教育以及业余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的迁移活动等。关注“人力资本”,主要是重视知识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效益。很显然,“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抓住市场经济中的投资机会;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开拓企业的各项事业;有新的更高的工作效率,完成各项工作。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中的一个变量和函数。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也迫使劳动者越来越关心自己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发展计划要考虑的重要的特征和趋势。

第五,生产力发展与外部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越来越紧密的特征和趋势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也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顾及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三大原则:其一是生态持续原则。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变量,人类生产力活动必须限制在自然生态能容纳的范围内,不威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限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现今还严重存在。其二是经济持续原则。经济增长必须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务求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其三是社会持续原则。社会有总的系统和各种子系统,发展中包括社会转型中力求协调发展,以避免某一因素的滞后而影响总体发展。总之,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要求。

第六,一国发展与各国发展的联系越来越融合的特征和趋势

邓小平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各国经济的交往和依赖越来越发展。不能想象,一国的生产力发展离开世界经济的互相作用能有很大作为。当然,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我们有许多合作机遇,可以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这种与世界的经济融合中竞争与斗争是少不了的。因为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水平来说,是资强我弱,还需要我们作出百倍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振兴中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然而,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特征和趋势都离不开生产关系的适应,这就有体制创新的过程,有市场经济在宏观和微观的发育;又有技术创新的过程,各种先进技术对生产发展的装备和改造。而且这种“发展要求”又突出“适应”两个字。因为,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现代化中的既定标准,具有国际性,而对一国既定接受的生产力状况,先进生产力又表现为相对概念,而“适应”,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发展要求”的目标。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意味着脱离国情、脱离我国已有生产力的水平,超越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采取越超阶段的政策。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去发展生产力。当然,其中有适当超常规的发展和跳跃,这也是战略思路中应考虑的。

总之,“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战略性思考、大局性思考、国际性思考和趋势性思考,转化为党的建设中的计划和决议,然后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方式,转变为国家的意志、国家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则要认识这种内在涵义,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为发展生产力努力,为祖国强大、人民富强作出应有贡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一个很广阔的实践空间,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进一步实践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性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实践中,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使得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由此使人民生活改善,国内国际的很多问题处理有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迈向新世纪,我们应该牢记邓小平的话,下决心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从而担负起执政党的神圣使命。

其次,关注和研究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是关注和研究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情况;分配结构变化的情况,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特别关心和解决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分配收入差距比较悬殊的问题;在走出“短缺经济”以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运行特点;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等等,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力健康、持续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争当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促进派。“体制创新”,也就是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当前要勇于打好改革的“攻坚战”,尤其是国企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里都有许多硬仗要打。技术创新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动力,这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大对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力度,使得生产力发展不断补充新动力,取得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主动权。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好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包含着对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部队作用的发挥。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等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各种建设人才还是比较紧缺,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国际上争夺人才的大战日益白热化。加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工作是“三个代表”思想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第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各个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有产业工人,也包括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干部等,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三个代表”论述,不是对人群的划分,更不是在工人阶级内部作人群划分。我们知道,直接承担先进生产力发展主要技术作用的人群是工人阶级中的少数。党的阶级基础是离不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对自己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要求每个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去贯彻执行。这种要求当然也是对工人阶级各个群体的要求,比如对劳动者自身科技素质和本领提高的要求,我们每个工人都应该努力。又比如,生产力发展中要素的优化组织、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等要求,我们各级领导、每个工人不也应该关注和努力吗?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工人阶级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也要改造自己,积极参与改革,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党的建设要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