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研究论文_王明霞1,龚国忠2,刘友迎1

(1遂宁市中心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2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为研究时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依照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至少3项凝血指标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升高或者降低30%,样本容量72例,反之即为对照组,样本容量78例。比较凝血功能(TT、APTT、FIB、PT)检测结果以及病死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2d、4d TT、APTT、FIB、PT指标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用性以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值得借鉴。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预后;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33-02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有了明显升高的趋势,发病人群逐渐趋向于年轻人群,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及早的准确、有效的诊断患者病情,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TT、APTT、FIB、PT等凝血功能指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在临床中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的评估凝血功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特随机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满足《内科学》以及WHO(世界卫生组织)中对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均经MRI以及头颅CT确诊,2015年3月—2017年3月为研究时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依照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样本容量72例,对照组:样本容量78例。观察组女性32例,男性40例,年龄区间是45~71岁,平均年龄为(59.6±8.7)岁;病程区间是2~13年,平均病程为(7.5±2.5)年。对照组女性35例,男性43例,年龄区间是46~70岁,平均年龄为(58.7±8.6)岁;病程区间是3~12年,平均病程为(7.2±3.6)年。两组基线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优异的可比价值。所有研究对象、家属于研究前均知情本研究,且对《知情同意书》阅读签字。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重大感染的。②合并其他肿瘤、心衰的。③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④配合度、依从性较差的。⑤家属、患者不支持本次研究的。⑥研究前服用过其他对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有影响的药物。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肥胖的。

1.2 方法

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2d、4d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进行离心处理,速率是3000r/min,离心时间是5min,保存温度、环境:-20℃的冰箱中,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型号:日本希森美康CA-1500)、电脑洗板机(型号:RF-3100)、酶标分析仪(型号:RF-6100)检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1.3 观察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的检验操作均由同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检验学医师完成,比较两组在入院时、入院后2d、4d的TT、APTT、FIB、PT水平,随访12个月,统计并计算两组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统计本文研究数据,计量资料(凝血功能指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病死率),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APTT、PT、TT、FIB指标两组入院时入院后2d、4d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对比

对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观察组病死8,病死率为11.11%(8/72),对照组无1例病死,病死率为0,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较对照组的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χ2=7.1549 P=0.0025。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患者脑血管以及心脏血管发生病变的一种疾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等均是十分典型的心脑血管代表性疾病,发病原因多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脑出血现象,进而导致血小板增多、白血病、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该病发生率在我国一直有上升趋势,致残、致死率以及复发率较高,具有起病急骤、出血量大、危害高、发病急等一系列特点,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生命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故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患者治疗以及预后至关重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血栓,故其凝血功能在该病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本文特对凝血功能指标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凝血酶时间可以用来检测循环系统中的抗凝物质,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是临床用于检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对机体组织因子的质与量以及凝血系统中的因子VⅡ做出有效反应。纤维蛋白原可引起机体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紊乱,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大大缩短,因为纤维蛋白原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同时对肝脏造成一定的刺激,导致肝脏合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增加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使得机体的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更加紊乱,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本文研究示:APTT、PT、TT、FIB指标两组入院时入院后2d、4d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较对照组的低,证实了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同时还说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较大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凝血功能的检测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所需检测时间较短,不会给家属、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于基层医院,给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其次笔者认为,本文样本研究数据过小,仍旧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容量,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对病情预后做出有效、准确的评估,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越大,说明患者的预后越差,临床医师应该对凝血功能变化较大的患者加强监测,积极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减轻社会以及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

[2]徐锦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3).

[3]潘英武,叶映月.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6).

[4]王立京.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2).

[5]龙松,陆霓虹,杨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2).

[6]张灼锦,翁梅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1).

论文作者:王明霞1,龚国忠2,刘友迎1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研究论文_王明霞1,龚国忠2,刘友迎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