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类期刊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综合类论文,期刊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说的文化综合类期刊,是一种比较模糊的分类法。它可以像个橡皮筋似的,抻一抻,能把各种知识性、文化娱乐性、生活指导及实用性的期刊等等,都囊括进来。但是,事物总不能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如果从大处着眼,还是可以归纳出我们这类期刊几个共同的特点来:第一,它不是以直接宣传政治思想和迅速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较少机关刊物的色彩,而是以介绍读者感兴趣的社会消息、科学知识或者文艺作品,以担当读者的生活顾问,为读者排忧解难为主,因此更具有群众刊物的特点。第二,它不是以对某一项专门知识进行科学性很强的分析、探讨和研究为主,较少学术刊物的色彩,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方法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以满足中等文化层次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求知欲为主要目的。第三,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表现得更为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因此能唤起读者的兴趣,满足读者精神愉悦的要求,因而容易吸引读者,被读者接受。本文的大致思路是:从为文化综合类期刊正名到论证其思想教育作用,从指出其培养迈向21世纪新人的时代使命到提出版面创新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要求,从如何保持自己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品位到主动适应市场和积极参与市场,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文化综合类期刊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体上勾勒出其成长的轨迹。
1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与国外和港台在经济上、文化上、学术上的交流日益扩大,特别是文化综合类期刊,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有随开放而来的资本主义文化。在同时接触两种文化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不能采取保守的“闭关”态度,拒资本主义有益的文化于门外,另一方面也不能采取崇洋媚外的态度,拜倒在资本主义文化的脚下。这一点,大家在认识上都是十分明确的,也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刊物上出现这两种倾向。但是如何具体地处理好这两种文化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同样是需要努力实践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这里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扮演两种文化代表人的角色,我们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人。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优秀有益的部分,我们要引进,要吸收,引进吸收是为了补充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发展、壮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具有应有的开放性、时代性,能够囊括更多的人类共同智慧成果,进入世界文化前列,这是我们有选择、有批判地介绍资本主义文化的前提,而绝不能站在西方角度上,站在港台角度上来介绍资本主义文化。否则,我们的刊物很可能成为陈列、展示甚至津津有味地渲染资本主义文化的橱窗。同时扮演两种文化代表的角色是困难的,结果往往是一种文化溶化掉另一种文化。
另外,我们所以十分重视这类期刊的发展,还有两层原因:一是这类刊物的覆盖面相当大。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文化政策的调整,其品种迅速增多,据不很确切的统计,约有近百种,印数也很可观,虽有起有伏,但一般来说,每期能印几十万份,多的可以过百万份,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老幼咸宜的精神食粮,这是十几年来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二是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相当大,当然不能拿这类刊物同论述国家的方针、路线以及民生大计的政治、经济类刊物相比,也不能同标志我国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探索发展生产力的学术理论、科学技术类刊物相比,但是,它从自己的渠道所起到的启迪民智、培养道德、疏导人心、转移风俗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类刊物如果办得好,民族素质能够因之提高,社会能够因之祥和,国家能够因之稳定。打个不很恰切的比喻,这类刊物犹如精神上的润滑剂,能够起到使整个社会机器更好运转的作用。
今天所面临的改革开放现实,对这类期刊提出了更加迫切、更加繁重、更加神圣的任务和要求:竭尽全力,培养迈向21世纪的新人。即调动我们的全部本领办好刊物,使它起到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造就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新人的作用。现在正是两个世纪即将交接的时代,也是中国发生着新的历史转折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指示,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历史转折的航标。我们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将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进一步突破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型的社会;进一步改革单一性的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走向纳入世界经济运转的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摆脱科技落后,扫除愚昧,走向逐步消灭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的高科技、高智能的社会;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伦理型社会,走向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法理型社会。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巨大历史转折,最重要的要靠人来推动,要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相共融的革命人、接班人、创业人;靠视停滞为最大忧患而坚定不移地敢于开拓、创新、竞争的新人、强人、猛人;靠善于学习人类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精神财富,特别是科学技术上的优秀成果,并且能够将之消化、吸收、改造和发展的智慧人、科学人、文明人。我们把具有这一系列特征的人称为“迈向21世纪的新人”。他们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希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人民能不能渡过历史的险滩,以自己改革开放的成功事实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还在这块热土上创造性的发展着,红旗还在我们这里飘扬着,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大踏步迈向21世纪的新人来。看到了这一点,也就会看到了我们自己。国家和人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办我们这类刊物,而且办几十上百个,目的绝不仅仅是以此来形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文化市场,而是付出学费,希望这些办刊的人能成为培养新人的得力教师,希望我们的刊物能够成为社会或家庭中孕育新人的有效大课堂。我们办刊都很辛苦,既有创业精神,又有竞争精神,但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在培养迈向21世纪的新人这一点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或者不是那么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像飘在漩涡或激流上的草叶一样,你不过是浮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之上,而不是运动在其中。这样的刊物在现象上即使再红火,在其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上也不会是很高的。我们在培养人的目标和追求上,一定要做到和时代同步,全力以赴地培养迈向21世纪的新人。衡量刊物水平高低,关键就在于对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和追求上,思想是不是敏锐,能不能高瞻远瞩,别具慧眼。一定要摸准时代的脉搏,把目光瞄准在这迈向21世纪的新人!
2
为完成上述神圣的历史使命,对于文化综合类期刊特提出以下几条要求。
其一,要善于掌握和声和对位的方法,同声唱响主旋律。具体说,就是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一切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有助于提高人民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知识和思想。要求每一个刊物,特别是主编,要明确地树立起同声唱好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观念。由于文化综合类期刊,一般不以正面灌输为主要手段,而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主旋律和多样化辩证统一的规律。一个协奏曲,它的乐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是各种乐音的和声和对位。所谓和声、对位,是指各种声部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又彼此谐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很多刊物,各有各的特点、风格,都时刻要记住自己是置身于社会主义主旋律大协奏里面的,是一个声部,必须考虑到和声和对位。这个辩证关系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叫“殊途同归”。归,就是归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二,反映群众所关心的“热点”,会不会背离主旋律呢?“热点”如果是指那些与广大群众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是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社会生活中、个人生活中遇到的迫切要求解决的难题、困惑的问题、不满的问题,我们的刊物不应回避,而要善于通过正确妥善的处理,使它和社会主义主旋律起到和声与对位的作用。北京电视台的《同心曲》,反映了物价、住房、交通、就业等等问题,既实事求是,真实可信,又进行了正确的舆论疏导,对社会问题起了一定程度的活血化淤的作用,不但没有因此加深人民群众和党的隔阂,还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谅解。即不搞火上浇油、哗众取宠、投其所好,又不矫揉造作、言不由衷,这个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如何把热点问题纳入主旋律进行和声与对位,以此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使人们看到在这些问题上,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通过我们的反映,加深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理解,这是我们要努力实践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其三,要下大力气,提高我们刊物的文化性。文化性是我们这类期刊的优势所在。如果说在期刊界的发行量上文化综合类刊物几乎是一枝独秀的话,能够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了读者求知、求文化的要求。随着文化性的不断提高,这类期刊的生命之树才可以常青;相反,在文化上不断滑坡,这类期刊的生命之树必将枯萎。有时看到一些刊物办得恰到好处,成绩突出,眼睛为之一亮,但也有时隐隐约约地看到阴影,很耽心有些期刊会因此生命力不强,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这种阴影主要表现在文化性不强或者衰退,极个别刊物表现出思想肤浅,内容空虚,手法落套,形式流俗。这样文化性贫乏的刊物,即使能获得一点经济效益,也只能成为“一次性消费品”。文化性主要表现为思想的恢宏深邃、艺术的独创完美以及思想艺术的谐调交融、浑然一体。用这个尺度来要求这类刊物,总的来看,路已经踏开,不少同志已经进入角色,心领神会,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从成熟的程度上看,从对文化性的极致的追求上看,大都还有待进一步殚精竭力,可以说是来日方长。
关于提高文化性问题,要注意和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切忌随波逐流,模仿别人,失掉自己。我记得学生时代在学习文艺评论课的时候,曾听过这样的例子:当时在电影中为了表现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镜头总是男青年在后面追,女青年羞答答地往前跑,跑到一棵大树下面,女的跑不动了,又心跳又忸怩,男的靠上去,接着是一段甜言蜜语。老师认为:如果说第一个用这种镜头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在我们所见到的刊物里,像这样跟着跑的情况很令人担心。比如有的纪实作品,来来回回写什么出国热、外嫁热、国际倒爷、模特儿选美以及贩毒、卖淫、拐卖妇女之类,这样一轰而上,既在材料上辗转相抄,又写不出多少新意。又如,我们一再指出国外及港台报刊影响了我们的一些刊物,这些刊物竞相模枋他们的文化,追逐他们的情调,特别是港台娱乐圈,充其量是几个明星、歌星,却在我们的刊物里这样抢手,占据这么大的的地盘,实在给人以一种“文化附庸”的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何必死乞白赖地向他们认同,而不敢肯定和开拓自己呢?这里举一个例子,今年台湾获得电影金马奖的一部片子叫《推手》,写一个大陆善拳术、有性格、品质正直的老年人,移居美国与留学在那里的儿子、儿媳共同生活,儿媳是美国人,公公与儿媳之间发生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摩擦,老年人因此离家出走,给人打工,并在偶然的机会显露了自己高超的护身拳术,引人重视,成为受欢迎的国术教师,家庭关系也随之转变。最后影片作者是在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肯定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力量。我说这些,是希望我们既不排外,包括港台,对于他们的文化中的可资借鉴之处,从从容容地鉴别选择,有益的东西我们吸收,但是,不必唯恐赶不上潮流,显得过于浮躁;同时更重要的是肯定和开拓自己,不要丢失了自己的个性。精神活动贵独创,马克思说过,大自然的悦人就在于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玫瑰花和紫罗兰从不发出同样的芳香。没有个性就没有魅力,我们每个刊物都要以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去和别人竞争,显示出我是与人不同的“这一个”,而不是庸碌偷懒的模枋者、追随者。
另一点是:每个刊物都应该在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尽力在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不懈的、更有深度的开凿,努力使自己的刊物升华到更高的文化层次,达到相当的文化境界。现在有不少刊物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的刊物可能有一点境界,但还未上升到应有的文化层次,个别刊物,甚至可以说既无境界又谈不上层次。这类期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办的,或者说没有文化上的识力和功力的人绝办不出好的文化综合类刊物。我们常常从大家办的刊物里发现一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智慧和睿见,这时候便会有心领神会之感,禁不住要发出会心的微笑;但是,也有一些刊物给人的印象则是浅浅的、飘飘的,有如啃鸡肋一样,怎么也品尝不出味道来。要不断学习和锤炼进行思想和艺术开凿的本领。不论从事创作还是从事编辑工作,只有进入深层次,才能领会到其中三昧,掌握到鬼斧神功之妙。有了这种功力,你在进行创作或编辑工作时,哪怕只是几笔随意点染,也会思想魅力和艺术韵味无穷,既进入层次又达到境界。去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影片《与狼共舞》,表现了美国白人掠夺印第安人领地、围杀印第安人的不光彩历史,在还保留不少原始生态的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拍摄,是一部人文思想较强的作品。在这部影片结尾的时候,影片作者打出一段字幕说:“没有一只野兽因为拍摄这部影片受到伤害。”虽然短短一句话,通过这个巧妙的设计,却把观众引进一个对于人文思想思考和体会得更深的层次。曾有这样一个报道:台湾的一个有钱“大爷”,来到北京,招待朋友到歌厅去听歌,一进门就把经理叫过来,用100美元指定某一个歌星唱一首他喜欢的歌。这个歌星不愿从命,没有把他点的歌调到前面去唱,因此惹火了这位“大爷”,一怒之下将经理喊来,把100美元要回去,当场烧掉。看了这个报道,我既觉得这位歌星是好样的,又为这位“大爷”在文化上的粗俗愚昧感到可气、可悲、可怜。决不能让人们发展成物质上富裕而文化上贫乏的精神侏儒,通过我们的刊物把读者引进文化人、文明人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办刊物的目的。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根据培养迈向21世纪的新人的需要,对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版面必须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构成,新的建设。虽然文化综合类期刊一般是思想教育的软件,但是,如果我们连篇累牍都是感情世界的玫瑰色描述,都是在吃穿用上的推敲琢磨,都是不着边际的搔痒痒式的柔情絮语,都是拼拼凑凑的鸡肋式的奇闻趣事,还有什么行帮黑幕、明星绯闻、港台娱乐圈里的鸡毛蒜皮,这样办刊物,即使读者一时还没有表现出腻烦,也起着让读者吃多了软食而胃弱或让读者吃不到有充分营养的粮食而不能健全发育的作用。我们不反对这些期刊在表现形态上多姿多彩,可以多方面地满足读者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包括适当地介绍西方、港台社会生活方式中一些可资借鉴、较为健康、实用、有益、有趣的东西。但是,我们切不可只陶醉于做这些文章以及这些文章所获得的短暂效益上。我们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办一个刊物,特别是文化综合类期刊,就是向读者推出一份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拼盘,内容多姿多彩,具有诱人的色香味,目的在于使人乐于享用并且吃了之后能够得到最为丰富的营养,使人强壮和发展。丰富多彩,是我们办刊所达到的表面效果,在办刊思想上,要把培育迈向21世纪的新人,推动新人的成长,作为自己全力以赴的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要以高超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之中把版面重点转到这方面来。这里,我们要求:如何做一次期刊版面视点的策略转移。所谓“策略转移”,就是期刊在不失掉各自已经形成的性格和魅力的情况下,能够引导读者饶有兴趣地跟着转移阅读的兴奋点。根据培养新人的要求,我们是不是以培养新人所需要的这样几方面的思想意识为重心,进行组织和设计,如: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开拓意识、法律意识,特别是能够将群体和个人融合的奉献意识。这里我还要再一次强调:我们号召版面的视点向这些方面转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给我们文化综合期刊输送改革的活力。绝非要求大家立即很不自然地转换面貌。事业上,加大改革开放,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火热的现实,给我们的编辑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可以任我们纵横驰骋的世界,它气象万千,五光十色,只要我们相应地调整思想,更新观念,便会为我们的版面内容捕捉到更新的角度、更高的视点和更大的视野。王国维在评述宋代诗人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时,点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今天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春天,这“闹”字对我们来说,就是为改革开放和培育改革开放人才而大造舆论。不在这一点上倾注全力,我们便会游离于改革开放之外,在我们这里便推不出春天的境界。凡是具有时代感的同志,都应该各有路数,各有新招,各有特色地“闹”起来。当然,我们不是没有看到个别这类刊物办得不那么谨慎,甚至偏入歧途,对社会起了消极作用;我们也不是没有听到社会上存在的议论:“茶余饭后的刊物办得太多”、“这类刊物分量轻,擦边球又多,弊大于利”等等。但是,我们想尽量对这类刊物的繁荣和随着繁荣而出现的复杂情况,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即:既要引导和管理它,更要支持它,不要被它一时的缺点和不足而一叶障目,视野要开阔,眼光要深远。美国有一位总统曾说过:在美国的各种职业中,“最主要的要算是新闻记者,特别是杂志记者,尤其像通俗杂志的编辑人员更为重要”。这位总统当然是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出发,看到了这类群众性的、普及性的、愉悦性的通俗杂志所起的可说是其它宣传手段难以替代的影响群众、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实现四化、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运用这类群众性的、普及性的、愉悦性的期刊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起到增长青年人的知识、培养青年人的才能、陶冶青年人的情操、锻炼青年人的人格、激发青年人的审美情趣的作用呢?
3
怎么才能把文化综合类期刊办得更好?这类期刊的编者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强化职能意识。我们的职能是什么?具体说有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要做阵地的守卫者。文化综合类期刊,实际上也是一块思想阵地。我们既要看到各家都想利用它、争夺它,又要看到它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需要格外保持警惕。文化综合类期刊是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作为手段,以宣传提倡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为目的,实际上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在这里表面上很少见到刀光剑影;但如果我们掉以轻心,很可能在这个阵地的争夺战中失利,帮倒忙,吃败仗,以致损害人民利益,损害社会主义。我国古代列国相争,常有利用美人计、声色犬马来进行攻心夺志,令对方荒淫误国的例子。这个教训,在今天仍然很值得汲取。今天仍然存在着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渗透的一个主要内容,是通过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宣扬资产阶级没落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方式,妄图以此影响和瓦解青年一代。而我们这类刊物很容易成为对他们方便而有利的渠道。对于这块阵地上的争夺和斗争,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以为自己的责任止于传播知识和增加趣味上,不要忽略了自己守卫这个阵地的责任。事实上,在今天为传播知识而传播知识,为趣味而趣味的刊物大概是极少有的。美国的知名文化综合刊物《读者文摘》,办得饶有趣味,够洒脱的,它的创办人曾表示自己办刊物的目的是不偏不倚,“提倡乐观进取”。但你只要翻它几期,就可以看到,凡是有利用的机会,它总是不放松地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它确实是发表了一些乐观进取的颂扬好人好事的文章,但主要目的在塑造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劝善抑恶的。办文化综合性杂志,尽管表现隐蔽、曲折,但也避不开要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并因此就会有不同政治力量的争夺,有斗争,对这一点,心里要十分明确。
第二,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尖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我们这类刊物较少进行直接的正面思想灌输,不是思想宣传战线上的主力军。灌输是必要的,但这要靠思想宣传阵地上的主力军——政治类刊物、理论类刊物来完成。作为文化性、知识性、愉悦性刊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正面思想灌输,自然是可以的,有时是必要的,但是更侧重的还是为正面思想灌输、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创造一个像物理学上的电磁场、引力场那样一种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创造一个像心理学上提出的那种能够影响人们心理活动趋势的思想“定势”。我们能创造出这样的环境、氛围、场和定势,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等正面教育,就有了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渠道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引人兴趣的科学知识,使读者从中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判断事物的科学态度,增长科学思维的能力,激起追求知识和勇于创造钻研的精神;可以介绍祖国的历史文化、风光景物,使读者感到富有悠久文化传统、锦绣山河和富饶物产的祖国,是我们赖以生存繁衍的根,和自己利益相连,生命攸关;可以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风土人情,使读者能够开阔眼界,有所比较,给自己找到参照系数,撷取他人所长,培养融汇百川、不拒八面来风的胸魄;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愉悦作品,既可以使读者得到劳作之后的休息,消除紧张的情绪,调谐不平衡的心理,又可使读者在乐趣之中品味到意味深长的启示和教益,从而唤起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感情;我们也可以触及社会上不合理的、丑恶的现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去剖析它、鞭笞它,从而使读者得到警策,吸取人生的教训;我们也可以疏导友谊关系、爱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促成一种通融、和睦、互敬、互爱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使读者从对待朋友、夫妻、父母、兄弟等这些个人道德的源头开始,就能明辨善恶美丑,在这个基础上升华出更美好的共产主义美德和高尚的情操来;我们可以提倡谈吐文明,让人们摆脱粗鲁龌龊,更加知礼,更加文明;我们可以介绍“吃”,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读者从善饮知味中增加审美和文化修养,认识我们民族饮食文化的光彩,使人们从那种暴殄天物、呼幺喝六的丑恶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介绍穿,介绍住,可以介绍琴棋书画等高雅娱乐,介绍花鸟鱼虫的饲养观赏,从这一切中都可以使读者养成渴望美、崇尚美、创造美的心灵和习惯,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启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正气,促进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向上,这样,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有可能因此而更为强劲起来;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就有可能因此而更加沟通理顺。这同样是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是采取了硬件软处理的方法,看起来是在办文化类、知识类、生活类、愉悦类的刊物,但心中要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尖兵”的任务,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适得其反。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尖兵”和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绊脚石”甚至“蛀虫”,往往只有一步之差。在这方面如果我们不谨慎,有失误,很可能会使我们所办的刊物成为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公害”。这样的教训不是没有的。比如:就介绍有趣的科学知识来说,如果在这个“有趣”上走过了一步,就会出现捕风捉影,听风是雨,只求轰动,以讹传讹,就会出现,有奇便录,越奇越好,什么“十五岁少女怀胎,生出来的是一堆小蛇”,什么“宇航员与外星人相遇”等等,这样以荒谬代替科学的猎奇的做法,是要以损伤青年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把导向搞错,使青年人难以顺利地迈进科学殿堂的大门作为代价的。比如:介绍外国文化,不区分精华和糟粕;介绍外国的物质文明,将西方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照搬过来;“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对外国盲目地鼓吹、肯定,让青年人看过之后产生“自惭形秽”之感,这就充当了有悖于社会主义思想渗透的内应。比如:揭露社会上的黑暗、丑恶现象,一味追求离奇、窥秘,对笔下的罪行持一种欣赏玩味的态度,一叙述到犯罪过程就抑制不住加点荤的、腥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特别对什么卖淫、性犯罪、性病、纳妾、婚外恋人、人工流产、变态性心理等等,文章百作不厌,这就很容易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比如:名为指导青年修养,实则投一些思想情调不健康的青年之所好,如前一时期曾有过什么“冲破性藩篱”、“讨论试婚制之得失”等等的文章。比如:介绍吃、穿、住,如要不注意将物质生活与现有的实际生产发展水平相匹配,不注意合理调节,鼓吹超前消费,吊读者的胃口,这样就走向追求物质生活的极端。实现不了这样的追求,自然就会产生遗憾心情、不满情绪,个别人有可能因此采取错误手段,攫取不义之财。比如:为达到让读者爱看想买的目的,想以开心解闷招徕读者,不惜“媚俗”,把刊物搞得低级、庸俗,使读者精神受污染,灵魂生锈,就像五十多年前中国文艺界曾批判过的让读者的“眼睛吃冰激凌”,“灵魂坐沙发椅”的软性文艺那样。这类情况不多举了,希望大家既要放手去干,又要慎之又慎,时刻意识到:自己虽是处于意识形态的中间地带,所办的刊物表面看来政治色彩是淡化的,但不要忘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同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名“尖兵”。要强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尖兵的职能意识,要做到自己刊物中的每个音符、每个音节,都努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合拍一致;通过刊物所制造的小气候,自觉地为净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气候服务;要使自己的刊物办得非常严密,让苍蝇、蚊子无隙可钻;要尽可能地在自己刊物中发点亮光,播点星星之火。只有强化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尖兵的意识,编起刊物来才能心中有盘棋,手下棋子怎么走法,做到运筹帷幄,着眼全局。就下棋来说,这样的棋手,属于上者;就办刊物来说,这样的主编,属于识大体的强人。
第三,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教师。对于这方面的职能,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做教师,一是要贴心。先谈谈做教师,这是我们办文化综合类刊物的人所要承担的主要职责,不能做以牟利为主的出版商人,不能做混饭吃的知识贩子,这样就降低了自己。我们当然和学校里的教师不一样,而是“社会的家庭教师”。课堂在八小时之外,在学校的课堂以外;教材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乐趣;教学方法在于“寓教于乐”、“寓智于乐”、“寓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于乐”;教育目的是使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十几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我们办的这些文化综合类期刊来说,如果不突出上面所说的教育,可以说也是最大的失误。我们的基本读者是青年,青年人不仅生理发育快,心理品质也不成熟,既显得很不稳定,又有极大的可塑性。通过我们的刊物,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熏陶、点拨和启迪、终生受益。不少刊物中有“人生咨询”、“生活的路标”这样的栏目和内容,我们很欣赏大家承担起指导青年这一任务的自觉性。大家要当好“教师”,帮助读者提高思想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把这些看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当然,如果相反,便会使青年人受害匪浅。那些工读学校里的失足青年,相当多数是从一些不健康的书刊里中毒的。我们千万不要放弃“教师”或淡化这个责任。再谈谈“贴心”。我们虽然承担着教师的责任,但不能以“师长”自居,摆出一副权威的姿态,耳提面命地告诫青年“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这样做会产生隔阂,会造成对立紧张的气氛。今天青年人往往不大能接受居高临下的教育,但是他们可以接受尊重,接受信任,接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办这类刊物的最佳境界。办刊物的人和读者之间要尽力缩短距离,沟通思想感情,做到“贴心”。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善于进行巧妙的疏导,这样所刊载的文章,才能够让读者入耳入脑。当然我们反对投其所好,不能把“贴心”误认为娇纵,像鲁迅所说的,对青年既不能“打杀”,也不能“捧杀”。做读者的贴心教师,这也是我们的职能。
要把这类期刊办得更好,还需要编者们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项庄严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要有永不满足的追求。具体说,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自知。我们的刊物基本上是属于知识性的、生活指导性的,这就要求编刊物的人必须抱老实的态度、科学的态度。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有些刊物上常设有“万事通”这一栏,事实上万事通的人是难以找到的。在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时,我们既要多多依靠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又要自己加强学习。如果自己还是囫囵吞枣,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千万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不知以为知,或者为了抢风头,或者为了显示自己刊物的海阔天空,错误地采摘了不成熟的或者有害的果子,贻害读者。美国有个知名的知识性杂志《国家地理杂志》,据说它所发表一些重要的文章,要先拿到学生课堂上介绍,听听意见,看看效果,修改补充完善之后才登在刊物上。再说生活性刊物。社会生活像一泓深水,当你自己还不能测出深浅的时候,不要急于为人导航,这同样会害人的,看到有些刊物设“人生顾问”专栏,这自然是读者需要的,但我们有时也耽心,害怕这“顾问”是冒牌的。办刊物就要扎扎实实,有多少热,发多少光。我们摒弃那种故弄玄虚、飞扬浮躁的作风。前一段一些刊物上“大”字、“全”字成风,什么“大曝光”,什么“全景式”,花架子不少。越是吹吹打打的所谓“大”和“全”,越容易给人一种患了浮肿病的感觉,个别这样的刊物,浅露浮躁,缺乏自知之明,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在这里强调“自知”的目的,当然是在于看到自己缺欠和不足,以求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水平。就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兵,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从人民群众身上吸取营养,这是我们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
第二,要自律。我们编刊物的人,即使是编知识类、生活类的刊物,也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是道德的活动,要以高度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处理好自己所遇到的矛盾。比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理智和深沉的思考。我们终归是文化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在金山银山面前,我们都不能乱了方寸。做人要有人格,办刊物要有“刊格”。美国《读者文摘》,这个1922年创办的刊物,直到1958年以前不登广告。后来登了,但是至今不接受像香烟之类的被认为是不良产品的广告。我想到我们的有些刊物这点做的就比较差,刊物是宣传科学知识的,但刊登瓣却常常是一些并不科学的发财致富秘决之类的江湖广告。我们的自律,还表现在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上。前一时期,一些刊物追逐名人秘闻、野史、轶事比较多,它可以满足一些读者的好奇心理、窥秘心理,刊物销路能因之增加,但是千万慎重考虑一下,你这样做是不是符合有关出版规定,是不是触犯了别人的隐私,这种官司出现已不止一起,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没有法制观念,这也是一种自律。
第三,要自强。我们一直渴望中国人自己办的文化综合类刊物能够出现令人心动的那种健康明朗、丰富多姿的崭新面貌,但是目前这类期刊总起来看,还显得差强人意。它的主要表现,一是千刊一面,不少这类刊物,从选题、文章、栏目设计到以中国或外国年轻美貌的女性作封面,显得大同小异,似乎是一个编辑部里编出来的,给人以重复甚至腻烦的感觉;二是转手材料太多,主要是从外国的、港台的报刊上吸取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拿来之后,各个刊物又是辗转重复地利用。三是一些生活指导类的刊物,内容思想层次欠深,缺少那股撞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冲击力量,缺少那么一些耐人寻味和思考的哲理,就像是浅浅水湾,一眼看到底。我们说的自强,就是希望大家能突破这种状况,要有雄心壮志,使我们的刊物在质量上冒尖。刊物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办出自己的性格来,办出自己的价值来,办出的自己的权威来,不要为一时的畅销满足,畅销的固然有价值很高的刊物,也有不少是过眼烟云;不要被过度的利润所吸引,我们常劝大家宁可少赚一点钱,多投入一些资金,用于为刊物组织质量高的稿子,用于提高印刷质量,用于改善纸张,在内容及形式方面都搞得更精彩、更高雅、更精致些,让刊物立在那里奕奕有光,在出版文化领域留下影响,留下身后事业。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文化综合类期刊要走自己的路。现在一些刊物受西方、港台的影响太多了,模拟性太大,淹没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综合类刊物的特色。好的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的。我们的刊物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永远难以屹立于世界各国期刊之林。要解决这问题,主要地在于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着眼于丰富多彩、灿烂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用我们的刊物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显示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刊物办成这样就有了生气。30年代邹韬奋办有一个文化综合性刊物《生活周刊》,韬奋先生办刊能跟中国现实密切结合,绝不跟外国期刊的路子走,这个刊物虽然只办了几年,但是至今大家印象很深,一提起来,交口称赞。这使我们想起30、40年代还有一些文化综合类刊物,以移植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宣传“欧风美雨”为主,尽管当时在某些知识分子中曾风行一时,但距离中国的社会太远,像水上浮萍,扎不下根,至今已很少有人还有印象。同样是文化类、知识类刊物,作用和价值如此不同。现今刊物在全球风行,拥有众多的读者,由于这类刊物的共性很明显,都是知识普及性、生活指导性、生活实用性和娱悦性,跟其它如政治类、理论类刊物不一样,它们中间有很大的可比因素。品位高低,内容充实或贫乏,风格优雅或劣俗,是很容易比得出来的。我们所说的自强,就是希望同志们增强这种比较意识、竞争意识,为建设更为优秀的中国文化综合类期刊而殚精毕力。
4
一个时期来,不少文化综合类期刊感到在期刊市场上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十分困惑。这种情况虽然还谈不上出现了危机,但应该引起重视,要有未雨绸缪的准备。为了使这类期刊适应文化市场供求规律,顺利发展,有必要主动采取自我调谐、自我建设、自我保护的可行措施。
每家期刊,应该结合自己的主、客条件,为了站稳市场,保证自己的发行量,制定积极而实事求是的目标和战略。如今刊家林立,货比三家,基本上供过于求。在此情况下,争取自己的刊物在发行量上能逐步微升,已经比较艰巨,想大幅度上升,出现一口吃一个胖子的奇迹,基本没有可能。一些刊物发行量下降,而且下滑幅度比较大,这种情况倒很可能发生。能够做到稳住阵势,力量不衰,发行量保持在比较衡定的状态,应属于成功。就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刊社看,少数具有较高名度,在读者中间“名牌”观念已成定势的刊物,势头尚好,发行量升降不显著,或微降之后又呈微升;多数已办刊较久的刊社有昔日雄风不再的感慨,它们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有过发行量直线上升的经历,现在则基本难守,保住一二十万印数已十分吃力。我们觉得不必为此感慨,当年的大发行量是在文化上久旱逢雨的特定历史阶段里出现的特殊现象,不应视作常态,从每种期刊都必然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来看,今天保持的一二十万印数,也可能是主客观统一的合理存在形态。一些刚刚问市的文化综合类期刊,虽都想在发行量上有所突破,但是多难以施展。这片土地上该犁该垦的都已犁过垦过,再插足实难,新刊物发行万把本都要费很大力气。鉴于这些现实情况,建议每一家刊社,当前都需要冷静而深刻地分析一下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为自己确定的一个比较恒定的存在形态,确定一个既是主观努力争取的又是在客观上合理的发行数量,即不好高鹜远,也不消极气馁,而是以十二分的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功夫,做好自我建设,保持在这个局面。文化市场正在大发展中重新变化组合,每个刊物都要在这个环境中给自己定位,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市场,稳步地参与市场。要在文化市场上立住脚并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不靠别的,只能靠自身工作的不断建设,靠出高质量的好刊物。这类期刊的高质量表现在:善于在雅俗相接的轨道上,以扩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为之倾心、为之动情的内容与形式,将读者引进文化的、道德的、心灵的、知识的以及审美的深层次。这项工作贵在科学和理性,好刊物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和良知;贵在独创,没有创造力和自己独有性格的刊物、读起来味同嚼蜡;贵在境界,能使读者得到在知识宇宙里神游和在情感世界里升华的无限乐趣。中国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前途系在这样高质量的好刊物上。没有这样追求的刊物,我们很难称它为文化综合类刊物,充其量是地摊产品,摆出来的是一些文化下脚料,文化杂碎;没有这样追求的期刊工作者,很难称之为文化人,充其量是打着“文化”幡杆的小商、小贩。我们对于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出现的市侩气息感到深深的担忧,文化综合类期刊有可能因他们而丧了元气,甚至毁于一旦。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不少中流砥柱。绝大多数文化综合类期刊工作者怀有远见卓识,使命感很强,有时尽管从使命和原则上退缩一步就可能获得利益和好处,但洁身自好,宁可耐住清贫,始终把握使命和原则不放。有人虽表现过一时的惶惑和摇摆,甚至偶有偏失,但总的看还是保持了自己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品位,刊物内容绝大多数是积极健康的,贡献大于闪失。不少刊物既把握方向,又刻意追求质量,功夫见长,知音日多。我们从这些刊物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文化综合类期刊工作者要自觉地承担起育人的神圣使命。我们深知,加强教育是我国的重要国策,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类期刊虽不是教育的主课堂,但是却负有从各自角度起到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责任。我们过去曾提出过“当好社会的家庭教师”、“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人”的任务。今后大家都要继续坚持这些要求和任务,增强育人意识,在各自岗位上,起好起足自己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