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若干要求_课堂教学论文

创造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若干要求_课堂教学论文

创造型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转向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并最终归结于教育的竞争,即教育能否成功造就大量有个性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界都在密切关注这样一个课题:如何培养和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创造能力。

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有创造型的课堂教学。而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教师尚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不能进行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71.1%);不能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好学生应该乖,听老师的话”(69.7%);“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50.5%)。此外,还有17.0%的学生认为,当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老师最有可能的反应是:“训斥”“不予理睬”或“敷衍”。这表明,教师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创造型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假设:存在着有关世界的可靠知识。因此,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这种知识;对于教育者,传授的目的则是传递这种知识。客观主义还进一步假设,学习者可以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中获取与教师同样的理解。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教师的目的是向学生解释各种事件,并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思维中复制世界的内容和结构。

现在比较先进的教育观念(包括创造教育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影响,甚至以此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经验构建真实或至少是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建构主义关心的是如何从我们用于解释对象与事件的经验、智力结构和信念出发建构知识。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想象外部世界,这种不同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的经验集合以及我们对这些经验的信念。

由于教育观念的基础不同,所以就导致了教育观的不同,创造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区别在于:

(1)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造力得到开发。

(2)要求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教育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塑造被改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地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是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自我建构的能动进程。

(3)要求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没有个性的“平均发展”。

要实现传统教育观到创造教育观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譬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启发者;把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

(3)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创造型教师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而这一切“尊重”,都是建立在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上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势必会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表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能力的支持者。

(4)重视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或小发明等等。

二、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渠道,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常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容易忽略两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其一,只讲知识的结论,不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其二,很少讲知识怎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它的不完善之处,还应该怎样发展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发展其创造能力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创造型课堂教学。近年来兴起的问题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等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认为,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注意:提供真实的任务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习者迅速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凭借各种认知工具去获取、处理、表征信息,进行知识的开采、发现与创新。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探究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这也意味着难免出现错误。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质疑,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最终形成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实行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现行的应试教育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有相配套的评价标准,不对现行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无从谈起。

首先,应该改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包含了对“什么是重要的”这一问题的可操作性的定义,对科学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具有强调的、最实在的导向作用。评价一个学生成功与否,不是简单地以成绩来定,主要看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所进步,即评价学生的标准,不是以纵向为维度,而是以横向为维度。这样,学生才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欢欣鼓舞,而不是看到别人更好而灰心丧气。评价学生的标准除了考试成绩和他的进步外,应该全面照顾到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经验和能力(包括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的品行和责任感,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其次,应该改革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丰富而多样的科学学习成果,如:探究的能力;了解和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也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必须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同时,必须同样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成绩的评价。因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够揭示出相同的学习成绩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不同的科学学习质量。

如果不对学习过程和所有各方面的学习成果都进行评价,而只评价学习成果的某些方面,那么,教师和学生很可能会重新定向,只注重那些要评价的内容。如果学校和学区的评价不反映新课程标准所重视的内容(如创新能力),那么人们投身改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只评价事实信息的记忆,不可避免地导致强调单纯的事实和结论的记忆,而这正是今天学校的普遍弊病。

最后,采用新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该包括除笔试之外的多种手段,如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面谈、调查,以及其他种种开放性的方法。

标签:;  ;  ;  

创造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若干要求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