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热点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热点论文,基础教育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关于教育环境问题
1.1教育环境的概念
教育环境的概念分宏观和微观两种。
1.1.1宏观教育环境
宏观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的周围事物。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中心是“人”,所以,宏观教育环境即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兼容的小环境——社区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是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主要有大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按其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原生环境(也称天然环境)和次生环境(又称人造环境)。凡是环境对人类都有影响,只不过影响大小、强弱不同而已。例如,气候可以影响人的性格;环境的颜色可以影响人的感情。这是一种环境影响,也是一种与劳动和生活溶为一体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所以我们也将自然环境称之为自然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微观教育环境和人口环境等。其中人口环境,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融的那一部分环境。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因此,人口环境,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但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出生起就面对现实社会而不能选择,只有认识、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才能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赶上人类的发展水平。人的知识才干、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等,均与社会环境有关。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包括所受的教育和所从事的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地域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我们将“人口环境”归属社会教育环境之中。
社区环境,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来说是个低层次的小环境。社区一般是指占有一定地域的人口集体,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活动而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因此,社区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个小社会。
1.1.2微观教育环境
微观教育环境是指为培育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环境。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社会教育环境。因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不同于宏观教育环境中的自然教育环境,也不同于社会教育环境中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等等。前者是为培养人而有目的创设的环境,如父母为培养和陶冶子女,购置有关图书和工具,保持家庭整洁和清静,控制家庭活动和交往;学校有目的地开设课程,建立严格的教学秩序、合理的作息制度,设立开展各种科学、技术、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美化校园,保持学校的整洁;社会举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夏令营等。而后者则是自发环境影响,如名山大川、旅游圣地、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活、交往,风土人情、时局变化以及父母、教师对儿童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或影响。
1.2教育环境的特点
教育环境是教育与环境的结合体,具有目的性与非目的性的统一、隐性与显性的统一、可控性与非可控性的统一等特点。
1.2.1目的性与非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环境具有目的性与非目的性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教育是有目的,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目的的。然而,如果是专为教育人而设立的教育环境则具有目的性,如人工自然环境中的人文景观,革命圣地等。社会环境一般来说是有目的的,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服务;而对人的教育来说则是间接的或无目的的。但是,如果是为培养人而创造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则又是有目的的,如作为教育实习基地的股票市场,以科技教育为目的的科技展示会等。
1.2.2隐性与显性的统一
教育环境具有隐性与显性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隐性的,如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而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微观教育环境(包括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狭义社会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则具有显性的特征。
1.2.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的统一
教育环境是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的统一。如自然教育环境中的天然环境,它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它对人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而社会教育环境和自然教育环境中的人造环境则是受人控制的,因而它对人的影响也具有可控性。
1.3教育环境的优化
教育环境优化包括自然教育环境优化、社会教育环境优化和社区教育环境优化三个方面。
自然教育环境优化的关键在于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三个方面。
社会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教育环境诸要素的优化,即经济环境的优化、政治环境优化、科技环境优化、文化环境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优化、人口环境优化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即如何使社会教育环境诸因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的系统。
社区教育环境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实质上是自然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综合体在社区中的缩影。因此,自然教育环境优化和社会教育环境优化的结果就会促进社区教育环境的优化。但是,因为社区教育环境与自然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不是同一层次的环境,所以它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地域性、开放性、组织性、联系性等。
2.关于环境教育问题
2.1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2.2环境教育的特点
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等特点。
2.2.1全民性
环境教育,从对象上看,是全民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因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困扰我们的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家庭、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等。总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环境教育。
2.2.2终身性
环境教育,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环境教育的终身性决定它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婴幼儿、青少年、壮年、老年。
2.2.3全球性
环境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互相影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管来自北美、欧洲或亚洲,在地球周围积存构成的温室效应将影响整个地球。虽然这些环境问题发生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但其灾难性后果必将是全球性的。“地球只有一个”,必须共同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因为“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地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个行星”。
2.2.4学际性
环境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各个学科协同进行的综合教育,具有学际性的特点。环境教育的学际性特点是由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行。所以,环境教育决非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各个学科,而且还包括技术科学、数学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只有这些学科通力协作,环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3《21世纪议程》与环境教育
《21世纪议程》是人类大家庭为创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态度都是必要的,使他们有能力估计并表达他们对持续发展的关心。”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之一。
《21世纪议程》提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重新确定教育方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公众的意识;进行培训等,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世界环境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召开了一次世界环境教育培训大会,总结成绩,根据需要确定优先发展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环境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在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很快就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议程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如1993 年6月,东南亚国家联盟为持续发展举行了环境教育会议;同年9月,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了为实现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全球讨论会,等等。
以上种种迹象说明,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
3.关于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
教育环境问题是个古老的命题。它是随着古代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对教育环境问题的重视与研究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遗产。如中国古代家教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的《劝学》篇、英国欧文的性格形成论、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日本小原国芳的“尊重自然”的教育信条,等等。
教育环境问题为什么今天又焕发了“青春”,成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原因之一是: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原因之二是:当今的环境问题造成了教育环境污染,带来了新的教育环境问题。污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环境的优化问题。
环境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领域,是本世纪6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中才初露端倪的教育新趋势。国际性的环境教育始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确立于1975年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大会。
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教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而环境教育则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因二者都是由“教育”和“环境”两个要素构成的复合概念,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教育环境优化是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是教育环境优化的手段。因为教育环境的中心是“人”,环境教育的对象也是“人”,所以“人”是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环境教育是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作为环境教育目的之一的教育环境问题自然也是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