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0年经济计划_经济增长率论文

日本40年经济计划_经济增长率论文

日本经济计划四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经济论文,四十年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日本编制和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迄今已积累了40多年的历史经验。它从1956年起连续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不仅为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分别确定了积极的指导目标,而且多数计划的基本目标都已大体实现,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加快起飞与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日本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迄今已有42年的历史。战后它在完成由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之后不久,从1956年起已连续编制和实施了13个指导性经济计划。这些经济计划为日本各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别确定了不同的积极指导目标。而且历次计划的基本目标,多数已经提前或大体实现,从而对促进当时日本经济的起飞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了重要积极作用。我国1996年3 月制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历史,特别是它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计划取得成效的某些历史经验,当前很值得我国认真研究。

一、经济自立、高增长计划与经济加快起飞

1955年12月,日本鸠山内阁编制了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年),从1956年起在全国付诸实施。从此,日本进入了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新时期。在此后的11年中,日本首先编制和实施了4 个这种经济计划。 其中还包括《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和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以及为纠正当时出现的某些偏差而编制的《中期经济计划》(1964—1968年)。上述4个经济计划的原计划期总共为25年, 但由于每个计划都提前被下一个计划所取代,故4个计划的实际实施期共为11年。 这个时期是战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起步阶段,也是经济起飞和步入高速增长轨道的关键时期。上述经济计划的实施,对日本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以及诱导经济有序地实现转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述经济计划提出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自立和经济高速增长,根本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实现充分就业和较大幅度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消除因失业和生活水平过低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状态。为实现这些基本目标,计划中提出的主要政策课题是:1.实现设备现代化,同时加强产业基础部门和充实社会资本;2.实行重工业化学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3.振兴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同时提高商品自给率,促进国际经济合作;4.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消除公害,根本改善国民生活;5.振兴科学技术,培养人才;6.实现低生产率部门的现代化,改善经济二重结构;7.节约消费,增加储蓄;8.有效利用劳动力,保持社会安定等等。当时,设备现代化和充分就业是日本最优先的政策课题。

经济计划实施的结果,经济自立、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基本目标大体上实现了。其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原定计划为5 —8.1%,实际达到8.7—10.7%; 工矿业生产的增长率更超过原计划的4个百分点以上。国民生活根本改善,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计划实施前1955年的261美元,增至1966年的1066.7美元,年均增长13.6 %〔1〕。但是诸如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尽管完全失业人数已从1955年的105万人减至1966年的65万人,即减少了38.1%, 但完全失业人数一直保持在60万人左右〔2〕。

这个时期日本经济计划的更替十分频繁。其中前两个为期5 年的经济计划,分别实施了2年或3年,原计划期为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仅仅实施了3年, 就由根据它后几年的计划目标以及针对当时出现的新问题,重新编制的《中期经济计划》取代了它。新计划除继续坚持原计划的经济高速增长等目标以外,重点是要解决因片面追求高速增长造成的经济畸形发展以及物价上涨、生活环境设施落后和严重公害等问题。该计划也只实施了3年。经济计划如此频繁更替, 表明日本当时对编制和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还缺乏经验,还处于探索阶段。

实践证明,日本最早实施的这几个指导性经济计划,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历次计划不仅体现政府、企业、学界取得共识的总体战略方向,以及据此明确提出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对策,而且这些目标在计划期内大体上得到了实现,从而减少了某些盲目性以及因此可能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无论单靠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是单靠民间企业的努力都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像日本那样在官、产、学各方协调合作达成共识基础上编制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而这又恰恰是日本在其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之初,就能取得较大成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从1967年起,日本进一步实施了重视解决“社会问题”的经济计划,并在此后的6年中最后实现了经济现代化。1967—1972年, 日本先后实施了两个经济计划。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67—1971年)和《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70—1975年)。两个计划的原计划期共为11年,但实际实施期总共只有6年。在这短短6年中,日本发展成为西方的第二经济大国,并继续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上述经济计划提出的基本目标是:向均衡而充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均衡发展经济,建设居住条件良好的日本。提出这一新目标的背景是:过去十年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严重落后;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工业仍过分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四大工业区,工业落后地区亟待开发;社会开发落后,公害日益严重等等。这些都是前4个经济计划所忽略的问题。因此, 新经济计划不得不明确提出加快社会开发、均衡发展经济的新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基本目标,两个新经济计划先后提出的主要政策课题是:1.稳定物价;2.提高经济效率,特别是要从国际的观点,实现经济的效率化;3.促进社会开发;4.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为经济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时期,加快社会开发和稳定物价已上升为当时的首要政策课题。上述基本目标和主要政策课题的提出,对于提示日本各界较早认识和解决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与突出矛盾,从而注意抑制经济的无政府状态,避免某些严重经济社会问题(如经济失衡、公害等)的恶性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经济计划实施的结果,它的基本目标部分实现。其中前一个计划提出的年均8.2%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实际超过了10%; 在该计划实施期的3年中,分别达到11.1%、12.8%和12.5%〔3〕。但公共设施投资和社会开发建设仍然落后,消费物价上涨率也比原计划目标的3 %几乎高出一倍。于是该计划只实施了3年就进行了调整, 并编制出新的计划取代了它。而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10.6%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又过高,加上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尼克松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计划实施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除1970年超过10%以外,1971—1972年分别为4.3%和8.4%〔4〕, 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7.9%;全国消费物价上涨率突破了原定4.4%的目标。后一个计划只实施了3年也被下一个新计划所代替。不过, 从上述两个经济计划实施的结果看,6年中的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仍高达9.98%, 经济不均衡和社会开发落后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原来70%左右集中在三大都市圈的工业生产额,已降至65%以下(1974年降至61.2%)。居民住宅建设大大加快,每年开工建设的住宅,已从1967年的99万户(比上年增加15.5%),增至1972年的180.1万户,6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3.2%,国民住宅问题由此而得到缓解。此外,某些严重经济社会问题诸如严重的公害等问题得到控制,完全失业率降至1.1—1.4%的低水平〔5〕。

总之,日本这个时期实施的两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比较成功的。当时日本在总结、运用前十年经验的基础上,不仅经济计划本身有所发展,从原来单纯的“经济计划”,扩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而且编制经济计划的技术方法也更加科学化,从原来的“增长率设想法”发展为“计量经济模型法”。在经济计划的实施方面,逐步形成了与之相协调的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相关计划如年度计划、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等也更加完善起来。这样,日本这个时期编制和实施的经济计划,才取得了比前十年更广泛的成效。

三、经济稳定增长计划与经济高度化

从1973年开始,日本实施了重视国民福利和国际协调,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经济计划,并实现了经济高度化。在1973—1991年的19年中,日本先后编制和实施了5个国民经济计划。 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基本计划》(1973—1977年)、《昭和50年代前期经济计划》(1976—1980年)、《新经济社会七年计划》(1979—1985年)、《8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和指针》(1983—1990年)以及《与世界共生的日本经济运营五年计划》(1988—1992年)。这5 个经济计划的原计划期共为30年,但实际实施期为19年。这是日本从经济高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轨道并实现“软着陆”,最后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和经济实力空前增强的时期。

上述经济计划提出的基本目标是:经济转入稳定增长轨道,实现稳定、均衡的经济增长,建设有活力的经济社会;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质量,建设安定、真正富裕的福利社会;推进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纠正不均衡的对外经济关系,为世界做出贡献。为了实现上述基本目标,经济计划先后提出的主要政策课题是:1.确保经济稳定并为之奠定长期发展基础,最后实现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2.稳定物价,确保充分就业;3.稳定与提高国民生活;4.创造优雅的环境,形成良好居住条件,确保国民安定、舒适的生活;5.重建财政,实行财政改革与行政改革,并采取新金融政策;6.促进国际经济协调合作,建立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为国际经济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时期经济计划的更替虽然仍很频繁,但其基本目标始终如一。其中前两个五年计划因受石油危机冲击和财政状况恶化的影响,都提前两年被下一个新计划取代。《新经济社会七年计划》也只实施了4年, 1983年由中曾根内阁编制的新经济计划,也提前3年被新计划取代。 最后一个《与世界共生的日本——经济运营五年计划》只实施4年。 尽管这个时期也是“每届内阁一个新经济计划”,并且每个新计划又都具有新内阁施政纲领的性质,但前后两届内阁经济计划提出的基本目标却仍是惊人的一致。因此,经济计划的连续性一直很强。

经济计划实施的结果,前后5 个计划的基本目标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其中历次计划提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目标,虽然前3 个计划因所定指标过高(5.7—9.4%)而未能实现,但在计划实施期内(1973—1982年)大多数年份稳定在3—5%的水平上,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4.1%。因此可以说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后两个计划提出的经济增长率,按照原计划期也超过了原定指标,分别达到4.5 %(原定4.0%)和4.0%(原定3.75%)。可见,日本上述5 个计划关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此外,稳定物价和提高国民生活的目标,也大体实现了。消费物价上涨率除在《经济社会基本计划》期间因石油冲击的影响物价上涨过快以外,后几个计划期间,消费物价一般都低于原计划的上涨幅度。国民生活提高的幅度则很大。在1973—1991年的19年中,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日元计算增长了3.27倍,年均增长率达7.9 %。 到1991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达2.76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2.02万美元),接近瑞典(2.94万美元)。日本对外纯资产余额1991年更达3831亿平均,超过同期的德国(3252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6 〕。但建设真正富裕的福利社会以及实现国际协调等基本目标并没有实现。日本贸易收支顺差一直呈片面不断扩大的趋势:1973年为36.9亿美元,1983年增至314.5亿美元,1991年更增至1030.4亿美元, 过大的对外经贸不均衡一直困扰着日本,矛盾也日趋突出。

总体来看,这个时期日本实施的指导性经济计划尽管道路比较曲折,最后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日本官产协调的计划体制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历次编制经济计划过程中,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了官、产、学各界相互协调合作的力量。在编制新计划时,官、产、学界的权威代表都曾就当时经济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据此应确立的战略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有成效的交流与利益协调,并在取得更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计划期的“共同纲领”。这就促进了日后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协调,从而有力地推动某些计划基本目标的实现。这一点,正是日本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强点和重要历史经验。

四、经济调整改革计划与经济大转折

1992年迄今,日本先后编制和实施了以建设生活大国和结构改革为基本目标的两个经济计划。这是日本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转入超低增长的历史转折期实施的两个新计划。其中《生活大国五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1992—1996年)实施了3年多以后, 已被现行计划所取代。1995年新编制和实施的经济计划《结构改革经济社会计划——建设有活力的经济与安定的生活》(1995—2000年),现正在实施中。

上述两个经济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向生活大国变革,整备发展基础;创建自由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创造富裕而有安定感的经济社会;与地球社会共存,参与地球社会的策划。为实现上述基本目标,计划中提出的重要政策课题是:1.建立美好、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和方便、优雅的住宅,创造富裕、令人安心的经济社会;2.建立环境协调型的生活方式,充实消费生活,充实福利和社会保障;3.建立富于活力的生活,缩短劳动时间并实现就近上班的城市结构;4.参与策划地球社会,包括为解决环境、人口、粮食、贫困等全球性问题做出贡献;5.整备发展基础,包括加快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等;6.推进行政改革与财政改革。

前一个经济计划实施的结果,“建设生活大国”的基本目标,并没有实现。在计划实施期内, 消费物价上涨率超过原定控制目标(年均2%)的要求达到1.21%,全产业每人年均劳动时间减少5.6%(减少112小时),但日本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并没有明显改观。原定计划3.5%的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在计划实施期的1992—1994年只有0.59%(其中1993年为0.1%)。整个经济已是连年超低增长。 每年新建住宅户数(140—157万户)比该计划实施前的1990年(171 万户)还低得多。这是战后日本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以来,从未有过的“计划失败”纪录。

面对新形势,日本村山内阁1995年编制的《结构改革经济社会计划》,又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设想。该计划强调提出:日本经济当前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必须进行彻底改革,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否则今后就无法求得中长期的新发展。结构改革的内容包括:要以情报通信产业的高度化为轴心创立一系列新兴产业,解决新兴产业落后与产业空洞化问题。提高经济活力;要进行经济社会结构改革,以解决就业不稳定和人们对未来高龄化社会生活的不安;要解决经济的高成本等问题,以消除人们因缺乏富裕感而产生的不满等等。实行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创建自由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创造富裕、安定的经济社会;参与地球社会的策划。为此,还要采取下列措施确立发展的基础: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情报通信的高度化;4.促进社会资本的完善;5.促进行政改革与财政改革。最后,新经济计划作为“经济展望”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1996—2000年), 其中结构改革的贡献率为1.25个百分点(否则为1.75%);到2000年完全失业率要降至2.75%,其中结构改革的贡献率为1个百分点(否则为3.75 %);消费物价上涨率为年均0.75%。因此,实施计划中提出的各项结构改革,对日本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新计划实施以来,进展并不理想。如果今后几年新经济计划的主要改革设想能够大体上付诸实施,那么对日本经济加快走出困境并实现新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经济计划实施的进程及其成效,很值得重视。

注释:

〔1〕〔2〕〔日〕《东洋经济统计年鉴》1996年版,第559页。

〔3〕〔4〕〔日〕《东洋经济统计年鉴》1989年版,第26页。

〔5〕〔日〕《日本经济50年》,读卖新闻社1995年版,第41、 21页。

〔6〕〔日〕《东洋经济统计年鉴》1996年版,第559、522、528页。

标签:;  ;  ;  ;  ;  ;  ;  

日本40年经济计划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