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主次,求同存异,追根溯源——避免材料作文审题偏离的几个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追根溯源论文,求同存异论文,主次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材料作文已经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出题的一个热点。纵观2013年全国的高考作文题,绝大部分都为材料作文。而在学生的日常写作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审题,又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立意定档次,分数看整体”也已经成为许多老师的一个共识。因此,过好审题关,是材料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在审题过程中,如何避免偏离题意,选取最佳的立意成为了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避免偏离题意,选取最佳的立意至少有以下几招。
一、抓主要人物,明确材料的中心
材料作文,特别是故事型的材料作文题,往往会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这时候我们只要抓住主要人物,了解其行为和语言,就能够明确材料的中心所在,从而得出最佳立意。以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意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商人、专家、老切割师、切割师的弟子四人,显然的,材料的中心内容在第二部分。老切割师和弟子才是主要人物,我们只要把握了老切割师的言行,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正确立意了。
老切割师的言行主要有:(1)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2)他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把钻石切成两块;(3)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根据这三点我们可以立意为:(1)让经验与勇气同行。生活中我们需要经验的指导,也需要勇气的支持。(2)勇气助你行走天下。(3)莫让价值束缚了你的手脚。如果我们没有分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把商人当做主要人物,然后立意为:“我们要相信专家,更要相信工匠。”这样立意就不够准确了。或者把专家当做主要人物,立意为:“专家是有真材实料的,不要否定专家。”这样同样也是不够准确的。
二、抓主要内容,避免断章取义
当材料作文仅仅围绕一个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时,只要我们抓住了主要内容,就可以快速地立意。以2013年高考广东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纵观整则材料,紧紧围绕着富翁的“捐助”与三个家庭的“受助”来展开。因此,立意也得紧紧扣住“捐助”与“受助”来展开,如果学生跳离了这两个主要内容而断章取义的话,就会造成立意不准,甚至是偏离题意。
例如,抓住“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将主旨确立为“有钱后要做个慷慨的人,热心公益慈善。”虽不算偏题,但是在得分上可能就比较吃亏了。再如抓住“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这一句,然后立意为:“做人要有同情心,别人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这同样是不够准确。
最好的立意是扣住材料的主要意思,材料阐述的正是“捐助”与“受助”的关系,从对待捐助的态度,如:“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也应自食其力”;从捐助应持的准则和态度,如:“对慈善对象也要尊重”。这两方面去立意,才是最扣材料的写法。
三、辨异求同,找出材料的共同点
很多省份的材料作文为了扩大写作范围,往往会提供好几种观点,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点来立意写作,也可以整体理解之后来写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我们就需要比较分析,辨异求同,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立意。
以2013年湖南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萦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乍看起来,这两则材料风牛马不相及,唯一相同点是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我愿意”。我们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材料一中的“天边的云彩”“飞上高山之巅”隐喻着对高原理想的追求,材料二中的“桌子前”“吸引儿子的是剪报的父亲”,隐喻着对寻常人生的满足、对家庭幸福的珍视。而“我愿意”“我真的很愿意”将这两则材料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前者愿意为了追求理想,哪怕是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只要到达巅峰,欣赏美景也就愿意了。后者愿意过一种恬静安逸的生活,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就不难找出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或为理想奋不顾身,或过一种安逸宁静的普通人的生活,你愿意过哪种生活都是值得肯定的。据此可以立意为“做自己心中想做的事,便是值得”。如果考生不做此思考,可能面对这样的题目确实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仅仅抓住其中一则材料进行立意,可能就偏离题意了,如抓住第二则材料的“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这一句,立意为:“孩子要关爱父母,要多陪陪父母”“莫让父母成了空巢老人”等等,这样立意都是不够准确的。
同样的,2013年浙江卷同样也可以采用此方法来确立题意。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三者的语句其实都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正在过早地失去孩提王国”。根据这个中心进行一个原因的探究,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立意。不过一些题目,材料观点的阐述过程中,并没有比较明显的标志来确立相同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个深入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题旨了。
例如2010年陕西卷提供了如下三则材料: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三则材料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鱼的大小以及狼的顽强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而人的成功却源自对自己天赋的自信。一个强调客观环境,一个强调主观自信,这些就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比较发现鱼与狼是同样的材料,而人这一则材料与鱼和狼是不一样的。从而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立意为:“环境不是决定人的唯一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立意就非常准确了。
四、追根溯源,避免糊涂立意
其实大多数的材料作文,都得做一定的追根溯源,了解了材料的真正意思,才能比较准确地立意。要不,在一知半解,甚至是毫不理解的情况下,匆忙下笔,立意哪有不偏离之理。
所以,我们对于一则材料,应该静下心来,细细研读里面的关键语句,从整体上去思考这则材料到底讲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角度去写作才比较稳妥合适。
以2013年福建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则材料是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诗歌主旨相对明确,诗意积极向上,内涵比较深刻。要准确把握这道题的立意,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引力是什么?(2)我为什么会拒绝这种“自由”?(3)树根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变成一段树根?通过追根溯源,考生要明确:(1)引力是约束,人在社会中会受到种种约束,如纪律、法律以及道德良心的约束,考生据此可谈“成功离不开必要的约束”“没有束缚的代价是没有归属”等等。(2)我为什么要拒绝这种自由呢?因为没有绝对的自由,所谓的“自由”是相对而言的,只有有了一定的限制,才能得到自由,据此可以立意为“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自由带来的可能是毁灭”。(3)树根可以理解为故乡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精神之根等,据此可立意为:①做一个脚踏实地而不浮夸的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②实现“中国梦”需要找到精神寄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③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扎根基层,孜孜不倦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再如2013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的立意只需牢牢地把握住最后一句进行探究,得出正确的立意就不困难了。“为什么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微弱的烛光客观上已经“影响”了蝴蝶,导致它们选择更适宜的环境作为栖息地。人类的一个细微的举动,也会给自然界的事物带来重大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立意为:(1)人们对美的探寻可能会伤害美;(2)小的陋习可能会无意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3)做人处世需谨小慎微。
五、综合考虑,避免以偏概全
其实,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更多要着眼全体,综合考虑,不要遗漏材料中出现的各个因素,这样才可避免以偏概全。
以2013-2014学年度湛江调研测试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年轻的女工。洛依德是巴黎女性迷恋的对象,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兴奋和特别的热情。“你喜欢电影吗?”洛依德禁不住问。“当然喜欢”。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你那么喜欢电影,你知道我是谁吗?”“当然知道,你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影帝洛依德了”,女工一脸平静。“既然如此,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呢?”洛依德更不解了。“不!您误会了。我没有冷淡您,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影迷离不开您,驾车的人也离不开我。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即使您不是明星,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好好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这位平和自信的女工的一番话,让傲慢的洛依德沉默许久许久。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这则材料,有些同学立意为:“认真对待事情”“坚持原则,切勿因小失大”“凭务实之风,赢由衷的尊重”“做好本职工作”“切勿把一切事物理所当然化”等等。
出现以上不够准确立意的原因是同学们没能做到综合考虑,把材料中的主要因素都考虑进去。例如立意为:“认真对待事情”“做好本职工作”和“凭务实之风,赢由衷的尊重”这些立意没能综合地来考虑材料,只注意了材料中的“女工很快修好了车”,却忽略了材料中的这一段话“我没有冷淡您,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影迷离不开您,驾车的人也离不开我。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即使您不是明星,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好好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材料主要侧重于如何来对待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立意为“凭务实之风,赢由衷的尊重”更是曲解了“务实”一词的含义,“务实”意为“脚踏实地地工作,实事求是”材料中并未指出女工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工作的内容,显然是基本偏离了题意。
立意为“坚持原则,切勿因小失大”则是把女工认真对待工作,一视同仁误解为坚持原则的表现,误把女工不卑不亢的态度当做坚持原则的表现,更何况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何处“因小失大”,显然这是一种过度解读了。
再如“切勿把一切事物理所当然化”这样的立意,则是站在了洛依德的角度,把洛依德的傲慢理解为“理所当然”,其实傲慢并不等于理所当然。如果把“傲慢”当做“理所当然”其实就是混淆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如此立意就会走向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了。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审题偏离,我们不仅要注意立意要来源于材料,要在材料中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整体把握,综合考虑,把材料中的诸多因素考虑进去,注意主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避免偏离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