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试析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台湾当局无论在处理对外还是两岸的事务上总是竭力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或“准国家”间关系,宣称两岸为“分裂分治”的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为在国际上寻求更多的支持,以确立其所谓“与大陆对等”的“独立政治实体”地位,大搞“务实外交”活动,因而严重影响到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本文拟由此问题着手,探讨台湾当局“务实外交”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并从国际角度探寻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以便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务实外交”冲击下的两岸关系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在各方压力下有条件地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被关闭了近40年的两岸交往禁门由此打开,两岸经贸投资活动随之活跃起来。90年代以来,两岸经贸、人员交流交往相当频繁,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事务性问题,促使两岸各自先后成立“中介性团体”——“海基会”、“海协会”。两岸的两会谈判议题虽不是政治性的,但有关事务性、技术性问题的谈判,多少为两岸政治性谈判作了一些操练性准备工作。尤其是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使两岸会谈层次有进一步提高,双方也解决了一些较重要的事务性问题。或许顺此途径,两岸间的互信可逐渐得以建立。然而,此时台湾当局却在国际上大搞所谓“务实外交”活动,尤其是1995年6月李登辉访问美国,并在那里大肆宣扬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等分裂中国的论调,两岸关系因此陷入谷底。

近两年来,两岸关系受到台湾当局“务实外交”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两岸在国际间的斗争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来,台湾当局为使所谓的“中华民国在台湾”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以达到两岸“分裂分治”的目的,对“一个中国”的定义重新进行所谓“解释”。1992年台湾当局组织“国统会”研究委员研讨“一个中国”涵义,将“一个中国”定义为“历史上、文化上的一个中国”,并将主权问题“虚悬”,试图为其在国际间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铺路。此后,台湾当局不断地在国际社会宣称,“中共治权不及台湾”,“中华民国是一主权独立的国家”,其“主权与治权均及于台湾”,应在国际间“行使主权国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在世界范围内竭力推行其“务实外交”,在涉及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不仅不排斥“双重承认”,而且还乐于推销,为此使两岸在国际领域的斗争性质由蒋氏父子时代的“中国代表权之争”,转变成为是统一中国还是分裂中国的斗争。两岸关系的稳定性与发展日益受到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冲击。1995年下半年以来,经过祖国大陆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台湾当局的“高层出访”活动虽暂时有些许收敛,但是一旦有机可乘,它仍不惜代价继续其所谓“高层次”的“外交活动”。种种情况表明,台湾当局至今仍不愿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来,从而使两岸关系不可避免地继续陷于低迷状态。

二是,在舆论宣传上对“中华民族主义”进行攻击、在国际上助长“中国威胁论”的同时,离间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感情。自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以来,祖国大陆方面一直期望台湾当局能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来。但是台湾当局始终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1996年5月20日李登辉在其“就职演说”中非但只字不提“一个中国”,反而大谈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主权在民”,强调两岸“分裂分治”。对此,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发言人于6月22日发表谈话再一次作出了明确表示:“如果台湾当局确有诚意,就必须毫不拖延地采取实际行动,就作为第一步先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或两岸共同关切的其他政治议题与我们进行商谈。我们听其言,观其行”。然而台湾当局不仅在口头上不愿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而且还在国际间制造一些舆论,攻击祖国大陆为遏止岛内分裂活动所采取的举措是“大中华民族主义”,企图与国际上的某些反华势力所鼓吹的“中国威胁论”遥相附和,给祖国大陆扣上“民族扩张”的大帽子,以此获取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另一方面,台湾当局企图经由此类歪曲宣传,造成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反感甚至仇恨心理,进而以所谓“新台湾人主义”与祖国大陆对抗。

三是,在具体行动上表现为“务实外交”活动优于两岸交流,企图疏远日渐密切的两岸经济关系,导致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张。在李登辉访美造成两岸关系严重倒退的情况下,台湾当局在“务实外交”方面收敛甚少。李登辉多次扬言“要再走个国家给中共看看”,“到中共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去”。两年多来,台湾当局想方设法让李登辉等高层人士走出岛外去。为达成李登辉今年9月的巴拿马之行,台湾当局不惜出重金。与此形成强烈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当局不时地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进行阻挠。去年8月14日,李登辉在“国民大会”上声称,关于“以大陆为腹地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论调,必须予以检讨”;接着他又要求台商对大陆投资“戒急用忍”。据此,台湾“经济部”以“双管齐下”的政策,对台商来祖国大陆投资作进一步的限制,即:依公司净值分四个级距,分别规定厂商对大陆投资占公司净值比率上限;订立个案的投资金额上限,初步定为5000万美元[①],企图进一步阻碍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今年4月两岸“定点直航”实行,但这是台湾当局不得已而为之,台湾高层人士就此问题的一些谈话的主要目的是,极力否认这是两岸直航,这进一步反映出台湾当局目前无意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心态[②]。“务实外交”优于两岸交流的结果是:一方面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另一方面使两岸脱离常规接触轨道,造成两岸贸易投资增长滞缓。

二、影响目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得以延续亦同某些国际势力插手干涉中国的内政有很大关系。李登辉上台后,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日益后退,在国际上大肆推动以确立台湾“与大陆对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为目的的“务实外交”;西方某些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需要,企图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使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中国统一问题更多地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目前情况看,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和中国统一问题的国际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最主要的国家为美国和日本。其主要原因为:(1)美国和日本两国与台湾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日本曾统治台湾50年,美国则自二战结束后就一直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问题。(2)美国和日本两国在台湾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在后冷战时期仍要“以台制华”;日本则和美国一样,要利用台湾、保持台海战略通道的“畅通”。同时,这两国在台湾均有巨大的投资,在台投资名列外资榜首;它们的对台贸易额亦占相当份量,尤其是日本每年对台湾享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在这两国国内,已形成相当一部分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利益集团。(3)美国和日本是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活动最重要的对象国。多年来,台湾当局视“务实外交”为与祖国大陆抗衡的手段与筹码,以此竭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拉关系,其目前的30个“邦交国”大都是不具影响力的小国、穷国,对于台湾寻求所谓“独立政治实体地位”的作用不大。从全球和亚太地区范围看,“无邦交国”中的美国、日本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国家。1993年台湾当局推行所谓“亚太战略”,这两国就是其主要的依靠对象。

由于上述原因,美、日两国特别是美国的对台湾的政策是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进程。在这一问题上,美、日两国国内的意识形态与现实国家利益的交互作用,使得问题显得复杂多变。从冷战意识出发,美、日两国内部有一部分人仍以极强的意识形态眼光看待和处理世界事务,因而将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视为眼中钉,而欲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最后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然而从现实国家利益方面看,由于后冷战时代经济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为重要,使得西方国家为进入中国市场而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因而与此相比,同台湾的关系也就变得较为不重要。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美、日等西方国家不愿意放弃台湾,而甘心于海峡两岸以“一国两制”形式统一,西方国家必定要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大陆,加之受台湾当局不愿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来,竭力在国际间搞“务实外交”活动的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波折,甚至某些倒退现象。

(2)美、日等西方国家对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活动的容忍度以不破坏前者在亚太地区乃至其全球的利益为准则,只要危及这方面的利益,它们就会停止对台湾的有关支持。因此,两岸关系的起伏又以不打破目前两岸现状为前提,台湾当局“务实外交”亦就不可能搞得“太过火”。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下半年来,美国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台湾当局在美游说活动的负面影响。最近,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助理海沙威在“第三世界事务协会”举办的一项研讨会中,劝告台湾及在美国的台湾人社团,“勿游说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提出含有支持台湾独立的决议案或立法修正案,因为如此做对台湾并没有好处。”他认为美国国会对于台湾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台海战争若是因为台湾挑衅而起,他不认为国会中会有许多议员愿意采取军事行动,帮助台湾对付中共”。他还呼吁台湾当局及“台湾友人”,“在和美国国会内支持台湾的议员打交道时,应有所节制,同时也应鼓励一些支持台湾的美国国会议员略作自我节制”,“期望台湾‘不要摇晃船只’,应该设法维持海峡两岸之间的现状”[③]。

其次,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也对台湾问题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去年4月美、日两国首脑在东京发表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此问题就更为突出出来。尤其是美、日两国欲将其防务范围扩大到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自1992年来,台湾当局竭力鼓吹建立所谓“亚太集体安全体制”,企图把所谓的“台湾安全”置于亚太多边安全范围内,从而将台湾问题进一步国际化,为“台独”编织一张国际保护网。因此,美日扩大安全防务范围的行动使台湾当局如获至宝。1996年4月间,美、日首脑正在讨论安保条约,李登辉接受了日本《产经新闻》的采访,他明确提出:“现在是认真考虑亚洲集体安保的时候”[④]。今年4月,日本首相桥本表示:日、美安全关系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台湾,还包括南中国海。对此,台湾当局一方面强调,“台湾为亚太地区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一环”,“台海安全与日本及整个东亚地区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公开对美、日扩大安保条约防务范围“表示欢迎”,声称“美日重新确认安保条约是维持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最基本保证”。“外长”章孝严更进一步表示:台湾“也应该能加入东南亚的安全体系”[⑤]。

三、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看两岸关系的发展

国际上尽管存在一些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但我们不难发现,自90年代以来后冷战时期显示出的某些特点并非完全对两岸关系和中国统一不利,相反,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将为两岸关系和中国统一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和平的趋势将为两岸和平解决分歧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勿庸讳言,后冷战时期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狭隘民族主义再度抬头。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地方分离主义运动。例如前南斯拉夫,分离主义势力迫使前南斯拉夫解体;前苏联的情况亦大致如此。如今,在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地区,民族分离主义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冷战结束之初,西方国家相当一部分人为苏联的崩溃而拍手称快,并期待社会主义的中国亦能步前苏联的后尘。然而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瓦解后,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波黑战争以及在前苏联地区内因民族分离主义而引发的种种战乱和纷争。由原国家解体产生的种种问题,包括民族战争、难民浪潮、武器控制等等,已使西方国家从昔日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前几年台湾当局竭力附和西方某些人士的“新主权观”论调,企图为所谓两岸的“分裂分治”作舆论和理论准备。岛内某些政治人士更是试图举起所谓“台湾民族主义”的旗帜,与祖国大陆进行较量。他们大谈所谓“新台湾人主义”,其目的是想在台湾搞出一个有别于中华民族的“台湾民族”,以便在所谓的“民族独立”旗号下,最终与祖国大陆分道扬镳。但是,他们的图谋将是徒劳的,因为任何理由和借口都难以抹煞台湾人是中国人的事实。中共11届3中全会以来,祖国大陆致力于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事业,需要有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一国两制”构想本身就反映了祖国大陆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这与世界和平潮流是相吻合的。

其次是发展的趋势将为两岸通过经贸合作达成统一铺平道路。在后冷战时代,由于经济在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仅重视发展本国经济,而且亦注重国际间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并进的强劲发展势头,这一发展趋势已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区域集团化经济组织已超过100个,其中三分之二是90年代的产物[⑥]。跨国、跨区域经济合作无不影响每一国、每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纷纷以这种合作方式作为加强自身实力、争取提高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的较佳途径。台湾在这方面亦表现出极强的意愿,尽管它作为地区经济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但对加入次级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相当积极,如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等。今年初,日本官房长官梶山提出建立包括冲绳、中国福建和台湾在内的“蓬莱经济圈”构想。台湾方面对此亦有所回应,但对此经济圈作了某些调整,改为“台琉经济圈”,显然排斥了祖国大陆福建省,反映了台湾当局不愿与祖国大陆进一步展开经贸合作的策略意图。然而,这样做对台湾本身并非有利。有研究认为,台湾当局限制中上游企业到大陆投资,使已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无法与岛内企业取得有效的联系与合作,迫使他们只能在大陆独立发展,这“加强了大陆在有关行业方面的生产和竞争能力,反过来会使台湾本岛的生产和投资受到竞争威胁,形成生产能力过剩,对台湾内部需求、生产和投资都有消极的影响”。该研究还认为,其它方面的影响将是:(1)如果在今后两三年内,两岸的台商按照不同的模式整合,在两岸无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台湾可能失去重大发展机会。(2)从目前台湾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趋势看,台湾经济对日本的依赖性可能会大大加强,台湾可能不仅无法发展所谓以台湾为中心的亚太营运中心,还可能沦落为日本东亚地区的一个加工基地[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当局竭力在两岸经贸交流方面踩煞车的做法有违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最终对台湾本身不利。

祖国大陆始终坚持认为,海峡两岸分离近50年,两岸的统一以经贸合作开始,通过经贸上的互利合作,建立两岸共信与融合,最终达到促进两岸统一的目的。但台湾当局企图在这方面从中作梗,淡化两岸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与交往,并以其“务实外交”活动与祖国大陆进行对抗。然而我们相信,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下,台湾当局难以完全阻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以致最终达成两岸的统一。

注释:

①台湾《经济日报》1997年4月29日。

②台湾《联合报》1997年4月18日、22日;台湾《中国时报》1997年4月22日。

③台湾“中央社”1997年7月9日电。

④同上,1996年4月17日电。

⑤台湾《中国时报》1997年4月11日;《中央日报》1997年4月12日。

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5年10月7日。

⑦香港《广角镜》月刊1996年12月号,陈文鸿、朱文晖:《台湾可能失去机会——海峡两岸整合新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