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桥头小学 542800
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导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巧妙而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归纳出几种导入新课的技巧,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参考。
一、以旧换新法
所谓以旧换新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做基础,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首先写了一道填空题:“如( )其( )、身( )其( )。”让学生填写。学生能填出“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等。老师就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含义,然后就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应用这种方法导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去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网络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形象直观法
在教学中,有时光靠语言表达来导入新课,不能形成明确、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用实物和象征性的造型作直观来导入,也就是说,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实物、歌曲、图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化,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如《冀中的地道战》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段电影(放影《地道战》片段)。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我国军民反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故事,日寇采取了灭绝人性的“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抗日力量铲除净尽,而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利用地道战这种战斗方式,瓦解了敌人的“扫荡”。
教《画杨桃》一文时教师利用投影机把杨桃的实物和图片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把学生觉得遥远又陌生的东西,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情绪感染法
情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驱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十分必要的。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用沉痛的语调):同学们,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一月十一日,首都人民自发地集聚在一起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有青年,有少先队员——并且都哭泣着,有一位作家——吴英把这感人的场面写了下来,这就是《十里长安送总理》。教师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马上就向作者靠拢,使他们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气氛中,从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以情传情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叙述故事法
教师在开讲时,复述文中某一精彩片段,着力凸现人物形象或情节的曲折巧妙,还可以叙述与文中有关人物的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就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三国的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曹操,刘备和孙权互相攻伐,连年战争不断。刘备想统一天下,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听人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刘备为了这难得的人才,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那诸葛亮是不是很有才能、很有策略的人才呢?我们今天一起开始学习《草船借箭》。
五、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愉快地学习,当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时,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学科成绩也会突飞猛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就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丰富知识精心设计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六、辩论导入法
人的一种表现那就是对自己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多的东西都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习以为常见到的东西更是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了,从而认定一个思维方式,而当你一旦提出不同的看法时,也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对抗意识。针对这一现象,在导入新课时采用辩论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
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在上课前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辩论:小明和小张是两个好朋友,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一千块钱,小明说,这钱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能要,我们就在这里等失主回来吧,把钱还给他。小张说,这钱是我们捡到的,又不是偷的,我们把它拿回去分了吧,你呀,真是笨蛋一个,大笨蛋!到这,我就提出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小明是笨蛋吗,请你们讨论两分钟,然后把你们的看法告诉老师,好吗?于是,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小明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笨蛋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后,我对他们的辩论结果进行了总结,小明的行为是对的,表面上看,小明捡到钱不要好像是很笨,但他的思想却是高尚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学习。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总而言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能巧妙灵活地使用好课前几分钟,对师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能帮助学生积极地理解文章,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谢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课时论文; 兴趣论文; 小明论文; 地道战论文; 刘备论文; 《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