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平[1]2002年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总体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总体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叁种总体结构布局形式不同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和底排装置、火箭装置的工作特性,详细讨论了复合增程弹底排—火箭工作时序选择对弹道特性的影响以及实现理论上最佳弹道的匹配条件。 本文根据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其底排燃减阻和火箭助推阶段的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等结构特征参量变化的弹道特征,在建立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结构特征参量为不变常量的多元弹道计算模型基础上,导出了结构特征参量为连续变化量和非连续变化量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多元弹道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数值分析程序,构建了研究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其它关键技术的理论工具。 本文进行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工作时序参数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揭示了每个参数对射程计算的影响趋势,为进一步确定底排—火箭工作时序参数值的最佳匹配组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首次综合考虑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结构特征参量、结构强度性能、飞行稳定性、威力性能和射程指标,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进行了算例计算;完成了130mm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原理样弹的结构设计与飞行试验,其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延时机构延期时间的控制对于最大限度发挥火箭增程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固体粒子”效应理论,建立了点火延期管动态燃速数学模型,导出了点火延期管动态延时控制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火箭空中点火延期管的安装位置及其形态对其延期时间的影响,为高精度火箭空中点火具的工程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提出了底排燃气压力不随外部压力变化,既可改善底部弹射击精度又可提高减阻效果的二次扩张原理,建立了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压力的计算模型,并通过采用二次扩张原理的新型底排装置与传统底排装置的对比试验,验证了新型底排装置结构实现的可行性;完成了基于底排燃气二次扩张高效增程原理的底排—火箭复合高效增程弹方案设计及其有关计算,从理论上验证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实际价值。
钟文超[2]2008年在《复合增程弹外弹道优化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型号复合增程弹为背景,对其外弹道参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以达到增加射程的目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是目前流行的炮弹增程技术之一,由于底排与火箭的复合,使得外弹道全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射程的参数也较多,外弹道设计相对比较困难。本文首先分析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外弹道特征,建立其外弹道计算模型,讨论了复合增程弹底排—火箭各参数对弹道特性的影响以及实现最佳弹道的匹配条件,对一些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揭示了这些参数对射程的影响趋势,为进一步确定参数值的最佳匹配组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建立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外弹道优化设计方法,达到增加射程的目的。本文以底排外弹道计算软件为基础,用VB设计编写了以射程为函数的外弹道计算程序,对某型号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进行外弹道参数优化计算,结合该型号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靶场飞行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本文理论研究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建立的模型正确、可行,不仅为本项目的参数选择和确定提供了的依据,而且在以后的项目研制中,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尹旭[3]2012年在《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结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发射过程中受过载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有限元软件ANSYS为主要研究工具,对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及其零部件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分析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结构、材料及膛内工作特性,建立了膛内受力计算模型,建立并简化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及其零部件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软件ANSYS对全弹及零部件在膛压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得到了各零部件的应力、应变分布状况,以此为依据,分析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结构合理性,并对薄弱部件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建立了全弹动力学模态分析模型,对全弹动力学模态分析,得出了结构合理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通过分析结果,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设计优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宗齐[4]2002年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增程装置的流场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采用了二维轴对称的隐式有限体积TVD格式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丸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由于计算域复杂,采用了区域分解法进行了计算。 用隐式有限体积TVD格式模拟了斜激波反射和楔型斜激波反射,运用分区技术计算了Emery问题。结果表明隐式有限体积TVD格式不但具有很强的处理复杂波系及波的反射能力的优点,而且适合用于复杂边界流场的数值模拟。将有限体积TVD格式推广用于解二维轴对称欧拉方程。计算了火箭喷管燃气自由射流流场,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数值模拟了火箭喷管出口截面处于底排装置空腔中不同位置时的燃气流场,并进行了推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底排装置空腔中的流动特性很复杂,存在涡系结构,底排出口截面上的密度、排气速度和压力是影响推力损失的主要因素,给出了推力损失变化规律和底排装置空腔出口截面上压力、密度和轴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 还对弹丸的攻角为a=0~0,马赫数M_a=2.0和M_a=2.5的外来绕流与底排装置空腔干扰下的火箭燃气流动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弹丸底部压力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绘出了流场压力等值线、密度等值线和马赫数等值线图,得到了清晰的波系。
刘炎峰[5]2013年在《复合增程弹雷达测量数据处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对其弹道特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六自由度刚体弹道模型、四自由度修正质点弹道模型以及底排减阻、火箭助推时的弹道方程,并采用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项式拟合方法,结合所建立的修正质点弹道方程求解弹丸空中工作的部分参数。通过编制复合增程弹雷达数据处理程序,对某外贸复合增程弹外弹道数据的实例计算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弹道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满足实际数据分析的要求。
沙志龙[6]2003年在《复合增程弹燃气二次扩张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原理是进一步提高底排增程效率的新技术途径。本文主要对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原理的减阻效率及燃气二次扩张体的流场仿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底排燃气二次扩张体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有:燃气二次扩张体压力场理论模型的计算公式推导及编程,燃气二次扩张高效增程原理的计算结果及应用分析;根据计算结果与所建立的理论依据进行基于燃气二次扩张原理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试验装置结构设计;利用FLUENT软件对二次扩张体弹底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在上述叁项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原理的摸底实验研究。本文将二次扩张原理与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程序结合,开发了基于二次扩张原理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计算程序,为基于二次扩张原理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数值计算分析工具,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研制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梁增友, 吴秀玲, 辛长范[7]1999年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弹道参数匹配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最佳外弹道参数匹配方案. 方法 通过对复合增程弹外弹道速度层权和阻力系数层权的计算, 分析了外弹道特征, 并利用外弹道仿真软件, 对复合增程弹外弹道进行了计算. 结果 根据外弹道计算的结果, 给出了底排、火箭装药量及其它参数与弹丸射程的关系, 并给出了在总装药量一定的条件下, 底排、火箭装药之间最佳匹配关系. 结论 通过对弹道参数匹配方案的研究, 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总体结构参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郭献安[8]2002年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机构延时动态测定与建模分析》文中指出空中点火机构动态延期时间研究是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实现其最佳增程弹道,提高最大射程密集度的重要环节。 本文建立了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机构动态延期时间的理论数学模型。包括动态下其点火延期管内固体火药的“固体粒子”效应模型,“粒子流线”物理模型,最后结合点火延期管内固体火药所处密封性的特殊环境,得出其点火机构动态延期时间的理论数学模型。对于同一种类型的点火延期管,影响其动态延期时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一是点火延期管的长度,一是点火延期管燃烧表面的内法向加速度。 在理论分析的同时,本文还设计了地面动态测定测试系统和常用点火机构方案,并分析了理论模型、测试系统和点火机构所可能产生的误差,为今后进一步理论模型的验证和完善打下试验基础。
王栋, 余陵, 武晓松[9]2004年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高速旋转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高速旋转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处于高速旋转环境中的增程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性能预估方法是底排 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关键技术之一 .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高速旋转效应 ,结果表明 ,高速旋转将大大加快双基推进剂的燃速 ,不仅使推力的数值成倍增加 ,而且推力 时间曲线的变化规律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赵晓华[10]2007年在《多普勒雷达程控跟踪模块设计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多普勒雷达测速原理,进行了多普勒雷达程控跟踪模块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分析了普通弹多普勒雷达测速数据处理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针对复合增程弹,根据其弹道特点,利用复合增程弹程控跟踪方法,分析了其多普勒雷达测速数据处理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复合增程弹进行跟踪测量,对跟踪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复合增程弹程控跟踪方法的跟踪距离远高于前者。为了具有友好的、操作方便的人机界面,进行了多普勒雷达程控跟踪模块设计。其次,根据多普勒雷达伺服控制原理,进行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方案研究。文中采用86HS35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作为控制电机,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对其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跟随性;采用M535驱动器作为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器,采用具有低速振动和定位精度高的恒频脉宽细分驱动电路;其主控制单元采用LPC936单片机,提供控制信号。
参考文献:
[1].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总体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钱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2]. 复合增程弹外弹道优化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D]. 钟文超. 沈阳理工大学. 2008
[3]. 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结构分析[D]. 尹旭.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4].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增程装置的流场数值模拟[D]. 谢宗齐.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5]. 复合增程弹雷达测量数据处理研究[D]. 刘炎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6]. 复合增程弹燃气二次扩张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研究[D]. 沙志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7].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弹道参数匹配方案研究[J]. 梁增友, 吴秀玲, 辛长范. 华北工学院学报. 1999
[8].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机构延时动态测定与建模分析[D]. 郭献安.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9]. 固体火箭发动机高速旋转试验研究[J]. 王栋, 余陵, 武晓松. 弹道学报. 2004
[10]. 多普勒雷达程控跟踪模块设计及控制系统研究[D]. 赵晓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标签: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论文;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论文; 多元弹道计算模型论文; 多目标优化设计论文; 底排火箭工作时序论文; 固体粒子效应理论论文; 动态延时控制论文; 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原理论文; 高效增程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