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课堂教学中“情感与智力语言”的缺失及其对策_羚羊论文

论教师课堂教学中“情感与智力语言”的缺失及其对策_羚羊论文

试论教师课堂教学“情智语言”的缺失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缺失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情智语言”,从广义上讲,是指富有情感智慧的语言。本文所说的“情智语言”,是狭义上的表述,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智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不仅能体现教师自身的情智,而且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智,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激励性等特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它不是教师的随意语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化”语言,诸如别开生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充满深情的描述等等。本文试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对教师“情智语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浅谈管中之见。

一、情智语言缺失:语文教学的严峻现实

回顾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许多教师精彩的情智语言,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代的老师沈严,有一次满怀激情地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这句娓娓动听的话语在陈景润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唤起了他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热情,并一直激励着他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卓有成效地奋斗。如果说沈老师的话语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情智语言”重要性的话,那么,李吉林、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孙双金、王菘舟……一批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情深意切的描述,则是有意而为之,他们把“情智语言”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催化剂,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教师“情智语言”的缺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严峻现实。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忽视教学语言的情智力量。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干瘪、枯燥,对学生的发言不是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而是动辄训斥乃至于讽刺挖苦,师生之间的交流多是在老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式,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即使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上述现象也没有多大改观。

关于教学中教师“情智语言”的运用,笔者做了一次调查:把自己听过的100节课作了统计,其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情智语言的有18节,主要集中在特级教师和参加全国、省、市教研活动和参加评优课的老师身上;偶尔使用或无意使用的31节,主要集中在提前几天打招呼的教学视导课中;没有使用的51节,主要集中在老师没有经过准备的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中。

可见,少数教师情智语言的运用并不能也不可能掩盖多数教师情智语言缺失的现实。如何找回失落的情智语言,应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语文教学:呼唤失落的情智语言

(一)为什么要呼唤“情智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语文之所以能打动人,熏陶人,说到底是一个“情”字。

作者——因“情”造文。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的符号文字,但它不是无生命的僵死符号,而是传递情智的音符,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精灵,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比如普普通通的一个“才”字,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人教版第十一册)里就表达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看:“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第一个“才”说明烈火燃烧的时间很长,表达了战友们担心和痛苦的心情;第二个“才”说明战斗经历的时间很短,表达了战友为邱少云报仇心切、速战速胜的迫切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非随便地将表示相反意思的两个“才”字并用,而是借此表达丰富的情智。

教师——依“情”教文。语言是情智的外壳,情智是语言的内核,情智的产生,同时孕育着语言的产生。但要把书面语言的情智转化为老师的情智,进而转化成“情智语言”传递给学生,并非易事。这是因为,缺少情智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没有光泽,没有味道,一旦给它注入了情智的血液后,犹如苍白的面容有了朝霞的颜色,就会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需要老师有一个学习、思考、内化的过程。

“课标”——循“情”制定。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改变了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视情智培养的现象,在情智的关注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情智语言”因何而缺失?

1.教材中部分内容患有“情智贫血症”。以前,人教版的教材一统天下,内容多年一成不变,部分课文缺乏情智性;现在,虽说是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编者在选材上注意了文章的情智性,但其重视程度仍显不够。面对这部分缺乏“生气”的教材,要让老师“动情”并说出打动学生的话来,何其难也。

2.不良观念使教师变得冷漠无“情”。有一种观念认为,教材内容是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是领导审查钦定的,是前人成功经验的积累,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至于课文中的情智因素,看不见,摸不着,考不到,则不予理睬。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情智交流是成年人的“专利”,学生只不过是群“毛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情智,与他们谈“情”说“爱”,岂不是对牛弹琴?在上述观念控制下,何来情智?何来情智语言?

3.“情智发展”让位于“应试教育”。笔者无意对“应试教育”说三道四,但为了“应试”而把“情智”丢弃于无人光顾的荒芜田野,这毕竟不是什么高明之举。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课堂教学“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许多老师视学生的分数为生命,对知识传授倍加呵护,精心耕耘,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完成了任务。他们没有想到,渊博的知识和枯燥的语言连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大概只能是被动乃至失望和厌恶。

三、语文课堂:让情智语言尽情释放

1.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情智

课本中具有美感的文章,多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教师如果能通过钻研充分揭示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情智,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并将其转化为绚丽多彩的情智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就会促进学生情智的发展。正如霍懋征老师所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然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富有情感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提问,适时地辅以直观教具等,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生命桥》是《生命的壮歌》(苏教版第八册)中第二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的话:“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谷涧。”“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些句子讴歌了老羚羊在生死关头毅然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羚羊飞跃悬崖求生的壮举。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把这种情智化为己有,导读时用深情的语言说:“同学们,这群看似无情的羚羊,凭着顽强的品质和极好的群体精神,在遇上险境时,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这,就是大高原的精灵!”我语气中流露出的对羚羊那种合作精神和献身精神的赞美之情感染了学生。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通过品读,很快就体会出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情智。

2.注重运用精彩的“情智语言”进行渲染

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沉浸于某种情感的氛围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发声,以声传情,用饱满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一次,听孙双金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整篇文章的情智时,孙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段精彩的语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老人爱大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下面,让我们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这段声情并茂的情智语言,起到了很好的情绪渲染作用,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3.精心设计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导语和结语

导语和结语是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设计得好,一上课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情智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某种情境中去;结语设计得巧妙,可以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王崧舟老师教学《万里长城》(浙教版第九册),上课开始时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一些国家的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初步感受到中国长城的伟大,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教完课文,又设计了一段气势磅礴的结束语:“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流泪、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王老师激情澎湃的语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长城进而热爱祖国的热情,并把这种热情带到了课外,铭刻在了心里。

4.恰当地运用富有情智的评价语言

如何使评价语言富有情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反应,这是老师需要反复锤炼的基本功之一。这方面,许多优秀老师尤其是特级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于永正老师上课时,经常出现这样的话:“这就叫读书!这就叫读出味来了!!”“说得多简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提问题很有礼貌,等学完课文,我想你会明白的。你记着,最后我请你回答。”“你写得真好!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你课文读得好,理解得好。你写的时候前后照应,这一点很了不起!”“不动笔墨不读书。你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再看孙双金老师:“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你有一双慧眼,你读书是多么仔细啊!请你将问题在黑板上写下来,并署上自己的大名。”“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一双双发现的眼睛,靠的是会思考的大脑。”“读得真好,你不仅读出了自己喜欢的这一段,而且读出了喜欢的原因,只是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一个学生都有想得到别人真诚赞赏和热情鼓励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大脑的思维便被激活,无动于衷、正襟危坐的局面便被打破。两位特级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在饱含深情的评价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反应积极,兴趣高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情智语言”只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方面,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对语文教学漠视情智语言的补偏救弊,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体现。愿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和运用。

标签:;  ;  

论教师课堂教学中“情感与智力语言”的缺失及其对策_羚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