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入小麦后的表达和遗传分析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入小麦后的表达和遗传分析

田芳[1]2003年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入小麦后的表达和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 navalis agglutinin,GNA)是来源于石蒜科雪花莲的植物凝集素,对同翅目害虫有显着的抗性,可以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属于同翅目害虫的蚜虫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将GNA的基因导入我国小麦品种中,获得抗蚜虫的小麦新种质,在实践生产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利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经过人工修饰的GNA基因sgna分别导入了小麦品种京411、扬麦158和郑州9405中。通过PCR或者点杂交的方法对转基因植株的各代进行跟踪检测,分别获得了转sgna扬麦158的T_3代植株34株,转sgna郑州9405的T_2代植株94株,转sgna京411的T_5代株系3个。 转基因扬麦158 T_1代植株的蚜虫接种实验证明了sgna基因的表达显着抑制了蚜虫的繁殖率,与对照(非转基因植株相比),降低蚜虫数目达60%以上。转基因扬麦158 T_1代植株的单株考种结果表明,在株高、单株穗数、主穗长、主穗小穗数和主穗粒数这些性状上发生了变异,与对照(不含sgna的转基因植株)相比,在一些性状上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说明外源sgna基因的导入对转基因植株的某些农艺性状是有影响的。分析sgna基因在转基因扬麦158及其后代中的遗传分离,发现sgna的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定律。 转sgna郑州9405T_2代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阳性转基因植株中未检测到sgna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说明在这些植株中发生了转基因沉默现象。 转sgna京411 T_3代和T_5代3个株系的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sgna基因在受体小麦基因组中呈现多拷贝整合状态,而且这种整合方式可以遗传至后代中。

柴友荣[2]2003年在《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引起的黄萎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顽固性维管束病害,严重为害棉花、番茄、茄子、马铃薯、苜蓿等重要农作物的生长。作为一种土传病害,黄萎病的寄主广,危害重,化学防治成本高、效果差,并且存在食品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问题。选育抗黄萎病作物品种是黄萎病防治的根本途径,但却面临育种周期长和抗黄萎病资源严重匮乏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离植物抗黄萎病有关的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创造作物抗黄萎病新材料,具有基因型资源广泛、周期相对较短和不受生殖障碍限制等优点,是抗黄萎病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 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植物抗病基因R的产物即受体蛋白R与来自病原菌无毒基因Avr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即Avr配体之间的原初识别,是介导植物抗病反应的根本分子机制。许多抗病和感病植物材料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不在于个别下游防卫反应基因的有无,而在于负责原初识别的抗病基因的有无或启动抗病信号传导的机制上存在差异,所以克隆和利用受体蛋白类的抗病基因是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迄今已有6大类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成功,它们绝大多数均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并编码一种介导抗病信号传导的胞内或跨膜受体蛋白,这些抗病基因在转化感病植物以后均成功地取得了抗病性的提高。 除R-Avr识别以外,由PG-PGIP识别而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同样能激活寄主植物的系统性抗病反应。真菌等病原菌在入侵寄主植物时的一个首要致病机理就是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等水解酶来降解植物细胞壁,而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也针对性地进化出了一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PGIP),它能特异性、可逆性、可饱和性地与PG发生结合,抑制PG的活性,阻止和延缓病原菌对寄主细胞壁的瓦解,同时延长了具有激发子活性的、适当聚合度的寡聚半乳糖醛酸类寡糖素的产生与滞留时间。这种寡糖素进入植物细胞膜并与膜上的寡糖素受体产生识别作用,启动抗病信号传导,激活植保素合成有关的 柴友荣—一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酶抑制剂、病程相关蛋白等一系列防卫相关蛋白的基因转录表达。PGIP同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一样也是主要由富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epeat,LRR)构成的细胞表面受体类糖蛋白,均属于LRR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是负贡与外源分子的识别作用,介导防卫相关的信号传导,位了LRR重复单元内p链/B转角(pstrand/pt。rn)上保守性亮氨酸两侧的氨基酸残基是决定识别特异性的核心,其上发生的点突变足以改变识别特异性。 棉花等植物抗黄萎病基因】程长期以来进展不大,但番茄抗黄萎病研究则已取得突破。采用图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己成功分离出番茄(Lycopemcon eSCUentorMill.)抗大丽轮枝菌 1号小种的地基因家族的两个抗病基因Vel和yeZ。它们并不局限于小种特异性,而是可以介导跨越轮技菌属物种间的抗黄萎病性,比如它们转化马铃薯后可以提高马铃薯抗黑白轮枝菌的能力。茄科内番茄的一些近缘物种如茄属的野生种托鲁巴姆等存在对黄萎病、枯萎病、立枯病、线虫等病害的接近免疫的a性,由于黄萎病菌的小种分化性复杂,寄主广泛,在这些近经物种中克隆Ve基因的同源基因是寻找新型抗黄萎病基因型尤其是抗大丽轮枝菌2号小种的抗病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揭示ye基因的系统发生学和抗病作用机制。本研究选择与番茄属亲缘关系最近的茄属植物类番茄茄(Solanor ]NmpjcoideSDun.)为对象,克隆其与番茄 yeM对应的两个同源基因 Slyel和 AfVeZ。以此为跳板,使挪18po更容易地从茄科内其它物种或更远缘的物种中克隆具有不同识别特异性的Ve同源基因。 海岛棉(auioh—— L.)与陆地棉(c ——iM L.)同为棉属的四倍体栽培种,亲缘关系很近,但陆地棉普遍不抗黄萎病,而海岛则普遍高抗黄萎病并在与陆地棉杂交时表现为显性单基因的遗传特点,说明海岛棉中存在陆地棉所不具有的由质量性状基因控制的抗黄萎病性。它们在受大丽轮枝菌侵染时的抗病反应速度上存在巨大差别,海岛棉的防卫反应早而快,陆地棉迟而慢,表明由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或KIP介导的抗病反应速度是决定它们抗病差异性的本质因素。水杨酸诱导后从陆地棉茎中分离的PGIP蛋白对大丽轮枝菌和黑曲霉的m酶活性具有抑制能力,番茄果实中纯化的PGIP蛋白也对黑白轮枝菌的PG酶活性具有抑制能力,表明oIP在植物界广泛参与了对黄萎病菌的抗性作用。植物Pgp基因家族仍处于活跃的进化过程中,通过活性位点氨基酸的正向选择性进化、基因加倍、启动于变异等,使植物界产生了识别特异性各异、活性水平不同、调控方式多样的Pgp基因家族成员。探讨海岛棉与陆地棉之间在基因的活性氨基酸位点和启动子功能上存在的差异性将十分有助于阐明基因与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克隆了海岛棉基因(的赠中 的全长。DNA序列、基因组序列、启动于序列和终止于?

参考文献:

[1].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入小麦后的表达和遗传分析[D]. 田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2]. 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柴友荣.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标签:;  ;  ;  ;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入小麦后的表达和遗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