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书评】
“本土革命与外部干涉”研究范式的尝试
——《美国对老挝政策研究1955—1963》评介
崔向东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冷战结束以后,各国档案资料的解密纷呈,使得“冷战史新研究”的潮流得以兴起。“冷战史新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纵向看,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时空框架。冷战的结束,使冷战成为一段真正的“历史”,学者可以从“历史”的高度入手,从整体上对冷战的全过程进行考察,从而可以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二是从横向看,可以利用多国档案与资料进行比较研究,这为学者提供了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使得学者可以通过各方资料的比对研究,对众多个案乃至冷战全局进行更准确的认识;三是研究对象视角的变化,在“国际史”成为冷战史重要研究视域的前提下,“对手之间的对抗”不再是冷战史研究的唯一主题,“盟国之间的合作与掣肘”以及“本土革命与外部干涉”等视角成为“冷战史新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瞭望台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线,王宝生和他的同事两个人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瞭望,尤其是冬春时节持续干旱和夜里起大风的极端天气,风大的时候,炉子的烟根本抽不出去,会被大风压下来,满屋都是烟。王宝生索性就不生火取暖了,而是裹着大衣里三层,外三层的整夜瞭望。
正是在这种“冷战史新研究”学术思想的推动之下,冷战史研究的视域和内容得以不断拓展与深入。温荣刚博士所著的《美国对老挝政策研究1955—1963》[1]便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之作。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内陆小国,因其毗邻中国、越南和泰国,遂使其在冷战期间成为美国实施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情况来看,囿于越南战争在冷战期间的显著影响,使得处于美国冷战战略前沿的老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正是如此。国内外学术界虽有关本主题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同程度的呈现,但进行专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尚不多见。为弥补这种不足,本书立足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档案文件,不仅系统梳理了1955—1963年期间美国对老挝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过程,而且通过比较研究,详细披露美国和苏联在解决老挝问题上的博弈。另外,本书通过对“本土革命与外部干涉”的研究视角,体现老挝各派政治势力在摆脱和利用国外势力过程中对大国政策的牵制作用。基于此,本书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一,冷战期间,美国在一些对外政策问题上常常出现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本书通过美国对老挝政策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上述矛盾的普遍性。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老挝虽然只是东南亚一个弱小的内陆国家,但在冷战的背景下,老挝便具有了美国定义下的战略价值,美国将老挝看作是其在东南亚防御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缓冲地带。美国为了在老挝实现其“反共”和“防共”的战略目标,积极扶植符合其利益要求的目标上台。美国为保证老挝右翼保守势力取得1955年选举和1958年补充选举的胜利投入了大量的援助。尽管如此,老挝的选举结果却违背了美国的初衷。随即,美国根据老挝形势的发展分别扶植了不同的目标,但是这些扶植目标无一能够满足美国的要求。正是美国对老挝内部事务的不断干涉,影响了老挝正常的独立发展,遭到了老挝左翼爱国力量和中立主义者的反抗。老挝政局在陷入混乱的同时,美国也不由自主地陷入印度支那事务之中。
第二,“本土革命与外部干涉”这种“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新范式在本书中得以体现。本书通过对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过程的详细考察,不仅揭示了美国利用老挝作为其实施遏制战略基地的真实目的,更重要的是,本书通过大量档案资料的爬梳,对当时老挝几派政治势力的构成及其政治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再现了老挝并不是任由外部大国摆布的“受动者”,相反,老挝国内各方政治势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各自的政治发展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谋取外部势力的支持和援助,毫无疑问增加了这期间美国对老挝政策制定的复杂性。显然,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的政策及其变化是本书的主线。但实际上,以梭发那·富马、富米·诺萨万和苏发努冯为代表的老挝三大政治力量的代表,他们在摆脱和利用国外势力过程中对大国政策的牵制是一条重要的辅线。本书围绕这两条重要的线索,按照事件发生的历史顺序进行探讨。表面上看,美国持续对老挝政局走向的干涉,以及北越对巴特寮的继续支持,造成了老挝仍然是西方与东方对抗的场所,实质上乃是“冷战”的因素在其中作祟。诚如阿什顿所说的那样:“日内瓦会议以后肯尼迪政府在老挝从事的秘密战争,说明肯尼迪并没有放弃在老挝的冷战斗争,只不过是换了个方式而已。”[2]46
第三,本书从“国际史”的视角对于1955—1963年期间美国对老挝政策进行的研究,使老挝问题作为当时典型个案的特征得以呈现。在美国的干预之下,1955年以后的老挝不仅未能如期建立起统一的新政府,反而内部纷争不断,最终衍至1960—1962年之间的国际性危机。在老挝危机的发生与解决过程中,美国不仅遭遇到苏联的压力,而且美国与英国等盟友在其过程中也多有相互争执与妥协的场景,同时苏联与北越之间在对待美国及老挝的政策考量时也并非完全一致。从1960年8月贡勒政变开始,老挝便陷入了长久的内部纷争。随着苏联对老挝左翼力量援助的公开,老挝的内战开始演变为一场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国际性抗争。美国一方面坚持在老挝实现“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老挝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老挝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努力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老挝问题。无论是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多国讨论,还是美苏之间各个层次和多种渠道的单独交涉,美国都极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虽然1962年7月最终达成了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但是由于美国一如既往地在印度支那地区推行遏制共产党发展的政策,使得这份协议没能得到遵守和执行。美国在自身陷入越南战争无法脱身的同时,也使老挝成为越南战争的副战场。作者利用多方资料,对涉事各方的政策及其变化进行研究,表明了以老挝为中心所呈现出来的冷战格局的复杂性及其本质所在。
取清洁(CL)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试验前2 h禁止进食和饮水。分组包括4个精油组、空白对照组和地西泮组; 精油组用1%的吐温80溶液将苦水玫瑰精油或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分别稀释至0.01、0.1、1和10 mg/mL的浓度。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翔实的档案资料对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进行了详细梳理,既有叙述介绍,又有分析研究,尤其是书中对老挝危机问题上体现出的冷战史研究的新特征予以充分体现,这一切使得本书的研究内容更为客观。另外,作者在书中还对许多历史细节进行了全面、完整、细致的钩沉与阐述,使读者在了解这一历史过程的同时,更能明晰其后所反映的冷战内涵。
纵观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完全从属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防范共产主义发展的总体原则和目标。虽然这整个历史过程是由美国所导演的,但已不单是“美国对老挝的政策”如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反映了美国、苏联、老挝三方关系的互动,其中有对抗、有妥协、有纷争、也有合作。所以,这段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冷战的一个缩影。
尽管本书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是也仍有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本书将研究的下限定为1963年,其时越南战场的形势已然开始走向复杂,作为越南战争副战场的老挝,在其后仍然是一个重要场所,并承担着重要的冷战角色。因此,从研究内容而言,本书似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诊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采取合适的治疗计划,才可以达到最优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温荣刚.美国对老挝政策研究1955—196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ASHTON N J . Kennedy, Macmillan, and the Cold War: The irony of interdependence[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中图分类号: K0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1-0138-03
DOl: 10. 14168 / j.issn.1672 - 8572.2019.01.22
收稿日期: 2018-11-18
作者简介: 崔向东(1963—),男,朝阳凌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孙希国)
标签:冷战结束论文; 评介论文; 政策论文; 老挝论文; 美国论文; 干涉论文; 革命论文; 档案资料论文;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