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的本质出发设计概念教学——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为例论文,方程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方程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左右两边相等,这不仅是方程概念的本质,也是列方程解题的依据。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方程是这样定义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定义简单明了,但引发的争议也很多。比如,x=5是不是方程?a+b=b+a也是方程吗?我们可以不去理会由这些特例带来的分歧,因为这个定义本身就“先天不足”。张奠宙教授指出:方程的核心是“求”未知数。这在前面的定义中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张教授建议这样来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下面简称“新定义”)。与前面的定义方式不同,新定义是一个发生定义,刻画的是方程形成或产生的过程。方程的新定义体现了方程的核心价值,尽管现在还没有把它写入小学数学教材中,但仍然可以作为设计方程概念教学的重要参考。
一般来说,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数学概念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环节:一是概念引入,二是概念探究,三是概念巩固。下面介绍浙教版教材中“认识方程”的教材编排,结合教学实例,着重从两个定义所揭示的概念本质出发,讨论方程概念的教学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概念引入: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关系,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概念引入的设计事实上就是问题情境的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包罗万象,教学中重要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就方程概念的教学来说,很多老师喜欢从天平引入,因为天平的平衡可以看做等式的原型,同时它又提供了两边可以一起操作的直观模型。浙教版教材设计了购买水灵模型的问题情境:要买若干个水灵模型,所需要的钱与20元比较,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让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情境信息,用数学式子表示出购买方案,再通过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以揭示概念的内涵。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不妨从概念发生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起点两个方面来讨论。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概念引入的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创设怎样的情境,呈现怎样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怎样的概念发生过程。作为一种比较,我们不妨假设另一种“去情境”和“无过程”的引入方式,即教师直接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让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从理论上讲,这些式子直接由教师给出也是可行的,但是,接下来的分类活动就可能异化为操作抽象的数学符号(式子),而这些式子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不理解的或者是无意义的。
概念学习应当包括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形式(符号)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有无具体的问题情境对概念学习影响至深。从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将要用来分类的式子,都有具体含义,都能从问题情境中找到“现实背景”。如3x+2×4>20表示买2个海马狂舞模型与3个海狮投球模型的总价钱大于20元;又如2y+6=20表示买2个螃蟹冲刺模型与1个章鱼腾空模型的总价等于20元。这些式子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由学生经历思维加工而得出的,其含义变得具体而且容易理解。具体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习材料变得有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就5y+3=20来说,当学生能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解释这个等式的意义时,问题情境本身就成了方程概念的一个具体例子。更为一般的,问题情境本身就构成了新知的应用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认识到学习了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认识到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透视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先是用代数式表示购买方案,再把这些代数式与20建立关系,如果未知数与20建立相等关系就得到了方程。学生经历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方程概念形成的原始过程,是方程新定义的发生过程。
此外,情境设计带来的教学变化,还体现在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上,这事实上也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另一个价值所在。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师生互动生成的学习材料,学生加工更主动,理解也更深刻。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的策略,笔者认为,从教学的开放性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角度来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学习材料应当成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概念探究:分类讨论揭示概念内涵,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概念探究是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有教师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探究概念,在分类活动中逐步逼近概念的真实内涵。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不能按同一标准统一处理时,常常是先分成几种不同情况或种类,然后分别加以解决,这中间蕴涵的就是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设计的两次分类活动,分别指向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等式,一个是未知数。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讨论,这两个细节对于学生发现概念的本质至关重要,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
一是通过比较正例与反例,经由学生概括得到方程的概念。正例是概念的肯定例证,主要是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是概念所有类别中的成员。反例是概念否定例证的一种,即不具有概念本质属性或者只具有概念部分本质属性的实例。正例与反例对于概念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正例可以起到不断丰富概念本质属性的作用,反例则可以加深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水平。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反例出现在正例之后,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巩固了对于正例的理解之后才会出现反例。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正例与反例一并呈现,提出问题:第一类式子是方程,第二、三、四类都不是方程,那么什么是方程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会很快发现方程的关键特征。“好花需要绿叶衬”,反例提供了与正例对比的信息,对学生发现方程的属性和概括定义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试想,教师如果只提供正例让学生概括,教学可以这样推进:引导学生对式子进行分类后,教师指出,这些式子可以分为四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一类,其余几类以后再研究。你们看看这一类(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从逻辑上看,这样教学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学生概括不得要领、甚至启而不发的窘境。
二是建立邻近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网络。概念教学有两个侧面,第一个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第二个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侧面构成了概念学习的整体。概念的联系有着广泛的含义,这里主要是指新学习的概念与邻近概念之间的联系。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只有在概念的网络系统中才容易全面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教学“5的认识”,学生知道五个手指可以用5表示,五个人可以用5表示,五种方法可以用5表示等。学生能举出再多的例子,即使抽象出五个元素可以用5表示,也不表明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5的概念,因为这些都只是概念的第一个侧面。那么还需要学习什么呢?如5比4大或5比6小等等,即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由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成,对于教学来说,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是透彻理解概念所必需的。在“认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理解方程与等式的从属关系。如果用一个圈表示所有的等式(等式的集合意义),那么所有方程可以怎样表示?小圈之外大圈之内(中间地带)表示什么?你能举出这个地带的例子吗?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概念关系图,事实上也是集合语言表达概念的一种直观方式,等价于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概念运用:丰富概念的外延,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应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概念的定义返回到具体例子中去辨认,包括正例与反例的识别;二是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问题,包括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每个概念都有明晰的“边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概念的内涵,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对象,让学生确定这个对象是否在这个“边界”内。根据方程的定义,教师会抓住“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关键词设计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从概念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适当延伸对于概念的理解。比如,定义中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没有说明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还是几个未知数,未知数在等号的一边还是两边,以及未知数的指数等,这些都不是方程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提供给学生判断的例子,可以不局限于只有一个未知数,可以不拘泥于未知数在等号左边,相反,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的例子,让本质属性更加清晰,进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事实上,对于数学建模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笔者认为,让学生经历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出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体会应用问题、等量关系、方程等多种方法所表示的意义是等价的,不同的表征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如语言文字的表达内容比较具体,而方程的表达比较容易操作等。
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的策略,从概念的本质出发设计概念教学,可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引入概念的问题情境是否揭示了概念的发生过程;二是探究概念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应用概念的练习是否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当然,作为教学的研究,更大的挑战在于结合具体概念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