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摘 要:课堂教学互动是一种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从构建和谐关系、创设互动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组织多样活动、注重激励评价等方面论述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策略,旨在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和谐关系——互动的前提
1.呵护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宽容、尊重、关怀、帮助和欣赏;维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看到不足,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2.用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学会与学生公平交流,不歧视,不偏爱。
3.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多交流,常谈心。教师亲切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
4.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让智慧闪耀光芒。这些“闪光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创造的灵丹妙药。
5.转变角色,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和展示空间,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二、创设互动情境——互动的基础
1.引导互动情境。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这样学生会在无意中形成内在动力,积极参与互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引入情境可以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互动情境。老师应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活泼生动、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流畅。这样他们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教学互动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3.融入互动情境。可通过任务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生生之间友爱亲密,以小组形式的协作学习促进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诱发思维,提高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4.营造互动情境。在课堂互动中要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体现个性风采、体现成就感的平台,让学生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同时,教师要适当从技术、艺术、思想各方面给予点评。
5.拓宽互动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今天所学的方法、技巧和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变通、学会利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互动的目的
1.导入情境互动,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图片、新闻报道、社会现象、视频等吸引学生,并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维。
2.创设问题互动,激发学生思维。要把学生置于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思考、解决、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3.协作交流互动,启发思维。协作学习的形式包括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全班交流等合作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四、组织多样活动——互动的兴奋剂
1.从内容分为:训练活动、记忆活动、理解活动、应用活动、策略活动、情感活动、反馈活动和评价活动等。
2.从组织形式分为:个体活动、对子活动(pair-work)、小组活动(group-work)和全班活动(class interactions)。
3.从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的活动、在竞争中学习和在合作中学习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注重激励评价——互动的动力
1.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微笑、点头、与学生紧紧握手 拍拍学生的肩膀,都能透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
2.鼓励语言要贴切、中肯。要让被赞扬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优点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思维敏捷”、“细致耐心”等表扬语言。
3.从不同的角度鼓励学生。学生所受到的激励不只是学习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和人格上的。可以是对学生精神的表扬,也可以是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赞扬。
4.表扬学生的范围要尽量扩大。鼓励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赞扬全体可以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使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合理,巧用点拨和激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会霞 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评价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7)。
[2]谬庭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互动教学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何浩峰 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0,(7)。
论文作者:马生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互动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