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功能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非国有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功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目前非国有经济正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与充足的发展后劲,并逐步形成与国有经济并驾齐驱、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有鉴于此,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功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把握非国有经济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的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与运行,结合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助推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为加快,与此同时,经济效率亦明显改善。究其根源主要有两大动力: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二是非国有经济的生成与发展。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功能与作用更为显著。在城乡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非国有经济以其全新的要素配置机制与灵活自主的经营方式,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发育点,其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国有经济。因此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非国有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年均10%左右的增长率与日趋改善的经济效率是不可能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依靠自身的高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重要的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尤其是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三资”企业的大量涌现,不仅增加了社会供给,强化了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全面提高,而且引导与推动多种经济成分走向国际市场,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创造了良好契机。
其二:市场功能——引发与推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进程。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其前期主要并不在于国有经济自身的变化,而是来自于非国有经济的大量生成与迅猛增长。回顾我国市场因素的发育与市场关系的确立,不难发现,其启动力与推动力均来源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正是非国有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才引发了真正的市场交易关系,也正是由于多元化的非国有经济主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才促进了各种市场机制的发育与健全。从现实来看,非国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要素市场的生成与发育,推动全国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二是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促使市场运行主体的多元化,优化市场竞争格局;四是推动市场机制发育,强化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非国有经济的发育本质上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壮大就是市场力量的扩张,非国有经济的运行状况已成为衡量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三:示范功能——为国有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规范化的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核心内容。然而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历程,就会发现,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均显示出我们的创新举措与原有目标设计有相当差距。究其根源则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的选择缺乏相应的参考体系与可借鉴的成功范例,绝大部分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局限于国有企业内部进行封闭式的自我设计与自我改造。虽然与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相比有明显的进展,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要求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从现实出发,无论是承包制、租赁制还是股份制,其实际操作过程与原有的规范化难以有机统一,结果不仅不能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相反却往往导致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分而不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进而不入,从而难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初始目标。由此可见,如果国有企业的改革仅仅局限于自我创新,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相反可能贻误改革良机,导致传统体制模式的复归。在此形势下,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其全新的产权关系与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与国有经济相比,非国有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产权关系明确,运行模式灵活,由此决定了非国有经济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主体,是真正的市场运行主体。固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视角来讲,非国有经济在产权关系、经营机制、决策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都有借鉴意义。
其四:耦合功能——借助于自身发展形成与国有经济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呈现出交融运行的态势,这种交融发展格局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地位与功能上能否实现空间与时间的有机耦合。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经济的基本功能在于保持国有经济自身协调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由此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运行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过多地注入了一些人为的非利润性目标因素。因而国有经济的活动空间就相对狭小,选择余地也不太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应过高,否则超越了合理限度,其低效率就必然构成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因此除了自然垄断性较强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由国有经济控制之外,其余的广阔的经济领域自然就成为非国有经济一展风采的空间。在这些领域内,非国有经济一方面可借助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追求实现微观运行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多样化的运行机制来全面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由此可见,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相对的优势,只有二者的比例与活动空间得到合理界定,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各自最大的作用;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功能互补、效应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
其五:吸纳功能——借助于自身发展全面吸收与消化城乡剩余劳动力,发挥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协调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压力持高不下,每年约有400万的新增劳动力处于“待业”状态,国有企业内部有3000多万职工处于“在职失业”状态,而农村中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亟需向非农产业转移。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单靠国有经济的发展与新兴产业部门的吸纳,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况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态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呈相对减少态势。在此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就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从现实考察也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剩余劳动力的绝大部分是由非国有经济所吸纳的,80%以上的就业机会是由非国有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到1992年,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人数达到15390万人,超过了国有经济全部在业人数,比1978年的4877万人增加了2.2倍;而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人数为9920万人,比1978年的7034万人增长了仅为41%。前者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比后者高出179%。其中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其次是混合经济与乡镇集体经济,最后是城镇集体经济。由此可见,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巨大的劳动力吸纳效应,一方面减轻了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良好契机;因此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双重目标的根本途径。
其六:补偿功能——借助于自身发展弥补经济模式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断层与缺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在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轨过程中,由于改革创新本身具有的风验性以及主观决策上的偏差与失误,导致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全方位的新旧体制碰撞与多层面的“断裂带”;这无疑会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不利的消极影响。而非国有经济的大量涌现恰好为弥补断层、减轻新旧体制碰撞与摩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非国有经济的补偿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弥补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伴随着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引入,在一定时期内国有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经济效率的滑坡也在所难免,这也是国有经济新旧模式转换的必然反映。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究其根源就在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弥补了国有经济改革初期增长动力的不足。二是弥补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不足,减缓了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在新旧体制转换中,由于2/3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形成了财政收入增长要求与国有企业发展迟缓之间的矛盾;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在这一方面乡镇企业的作用尤为明显,1978—1988年,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由原来的22亿元增加到310亿元,年均增长32.5%;而在1992年一年乡镇企业上交税金就达636.9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27.95倍;同期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上交国家财政的税金也由6.32亿元增加到90亿元,年均增长46%;而同期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税金年均增长仅为8.3%。由此可见,发展非国有经济无疑是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三是拓展了城乡居民生活收入的来源;传统体制下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的发展,而在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还较低,从而难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通过扶植与发展非国有经济,则有效地填补了这一“断裂带”,借助于其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高效率的运行,全方位地拓宽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物质基础与资金动力;这一点已被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增长所证明;虽然其中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负效应,但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