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定位:独生子女家教成败之关键——当前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论文,独生子女论文,家庭教育论文,中国论文,成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有独生子女的城市家庭的幸福,而且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当前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缺乏理性
望子成龙这一传统文化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大学,1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注:《北京青年报》1997年6月4日)不仅如此,在许多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民主的教育观念还太淡薄,家长很少去考虑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成长的精神需要。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已意,也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怪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二)教育内容不尽合理
教育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直接产物,缺少理性的教育观念很难产生科学的教育内容。这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素质的锻炼
让孩子过得舒服一点,保证他们必要的营养这本来也没有不妥的地方。问题是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过了头,不少家长在孩子的物质消费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们很少想到要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以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其结果,一方面造就了越来越多肥胖但未必健康的儿童。由于体质较弱,1997年5月3日,在不足一节课的时间里,近千名参加南昌市“五四”纪念大会的学生就有约20名呕吐、晕倒,使在场的一些教育界人士大为震惊。另一方面,许多孩子以为爸妈为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慢慢地,便养成了依赖性强、好逸恶劳、自私、任性、骄纵等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品质。
2.智力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升学被许多人认为是唯一的成功渠道,而能否升学又主要取决于考分的高低。这使得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把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看作是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于是,家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学习家长加码要求的新内容。因为许多孩子差不多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学习机器,对他们的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已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基本上无乐趣可言。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至15岁城市独生子女中只有33.2%的人“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不能感到快乐。(注:《北京青年报》1997年6月4日)另一方面,由于把智力、分数看得过重, 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道德品行。(注:胡荣:“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当代青年研究》1996 年第4期)可见,在以智力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中, 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三)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方式有许多是不科学的,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正如有的研究者已经归纳的,大致分为三类:①溺爱和过分保护型。这种一味迁就孩子的教育方式,几乎不可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②过分严格型。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长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③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养成孩子懒惰、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当然也就很难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了。在当前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上述问题确实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为害甚烈。今天,我们显然需要认真检讨和切实改进。
二、改善当前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理性定位家庭教育的目标,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能否理性定位家庭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所谓理性定位,简单地说,就是现实可能性的定位。它要求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目标时,首先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其实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都与家长希望的一致。其次,要综合考虑、因人制宜。即从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水平出发,从孩子的遗传素质、智力、性格、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定位。使之既有一定的实现难度,又不至于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定位也应该有利于发挥孩子的潜力,展现孩子的个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至理名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应该对我们的家长有所启发。家长还可以根据变化对家庭教育目标适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家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许多家长正因为没有弄清这一点而使家庭教育发生了错位。事实上,虽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都强调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但是它们三者之间不应是重叠而应是互补的关系。既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学校主要是承担了对学生的科技和文化知识教育任务,那么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到学校常常难以兼顾的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上。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要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毕竟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高度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保障,仅有发达的智力,孩子是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的。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又主要地落在广大家长的肩上。因此,把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到对孩子的非智力教育上,既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以非智力教育为重点,全面关心孩子成长
既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家长就应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进行家庭教育。
1.在重视孩子物质营养的同时更重视孩子身心本质的提高
孩子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长大以后要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就要有良好的体质。因此,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适当加强孩子的营养。但不要片面地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健康就得多增加营养。其实,增强孩子身体素质最根本的办法是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更能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而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家长还应让孩子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踏实肯干。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一味责骂、训斥,而应把它看作是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好机会。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鼓励他们以越挫越奋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2.在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家长所做的应是方便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这样才能强化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重点大量在智力教育,因此家长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使孩子既有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力,又有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内涵的人性美。
3.在照顾好孩子生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抚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尤其是在孩子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时期,家长应尽心照顾好孩子。但是我们现在给孩子以照顾是为了将来不用照顾。因为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那么等到有一天孩子步入社会遭遇诸多困难时,父母再后悔恐怕为时已晚。因此,家长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注意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使他们的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社会现象,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接受最真实的教育,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三)普及家长学校,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办了家长学校,并在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家长学校对改善我国家教状况,提高我国家教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今后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办学,以对尽可能多的家长进行系统指导。然而,仅仅办好家长学校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以及组成家教咨询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为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借鉴国外好经验,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水平
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国外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如英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家政课。美国国会通过拨款,专门资助职业学校,设立家政科;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家政师范,培养家政教师。日本很早就为家长开办了学习班和讲座,并在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方面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政府也注重推动家庭教育综合研讨活动,并成立了规划研究委员会,政府还定期编辑和发送家庭教育参考资料,提供给不同的家庭,以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我们可在充分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这些好的经验,为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