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_农业论文

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型农业生产方式遇到了严重挑战,即由于价格等原因农业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农民收入增长几近停止,传统型农业迫切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变是各级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转型时期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1、主要农产品已经出现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曾在1991-1996年期间连续4次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粮价出现过度下滑,直到现在粮价仍然处于低迷状态。由于粮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价格下跌后生产者收益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其它农产品收购价格与粮价的变化情况一致,这就使农民收入增长进一步受到影响。表1反映了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年度具体情况。

表1 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1978=100)

年份 总指数 粮食类 经济作物 禽畜产品 干鲜果 土副产品 水产品

1990 273.9

324.4

238.4

289.0

272.1

259.5

376.3

1995 527.9

707.0

465.6

572.2

367.8

492.0

714.2

1996 550.1

748.0

492.1

591.1

366.0

502.8

738.5

1997 525.3

674.7

482.3

601.7

324.3

507.8

677.2

1998 483.3

652.4

439.9

522.9

306.5

448.9

635.9

1999 424.3

658.2

368.2

462.8

270.0

453.8

587.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03。

此表反映出,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收购价格在1996年前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之后,自1997年始开始回落,而且回落幅度还比较大。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也自1997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时期。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可由表2反映出来。

该表表明,农民收入的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自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从绝对数量上来看,1999年与1990年相比总收入增加2000元,纯收入增加1524元。(2)无论是从总收入还是从纯收入来看,从1997年开始收入增长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3)基本收入中的家庭经营收入从1997年开始出现负增长。(4)农业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1997年开始的家庭经营收入的负增长主要是农业收入的负增长造成的,而农业收入的负增长又主要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导致的。

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从市场来看,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导致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同时,市场信息传播缓慢,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也是造成粮食市场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从政府来看,由于多种原因,政府宏观调控价格的能力有限,当粮价过低时,不能及时施加影响。据预测,今后几年,如果农产品种植结构不做大的调整,主要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农民收入也将不会有较大的增长。

表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和纯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31。

表3 国内生产总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及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74。

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模式已经显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正在呈递减趋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力,这种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以往的利益分配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二是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幅度上涨,因此,在1979-1985年期间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特丽·西库勒,1991)。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之后,农业增速就呈递减趋势,并且1999年和1998相比农业总产值出现绝对下降,农业总产值指数从1996年就开始下降,1999年和199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指数下降3.6点(见表3)。而且,由表2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和纯收入从1997年开始都出现绝对下降。这两项指标的下降表明,农村经济的增长已经遇到了较大障碍,并已经进入了一个徘徊期。

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除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偏低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模式造成的。不容否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改变了农民的利益分配格局,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也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主要是:(1)农业利润率较低。一方面,单个家庭经营的是初级农业,即依靠出卖初级农产品来维持生产与生存,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另一方面,在主要农产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经济利润低下;(2)家庭经营规模小,无法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仅有使用权,并且禁止土地自由转让、出卖,这种土地产权制度的存在不能使土地通过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营;(3)农业科技及最新科研成果难以通过单个家庭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4)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土地上,劳动力闲置、浪费现象严重;(5)由于单个农民家庭这一市场主体自身的缺陷,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难以在市场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3、当前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需要进入一个大调整时期,因为现存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可以由表2、表3及续表2反映出来:

(1)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比重1995年为58.4%,1998年为58.0%,1999年为57.5%;(2)从1999年的数据来看,在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近65.5%,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占约61%,林牧渔三业占14.1%;(3)手工业收入占2.1%,工业收入占2.1%,商业收入占4.5%,建筑业收入占4.2%,运输业收入占3.9%,服务业收入2.3%,此六项收入总和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例为19.1%;(4)从收入性质来看,生产性纯收入占总的纯收入的比例超过90%,在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虽在逐年减少,但1999年仍达57%,第二产业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1999年1995年相比,绝对数量增加277.06元,增长率为96.5%,但在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二产业收入所占比例仍只有27.1%,第三产业收入在生产性纯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5.9%,后两项总和为43%。

续表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和纯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31。

农业总产值及家庭经营收入这种比例结构表明,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产业结构问题相当突出,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总产值所占份额虽在逐年下降,但下降的速度相当缓慢,1999年与1995年相比仅下降0.9个百分点;(2)林牧渔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例过低,而且增长速度也较慢,其中牧业收入在1998和1999年连续两年出现绝对减少;(3)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副业(包括手工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所占比例也较低,而且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别;(4)前面讨论的三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农业内部,而从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即按三次产业划分来看,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仍较高,第二、三产业虽在不断增长,但比例仍然偏低。农业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这些问题表明,当前中国的农业仍是一个传统型农业,农业的经济效率比较低,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改善较慢,尤其是在主要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实现农业转型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4、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发展差距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变得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运用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为工业及城市发展提供资本积累,这种政策一方面大大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延缓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工农之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它各方面都存在严重差距,这种差距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在80年代初期曾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而一度有所缓解,但自90年代初开始直至目前,工农之间的发展差距却在逐步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从绝对数量来看,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86.3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0.2元,二者相差823.9元;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77.7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3.0元,二者相差2705.3元;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210.3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4.0元,二者相差3643.7元,差距在逐步扩大。尤其是,从1996年开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增长较为缓慢,1998年比1997年仅增加71.9元,增长率为3.4%;1999年与1998年相比仅增加48.3元,增长率为2.2%。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年比1997年相比增长率为5.1%,1999年与1998年相比增长率为7.9%,都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指工资收入,实际上,在工资之外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灰色收入,这样算起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还要更大。

表4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12。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从绝对数的增长来看,1990年、1995年、1999年,农村居民分别为571元、1434元、1918元货币收入用于消费。同一时期,城镇居民分别为1686元、4874元、6750元,二者分别相差1115元、3440元、4832元。从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来看,除个别年份有所降低持平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都在逐步拉大。

表5 居民消费水平

年份 绝对数(元)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1990

803

  571

 1686

 3.0

1991

896

  621

 1925

 3.1

1992

1070

  718

 2356

 3.3

1993

1331

  855

 3027

 3.5

1994

1746

 1118

 3891

 3.5

1995

2236

 1434

 4874

 3.4

1996

2641

 1768

 5430

 3.1

1997

2834

 1876

 5796

 3.1

1998

2972

 1895

 6217

 3.3

1999

3143

 1918

 6750

 3.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70。

(3)城乡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品在数量、种类和档次上的差距也较大。从1985年到1999年,粮食及蔬菜一直是农民的主要消费品,对猪牛羊肉及其它食物品种的消费增长幅度比较小;而城市居民对粮食及蔬菜的消费数量在逐渐减少,对猪牛羊肉及其它食物品种的消费增加较快,这说明农民和市民食物的消费结构及消费层次存在较大差别。从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市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较多,尤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影碟机的拥有量大大超过农村居民家庭。

5、中国加入WTO所剩时日已经不多,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也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及应对挑战将是摆在农业发展面前的又一大课题。加入WTO,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应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国内农业存在潜在冲击,即一旦农产品大量地从国外涌进,会对国内农业增长造成冲击,损害国内农业的长期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的供求不平衡问题,促进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虽然我们已经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但面临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毕竟仍是一个新课题,怎样在WTO框架协议下促进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及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将需要我们在理论及实践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索。

表6 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16,339。

二、几点对策

为了尽快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农业转变,依据转型时期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农业全面面向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近期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培育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业经济主体,即要树立农民或农业经济单位的市场观念及市场意识,进行组织创新(如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农业经济主体的抗风险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其二,继续深化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等流通体制的改革,尤其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尽可能用市场化手段来配置资源及流通商品。

表7 居居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316,339。

2、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要大规模地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不太可能,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但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具体措施是:一方面,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地区可以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如近期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所谓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指农户将土地折成股份投入到股份合作企业,由股份合作企业自主经营,农户按股份获得股息和红利,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土地的耕作效率。当然,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3、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措施有:(1)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即逐步压缩供给过剩的农产品的生产,由生产粮食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共同发展,大力开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经营;(2)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走综合发展之路;(3)由单一农业经营为主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共同发展,即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统一起来,将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及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切实转变农村地方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在改革传统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能适应农业市场化及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包括在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技术与人才、传递信息、组织中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规章制度、进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标签:;  ;  ;  ;  ;  ;  ;  ;  

转型期中国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