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分析_图书馆论文

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在我国的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图书馆论文,目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6-27

      1 引言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作为图书馆资源与用户的交互接口,因其所依托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至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最初的目录卡片的机读处理逐步发展到90年代检索功能和服务方式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的基于Web的WebPAC,OPAC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然而,随着万维网的普及,谷歌、百度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不断兴起和壮大,亚马逊等大型书商的图书检索功能丰富而强大,OPAC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在注重用户参与的Web 2.0时代日益相形见绌。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图书馆界都在积极探索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M.Breeding发布了一份《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报告,报告中对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概念和特征做了详细而完整的阐述。报告明确指出“下一代”并非一种将来才会出现的事物,像Primo、Encore、Endeca等这些通常被称之为发现工具或发现层的产品已经具备部分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特征,“下一代”的说法是为了与传统OPAC的概念相区分[1]。P.Murray在2008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举办的主题为“下一代发现:新工具、老标准”的论坛上做了“资源发现工具与OPAC”的发言,具体讲述了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特征[2]。根据他们对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的描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应当具有一站式检索、查询词提示、拼写检查、页面内容全面、每个页面提供检索入口、分面导航、相关度排序、相关资源推荐、用户参与、RSS等特征。

      目前,资源发现系统被认为是具有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的典型产品,国外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从2007年,第一个资源发现系统OCLC的WorldCat Local诞生,随后几年里,不断有新的资源发现系统面世[3]。这其中,既包括著名图书馆服务商推出的商业产品,比如Exlibris的Primo、Series Solution的Summon、EBSCO的EBSCO Discovery Service等,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开源产品,比如Blacklight、VuFind、Scriblio等。有些国外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选择直接购买商业产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选用EBSCO Discovery Service,牛津大学图书馆选用Primo,悉尼大学图书馆选用Summon等。当然,也有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源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使用Blacklight、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使用VuFind等。笔者访问了上述这些图书馆的网站和OPAC,发现不论是商业产品还是开源产品,都能够体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部分特征。

      我国图书馆在发展下一代图书馆目录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本文以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10个特征为依据,分析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985”高校图书馆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的状况,并对这些图书馆发展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水平进行评估与排名。

      2 OPAC系统及资源发现系统使用情况

      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4]。在我国,承担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国家图书馆[5]、我国最大的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及为建设国际知名大学助力科学研究的39家“985”高校图书馆(其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数据采集时不能访问,实际评估的是38家高校图书馆),基本代表了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最高水平。笔者以这些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其网站及图书馆目录的访问,了解我国图书馆在致力于OPAC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上做出的努力。

      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5家“985”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两种方式查找图书馆馆藏资源。一种是传统的OPAC,另一种则是近几年出现的资源发现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OPAC需要登录,下文中的讨论并未涉及该校。具体如表1(截至2014年4月18日)所示。

      

      上述图书馆主要使用ALEPH、Innopac、Unicorn 3款国外系统和ADlib3、MELINET、ILAS3、Interlib、Unionlib、Libsys 6款国内系统共9种不同类型的OPAC系统,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H-lib系统是自主研发的。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共15家图书馆使用了Summon、Primo、Find+3种资源发现系统,另因国家图书馆的文津搜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QuickSearch提供类似资源发现系统的功能,所以文中暂按资源发现系统对待。

      3 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特征

      3.1 一站式检索

      在下一代图书馆目录中,用户通过统一的检索入口就可以直接查找到包括纸质书刊、电子书刊和多媒体等在内的图书馆所有资源,并且提供纸质书刊的馆藏信息和电子资源的全文链接以满足用户获取资源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OPAC并不具备该特征,通常纸质资源由OPAC实现检索,而电子资源则需通过跨库检索实现。当然,也有部分OPAC厂商在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这一特征上做出了努力,比如使用ALEPH、Innopac、ADlib3系统的部分图书馆可检索纸本书刊和全部或部分电子书刊。

      相比传统的OPAC,使用资源发现系统的图书馆都可以同时检索本馆的纸本书刊和全部或部分电子书刊。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Primo系统还可以检索国内外学位论文、音视频、随书光盘、会议、标准、专利等资源,是可检索的资源类型最多的,基本上可以认为其初步具有一站式检索的特征。资源发现系统若想提供与OPAC相似的功能,很重要的一点是提供馆藏信息。Primo和Find+可以直接在资源发现系统中查看馆藏信息,且在Primo中还可以实现图书预约、续借功能。使用Summon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同济大学图书馆、QuickSearch、文津搜索在查看馆藏信息时可直接跳转到该馆的OPAC系统。其余5所使用Summon的高校图书馆也可直接在Summon中查看馆藏信息。

      3.2 查询词提示

      为简化用户操作同时提高查询效率,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提供了查询词提示功能。查询词提示是指在用户输入查询词的部分字符时,系统自动地将相关信息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

      大部分图书馆的OPAC并不具备查询词提示功能,只有使用ALEPH系统的9所图书馆有该功能。相反,使用资源发现系统的图书馆都有查询词提示功能。

      3.3 拼写检查

      拼写检查是对用户输入的查询词进行判断,即使用户输入有误,系统也会及时自动更正或给出与用户输入检索词相关的提示,以确保用户在输入错误的情况下仍能获取所需信息。

      调研的这些图书馆OPAC系统均不具备拼写检查功能,若用户拼写有误,检索结果为0。资源发现系统Summon和Primo具备拼写检查功能,而Find+、QuickSearch、文津搜索和传统OPAC 一样没有此项功能。相比中文的拼写检查,两种资源发现系统更易检测出英文的拼写错误,而不易发现中文的拼写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两种资源发现系统均是引进的国外系统,国外对英文拼写检查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展开,至今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我国对中文拼写检查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中文的词与词之间不像英文那样有明显的分隔符,另外,中文的灵活性也要远远大于英文,中文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文拼写检查要比英文拼写检查更加困难[6]。

      3.4 页面内容全面

      图书馆应效仿亚马逊网上书店,在检索结果页面中显示书刊的封面、目录、概要、用户评级等多方面信息,深层次揭示信息资源,提升用户检索体验。

      在检索结果页面,所有图书馆的OPAC都会显示书封。除书封外,Innopac、ALEPH、Interlib、ILAS、ADlib3通常会在检索结果页面不同程度地显示评级、简介、目录、摘要等信息。此外,使用ALEPH的复旦大学图书馆、使用Interlib的湖南大学图书馆、使用ILAS的中南大学图书馆还实现了对部分图书的在线试读功能。

      在资源发现系统中,Summon、Primo、Find+以及文津搜索实现了书封功能。Primo除在检索结果页面显示书封外,还可显示摘要、目次、评论、标签等信息,并且实现了部分图书的在线试读功能。

      3.5 每个页面提供检索入口

      大多数传统OPAC在检索结果页面并不提供检索框,用户完成一次检索,若想开始新的检索,只能返回到检索首页。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每一个页面都将包括简单检索并附有到高级检索的链接,用户可以在任何界面完成新的搜索,减少操作步骤。

      23家图书馆的传统OPAC不具备该功能,使用Innopac、ALEPH、Interlib、ADlib3、Unionlib的17家图书馆实现了该功能。而5种资源发现系统均具备该功能,较之传统OPAC表现出明显优势。

      3.6 分面导航

      分面导航允许用户在检索结果页面从主题、资源类型、作者、语种等图书馆资源的多个维度属性精炼检索结果。在传统OPAC中,可以在Libsys、ALEPH、Interlib、ILAS、ADlib系统中看到分面导航功能。常见的分面依据有资源类型、主题、馆藏地、语种、学科分类、作者、出版日期、语种、格式等。

      5种资源发现系统都具备分面导航的功能,常见的分面依据和传统OPAC的分面依据基本相同。由于资源发现系统通常只向用户提供一个检索框,不需要用户事先选定所需检索的资源类型,因此在资源发现系统的检索结果页面都可根据需求限定资源类型为馆藏纸本资源或在线全文,这是资源发现系统与传统OPAC在分面浏览方面显著不同的地方。

      3.7 相关度排序

      具有较高借阅率、评论数目多的书刊等资源所受到的用户关注度往往较高,将借阅率、评论数等作为排序依据有助于帮助用户找到流行的资源,而传统OPAC在对检索结果排序时,通常不考虑借阅率、评论数这类信息。

      传统的OPAC多以题名、著者、日期等字段和相关性作为排序依据,只有使用Interlib系统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可按照历年借阅次数排序。

      5种资源发现系统在相关度排序方面的表现也并非理想,只有Primo可按受欢迎度进行排序,Summon、Find+、QuickSearch和文津搜索的排序依据与传统OPAC基本相同。

      3.8 相关资源推荐

      在亚马逊、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浏览该产品的用户还浏览了……”等推荐信息,下一代图书馆目录也应当提供类似功能以促进读者阅读。

      就传统OPAC而言,只有使用MELINET系统的东北大学图书馆实现了类似亚马逊等商业网站的相关资源推荐功能,在具体查看书目信息页面的右侧列出了“借阅过本书刊的读者还借阅的书刊”、“收藏过本书刊的读者还收藏的书刊”、“查看过本书刊的读者还查看的书刊”这样的推荐信息。其他OPAC系统也在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类似的资源推荐服务。比如Innopac系统的“查找相似馆藏”;Libsys系统的“相关借阅”、“您可能感兴趣的图书”;ADlib3、H-lib系统的“该分类十大热门图书”、“同类最新图书”。相比传统OPAC,在资源发现系统中未发现有此功能。

      3.9 用户参与

      Web 2.0为解决图书馆书目数据过于简单的状况,提供了一些辅助途径。在Web2.0的影响下,图书馆的OPAC可以通过用户为书刊添加书评、标签等方式丰富书目内容[7]。

      就传统OPAC而言,使用Innopac、ALEPH、Libsys、MELINET和ADlib3系统的图书馆主要通过允许用户添加书评、五星级评价两种形式实现用户参与。此外,ALEPH还允许用户添加标签。就资源发现系统而言,只有使用Primo的图书馆允许用户添加书评或标签。

      3.10 RSS

      图书馆可以利用RSS技术将到馆的新书及时推送给读者,实现新书通报功能。在RSS技术的支持下,读者无需访问图书馆网站便可以得到最新的内容,除此之外,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或兴趣选择性地订阅新书书目[8]。

      在调研的40家图书馆中,只有使用Libsys的14家图书馆和使用ADlib3的重庆大学图书馆等15家图书馆的传统OPAC提供RSS服务;使用资源发现系统Primo和Find+的8家图书馆具有RSS功能。

      4 OPAC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具有的特征

      前文阐述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985”高校图书馆共40家图书馆的OPAC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的使用情况。这40家图书馆共使用了10种OPAC系统和5种资源发现系统,为更好地了解OPAC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在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上的不同表现,表2列出文中10种OPAC系统和5种资源发现系统具有的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特征。

      由表2可知,ALEPH、ADlib3是具有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数量最多的OPAC系统,一半以上的OPAC具有的特征数量不足5个。从分面导航、RSS这两个特征来看,国内OPAC比国外OPAC在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一站式检索、查询词提示、拼写检查、相关度排序、RSS是国内OPAC和国外OPAC普遍缺乏的特征。在资源发现系统方面,Primo具有的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数量最多,且所有资源发现系统的特征数量均在5个以上。国家图书馆的文津搜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QuickSearch在拼写检查、RSS方面稍逊色于国外系统,但在相关资源推荐方面要优于国外系统。用户参与、相关度排序是除Primo系统外其他4个系统都缺乏的特征。

      拼写检查、相关度排序、相关资源推荐、用户参与、RSS是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较为缺乏的特征。虽然资源发现系统具备一站式检索的功能,但我国图书馆当前使用的资源发现系统可检索的资源种类有限,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检索。在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的表现上,资源发现系统较之传统OPAC更胜一筹。另外,可通过两种方式检索图书馆资源的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0家高校图书馆默认的检索方式都是资源发现系统而非传统OPAC,可见资源发现系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5 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水平评估

      资源发现系统是实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图书馆对系统的开发程度不同,为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图书馆在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笔者针对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10项特征,对我国图书馆使用的OPAC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进行打分,并取两种系统在各项特征下得分的最大值作为具体特征分值。

      根据调研情况,将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10个特征分成3类计分。第一类,对于查询词提示、每个页面提供检索入口、分面导航、相关度排序、RSS等特征,系统只存在有此特征和无此特征两种情况,对应的分值分别计为1和0。第二类,对于一站式检索、拼写检查、页面内容全面、用户参与等特征,依系统对特征的表现程度分别计算。以页面内容全面为例,有的系统在检索结果页面不仅显示书封、评级、评论这些内容,还可显示目录、摘要、标签等信息,为了区别对待,用各图书馆系统在该特征下的表现形式数量除以所有图书馆系统在该特征下的表现形式数量取比值。具体地,一站式检索的表现形式有10种:纸质书、纸质刊、电子书、电子刊、学位论文、会议录、专利、古籍、多媒体、报纸;拼写检查的表现形式有2种:英文拼写检查、中文拼写检查;页面内容全面的表现形式有8种:书封、评级、标签、评论、摘要、目录、试读、作者简介;用户参与的表现形式有3种:评级、评论、标签。第三类,对于相关资源推荐,提供依用户借阅行为推荐的计为1,提供诸如“该分类热门图书”、“相似馆藏”等的计为0.5,否则计为0。根据上述计分标准值得到的图书馆排名,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共5家高校图书馆得分在7分以上,而25家(62.5%)图书馆的得分却不足5分,即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具有的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数量较少,我国当前大部分图书馆使用的产品还远远不能够达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要求。排名前5位的图书馆主要使用了具有较多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的ALEPH、Innopac、Libsys 3种OPAC系统和Primo、Summon两种资源发现系统,且都非常重视资源发现系统的本地化实施[9-11]。另外,文中提到的40家图书馆中,有17家图书馆采用了资源发现系统,这些图书馆的排名均处于前19位,可见资源发现系统在实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 结语

      国家图书馆的文津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QuickSearch、部分高校图书馆引进的资源发现系统以及国内OPAC系统在页面内容全面、分面导航、相关资源推荐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表明我国图书馆界在积极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要求靠近。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在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探索道路上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多数图书馆会同时使用OPAC与资源发现系统两种方式查找图书馆资源;二是继续加强对引进的资源发现系统的本地化实现。总之,我国OPAC距离达到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图书馆软件生产商等相关机构、团体需要密切合作与不断努力,着重解决一站式检索、拼写检查、相关度排序、相关资源推荐、用户参与、RSS等问题。

标签:;  ;  ;  

我国新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分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