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心理咨询师,我认识到“教学心理化”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风貌。怎样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何让两者互相促进又完美融合?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弦;扬起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之;抓住课堂教学——心灵成长的“主阵地”。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9-073-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教育者首要学习的就是心理学。的确,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心理咨询师,我认识到“教学心理化”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青少年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怎样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如何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又完美融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在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弦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学习这个最重要的智力工作中,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弦呢?
(一)利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将首因效应和各种独特的教学法相结合,上好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时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就像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一样。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展现自己的课堂风采和人格魅力。我总是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学生带来惊喜。我有时会设计一个心理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堂可以很有趣;我有时会精心准备一个演讲,在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学生会发现语文的魅力;我有时会特别制作一个展示我以前学生风采的课件,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我有时会放手把整节课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开放与自由……第一节课结束后,我总能看到学生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知道我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用竞赛活动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对于竞赛式教学,魏书生有许多成功的案列可以借鉴。比如他的“一分钟竞赛”我经常在班级里使用,效果不错。另外,我在班内成立了八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营造了班级浓浓的竞争氛围。这样每节课都有几次短时间的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扬起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之帆
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一)用积极的期望培养学生的自信。
大家对“罗森塔尔效应”应该不陌生吧?这是由于教师的期望不同而导致学生发展出现差异的典型事例。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不仅能使学生树立进取的信心,而且能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果他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后,学习会更努力,进步会更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自觉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如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和蔼可亲的微笑、真诚赞许的目光、代表肯定的大拇指以及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来对同学们进行正面暗示。接收到教师正面暗示的“信号”后,学生的学习潜能会被激活,自信心就会被唤醒。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人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觉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得到成功,他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他的潜能就会得到挖掘,他的潜质就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天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是我班学生的演讲时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收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老师赞许的目光。我定期把同学们的手抄报、书法作品做成展板在学校展览。我还把他们的习作打印出来供大家欣赏……我更努力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并且把它放大、强化,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不是被忽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他们高扬起自信之帆,直达胜利的彼岸。
三、抓住课堂教学——心灵成长的“主阵地”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讲课的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首先将难度不大的课文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备课,我只是稍加点拨。课堂上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则坐在下面听课。教师听后再给学生评析,对于学生那些没有理解到的,讲解不清楚的、或讲解不到位的老师再做补充。这样,课前学生为自己讲课积极准备,不懂的地方问老师,或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在语文能力方面都会有质的飞跃。
(二)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与活力
碰撞效应,是指两个以上物体相撞,由于力的作用留下了痕迹,碰撞越强烈,留下的痕迹也就越深。我将碰撞效应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就是碰撞效应,同桌或者小组内及小组之间就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乃至是争论、辩论,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自己的独特体验被尊重的快乐,以及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当然,只有学生之间的“碰撞”还不够,师生之间的碰撞才更有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放下“照本宣科”去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课堂讨论。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死水一滩。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实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会不断探索去实现“教学心理化”,去自觉地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搞好我们的教学工作。让我们语文课堂因心理学的融入而变得更精彩!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自由地徜徉在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2.魏书生《魏书生谈课堂教学》。
论文作者:孙伟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学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就会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