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Ramp;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省论文,为例论文,中小企业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贵州现有中小企业9万多户,生产总值达到862.61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99.9%和60%,吸纳劳动力占企业总数的75%。[1](P.99)中小企业在推动贵州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经济繁荣、保持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大企业的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小企业最具有创新活力,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也是大企业的重要技术来源,当前我们已逐步认识到应当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
贵州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深入研究贵州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对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贵州中小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他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贵州省R&D资源投入现状综合比较分析
2004年,贵州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为53300万元,在总量上居全国第24位,在西部12省市中列第7位;科技三项费用25900万元,全国第24位,西部省市中列第8位,均居中下游水平;R&D经费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55%,在全国列第24位,恰好是西部平均水平0.84%的一半,在西部地区列第7位;但人均R&D经费为22元/人,在全国列第29位,在西部地区列西藏之前居第11位,不到西部平均水平的1/3。按R&D人员计算的人均R&D经费为6.2(万元/人年)。(见表1)
注:2004年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后公布的GDP计算,并经计算整理所得。(下同)*指不含债务的财政总支出
通过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以R&D经费支出和R&D/GDP国际可比指标来衡量,贵州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低水平位置,是科技投入的弱省。R&D经费支出在全国排名第二十四,科技投入强度在全国列第二十四,远远低于国家的发展水平。(2)R&D人员人均R&D经费较低,比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3)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呈现缓慢态势。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不但在全国排在后列,而且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七位,人均GDP居全国第二十九位,显示贵州省是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弱省。(4)相对经济发达的省份,以北京、上海为例,2004年北京市R&D经费支出317.33亿元,是贵州省的36.55倍,其GDP为4283亿元,是贵州省的2.69倍;上海市2004年R&D经费支出171.12亿元,是贵州省的19.71倍,而其GDP是贵州省的4.68倍。这样一来,就导致贵州的其R&D/GDP比重远远落后于东部的发达省份,在贵州省R&D/GDP比重仅为0.55的情况下,而北京、上海却高达7.41和2.3。(5)同样的,与同为西部省市的四川、重庆两省市相对比,前者的R&D经费支出与GDP分别是贵州省的8.99倍和4.12倍,后者是贵州省的2.72倍和1.67倍,三者的R&D/GDP比重分别为四川1.19,重庆0.89,贵州0.55,相比较贵州都有一定差距。这也显示出了贵州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与经济滞后的现状。(6)同时数据还显示,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R&D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省市有7个,贵州排在第24位。我国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23%,除北京(7.41%)、上海(2.3%)远高于同期我国R&D/GDP比重外,其余西部五省区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贵州企业的创新意识还很弱。
2004年贵州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20.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拨款5.33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增长24%,与当年GDP之比为0.55%。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计算的R&D人员全时工作量仅为0.78万人年,全国平均为109.5万人年。通过分析表1数据,可以综合得出如下结论:
(1)科技活动人员绝对数少。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数严重不足,2004年R&D人员数不到3万,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员1.81人,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8人,拥有量远低于全国每万人中R&D人员数11.5人,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员12.1人、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5人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2)纵向比,贵州省各级政府对R&D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财政科技拨款占贵州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达1.21%,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1.23%持平,处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工业地区转化的初级阶段,与贵州省省情基本相符。
(3)横向比,贵州省R&D经费投入的绝对数与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发达省市比较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4年R&D经费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其R&D经费共支出1278.2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65%。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2.0%以上的共有8个省市。究其原因,除了贵州地方财政收入少这个最主要的瓶颈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还缺乏深刻的思想认识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重视经济建设硬件建设,而轻视科技进步软件建设,对“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没有真正深刻理解,[3]没有看到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知识经济中科技创新投入重要性认识不足。
R&D/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技术进步水平,代表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在规模间内在联系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内外用于评价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参照国际的使用概念为:R&D/GDP小于0.5%时,可认为处于较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R&D/GDP在0.5~1.0%间,可认为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长期;R&D/GDP在1.0~1.5%间,可认为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工业转化的初级阶段;R&D/GDP在1.5~2.0%间,可认为处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成长期;R&D/GDP大于2.0%时,可认为进入发达工业国家的竞争发展期。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贵州的科技投入创新资源短缺是影响经济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相对的比较而言,北京与上海却是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对较高技术含量的经济规模发展形成支持,发展潜力相对较强。特别是北京,更是我国的科技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远大于经济发展的直接需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科技型经济火车头。
3 贵州省R&D投入状况的各类型分布分析
3.1 按活动类型分布分析
R&D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类活动。
2004年贵州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中,从数据上看,基础研究支出为4000万元,占4.6%;应用研究支出3300万元,占3.8%,试验发展支出79500万元,所占比重高达91.6%,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过低,试验发展比重过高。通过以上数据可见:(1)贵州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都较低,仅占4.6%与3.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与20.4%。(2)三种活动类型研究经费的比例失调。以基础研究为基准,贵州省三类活动经费大致的比例为1:0.7:20,全国平均的比例关系为1:3:12,发达国家的比例关系一般为1:2:5。而国际上一般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者的比例分别为5~10%,25~30%,60~70%。[6]由此可见,贵州省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例是失调的,表面上看,这是由于R&D项目经费大部用于试验发展所致,深层次地看则反映了贵州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研究力量薄弱,从而导致缺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2按执行机构分类分析
从贵州省2004年R&D经费执行部门看,研究与开发部门为11020万元,占12.7%;企业为72300万元,占83.3%;高校为2780万元,仅占3.2%;其他机构为700万元,占0.9%,2004年全国R&D经费支出中,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机构占22%,高校占10.2%,企业占66.8%,其它事业单位占1%。(见表3)
从表3来看,在执行机构分类不同的情况下,贵州省的R&D的经费支出也是不协调的,与全国相比较而言,表面看来,贵州省的独立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近9.3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我省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实力较弱,无法承担起区域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也说明独立科研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单一的窘境。从高校的B&D的经费支出来看,贵州省更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高校B&D的经费支出占10.2%的情况下,贵州省却仅仅只有3.2%,这也反映了我省高校科研实力的现状。与此相反,在企业的R&D的经费支出当中,贵州省的支出水平为83.3%,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66.8%的水平。究其原因,有三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企业在R&D的投入上,对基础的源头创新不够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总共不到全部R&D的投入的9%,导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力量极其薄弱,而只偏重了在试验发展上的支出。数据表明在试验发展上的支出已占企业全部R&D支出的90%以上,即企业的实际试验运用上有较大关联,企业短视行为严重。二是企业不但是我省R&D经费的最大来源,同时也是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其在我省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从国际上看,以企业资金为主是发达国家R&D活动的普遍特征。2003年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B&D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都在60%以上,最高的韩国和日本分别达到76.1%和75.0%;美国为68.9%;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这一比重在50%左右;[7]说明这些国家的政府对本国R&D活动的支持力度很大。而阿根廷、波兰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就较低。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必须依赖R&D经费的大量投入,企业成为R&D活动的执行主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这已被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的发展历程所证实。三是同时发现,分析上述数据,贵州省R&D活动显然在R&D经费投向上,企业所占比重过大,不仅高于全国水平,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科研院所与高校仅占3.2%,不仅无法与多数国家40%左右的比重相提并论,甚至无法与全国平均10.2%水平相比较,这一方面反映出贵州省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尤其中小企业已成为研发活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难创造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R&D活动投入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R&D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和释放,更深层次的根源则是在投入体制上的以行政拨款为主的单一研发资金来源弊端。第三,R&D活动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和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以及向少数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趋势,马太效应明显。此外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急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风险投资的帮助,不然很难改变目前弱、小、散的状况。
3.3 按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按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货源地统计,2004年出口上百亿美元的地区有广东、江苏、上海和天津,总额占全国出口额的85.4%;按产品进口的目的地统计,进口上百亿美元的地区有广东、上海江苏和北京,总额占全国进口额的81.9%。在东部地区贸易发展的带动下,部分贵州等内陆地区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2004年我省以128%的增长速度排在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的第两位。(见表4)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比例虽然不到1%,却逐年大幅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2004年,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含各类中小企业)产值达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创造增加值43.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占全省GDP的2.8%;销售收入115.8亿元,增长20.4%;出口交货值16.8亿元,增长78.9%,增速在全国列第4位。这说明贵州在全省已基本构建起起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三大高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为促进全省生产力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只要坚持科技创新投入,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 通过R&D投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建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经费不足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根据我们的调研资料统计表明,在866户有效样本企业中,有237户没有技术创新经费,占27.34%;634户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占73.13%。技术创新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以下的企业达55.24%,5%以上的企业仅为11.1%,也就是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经费占营业收入低于5%的占90%左右。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确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中的主导地位
建立“企业家机制主导”模式[8]是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目标。卡森(1982)对企业家的定义是“擅长对于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做出明智判断的人”。张维迎(1995)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论断。他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企业家资格从来都是和资本家相联系的: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因而企业家从这层含义而言,是一种企业机制的人格化表现,可以说衡量企业家的主要指标不是人格魄力,而应是其形成制度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能力的强弱首先反映了该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能力,企业家的能力应具体化为企业运行的制度化机制。研究表明,制度创新特别是其中的产权制度的多元化是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4.2 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很大的。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哪些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创造。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大力推进建立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通过税收等政策调控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按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造和组建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依托和成熟的工程技术开发成果。
4.3 初步建立横向联合校企研发机制,并逐步完善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验表明,仅靠中小企业自身的投入与积累打造核心竞争力,难度极大,要打破狭隘的用人观,借外脑补大脑,找准切入点,尽快培育企业自身基本核心能力。此外,政府应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对已转制的科研机构,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其向科技型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中的骨干作用。在全省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一批省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从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不断提供创新成果,为贵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源和技术源。
4.4 从制度上着力解决融资难这个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本问题,同时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
截至2004年12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省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25%。据调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既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所致,也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协作,不懈努力,共同解决。一是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政府要充分运用贴息、税收减免等手段,激发外资投入的积极性。积极发展资本市场,疏通股市渠道,努力营造上市环境,为那些成长性较高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场所。降低新市场的门槛,简化手续,减少筹资成本。完善风险投资法规,促进风险投资规范运作,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场所。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简化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程序,调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4.5 把握贵州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对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诊断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因此,贵州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无不为,对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给予规范指导。加强中小企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总体而言,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政府的扶持与企业研究开发持续的投入,大力发展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机构的建设下,贵州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日益增强,创新条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很低。中小企业科技资源的潜力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差距大,贵州省支柱产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如,中医药、电子、通讯等的技术创新能力偏低是个危险的信号,它说明中小企业如何既要学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又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本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收稿日期:2007-07-03
标签:贵州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开发支出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