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析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析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析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世界历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并一直贯穿于后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是从宏观上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总体性思想。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其唯心主义基础、形而上学结论与民族岐视的错误倾向。

1、世界历史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黑格尔超越了以往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狭隘民族意识,从理论上深刻地把握和再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在哲学史上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思想。但他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世界精神”的实现过程,世界精神作为“客观精神”在世界历史中的体现。在黑格尔那里,“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1〕

与黑格尔用自由意识、世界精神来臆造世界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相反,马克思则把世界历史理论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他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本质内容就是受物质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制约的人的活动,“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2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3〕人的活动、生产、 创造和感性劳动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客观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也是世界历史的基础。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它“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4 〕既然如此,作为再现和把握世界历史实际状况的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以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5 〕归根结底,世界历史理论不仅要确定“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且要“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6〕这样, 马克思事实上就划分出了世界历史的本体与观念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层面。

由于以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为出发点,以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即交往形式为历史的基础,进而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生活,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因而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就可以把全部世界历史过程描述为以世界历史的本体为基础、以世界历史的观念为外观的实际运动,也可以阐明世界历史发展中观念与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了。据此看来,狭隘的民族观念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狭小的交往范围和民族历史相适应的,“世界历史”的观念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前提的;而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摆脱地域局限性以及各民族走向世界历史,无疑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2、世界历史理论贯穿着辩证法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头足倒置地把世界历史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自由意识日趋扩大的进展,是对人类历史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的虚幻猜测;而作为世界精神的自我解放运动,其演进顺序同太阳东升西落的行程是大体一致的,即由亚洲到欧洲。他还企图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其思想中体现出一种宏观的历史感。但在唯心主义保守体系的束缚下,其辩证法思想最终被形而上学结论所窒息。在他看来,在日耳曼世界中,由于路德新教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形式,德意志浪漫主义艺术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普鲁士国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顶峰,因而世界精神在这里就获得了最高的表现和完全的实现,从此世界历史就终结了。这不仅暴露出了黑格尔的阶级局限性,也表现出其思想局限性——将“世界历史”思想当作从哲学上论证欧洲中心论的依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中的辩证法内核,扬弃了其不彻底性,在世界历史理论中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世界历史在宏观结构上是由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精神生产交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这些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7〕其中,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口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条件;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又导致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精神生产是“整个世界的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生产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基础上,任何一种生产都能以其他生产为自身发展的前提,也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他多种生产。世界史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换,而且是人与人的全面交往以及物质与观念的不断转换。

世界历史的内在矛盾是在实践基础上历史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的对立与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8〕在世界历史中,对于历史主体来说,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既定环境中,这个作为前代人生活与活动之结果的环境,就构成了下一代人继续进行历史活动的基础、前提和对象,制约和影响着新一代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风貌、主体力量和活动方式等。但是,作为历史活动的创造者,历史主体又不断通过自觉的活动来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使其由以继承的社会环境在内容上得以丰富、在形式上得以更新,从而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

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由世界历史的表层向世界历史的深层的不断演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和旧式分工的不断消灭,民族历史就日益转化为世界历史。“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9〕但是, 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只是低层次的世界历史,还摆脱不了对盲目必然性的动物般的屈从;只有无产阶级借助于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达到高层次的世界历史,即真正属人的历史或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

3、世界历史理论突出了民族平等

民族问题是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一部分。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世界历史民族”看成是世界精神的手段和工具。所谓“世界历史民族”就是在世界历史中创造新纪元的民族。同时,每个世界历史民族都要经历生长、繁荣和衰落三个时期。衰落时期乃是同具有较高精神的民族即世界历史的下一个“器官”相接触的结果。这正如列宁所说,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10〕但是,黑格尔并不承认所有的民族都是世界历史民族。那些与历史新纪元无缘的民族,如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斯拉夫民族,由于在世界精神的发展进程中一向没有体现为独立的因素,只能称为“非世界历史民族”,并对其持蔑视态度。即使那些世界历史民族,黑格尔也并不是同等看待的,往往是拔高西方民族,贬低东方民族。这就显露出他的民族岐视偏见和对历史的粗暴伪造。

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民族”的错误观点,继承了其中的合理见解,对世界民族的命运给予深切关注。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对各民族的普遍交往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往存在的各民族壁垒森严、闭关自守的局面日趋瓦解,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原来孤立存在的民族将逐步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日渐加入到世界历史行列中,积极地参与并从事创造世界历史的活动。这样一来,各个民族都变成了世界历史整体的内在要素,二者的关系犹如有机体与其器官的关系。各民族不仅互相关联与彼此影响,“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11〕而且可以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各民族的发展既受世界历史状况的制约与规定,反过来也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因而就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事实。

马克思强调,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时期的转变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全面依存关系以及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形式,对某一民族却一直是一种异己的统治着他们的力量;但是最终将自觉地控制和驾驭这些异己的力量,使共同活动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主体的内在力量。〔12〕换言之,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差距被空前拉大,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是“用火与剑载入人类编年史”,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征服和统治构成了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但是,先进民族无任何理由长久地统治其他民族,真正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只能是彻底推翻一切民族中的剥削制度,实现民族之间的完全平等,实现世界大同。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是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的基础。

1、世界历史理论是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

如果说世界历史是随着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而逐步形成的话,那么资本主义则在开辟世界历史进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马克思作了公正的评价,即“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建立机器大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意义;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瓦解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消灭了以往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大致相同的关系;在文化上,资产阶级破除了一切素被尊崇的旧观念,使精神生产世界化,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变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仍有极大的局限性。在这里,“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13〕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14〕虽然资本主义无意于实现人类的解放,但却不自觉地为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和新世界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与现实条件。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还生产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必然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15〕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发展的产物,“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6〕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7〕

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它“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8〕无产阶级只有借助于这两个“普遍发展”,才能把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向前推进到共产主义。这不仅意味着消灭旧式分工、异化劳动、私有制和阶级,而且标示着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样,“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9〕世界历史的发展程度愈来愈广,个人就越有可能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

作为马克思科学地探索和解答社会历史之谜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主要范畴、基本原理都来自于唯物史观。正是从物质实践出发,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为轴心,马克思才正确地把握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与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民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在批判麦克斯·施蒂纳时指出,其历史观之所以“仅仅是德国人的民族事情”并只有地方性的意义,是由于他“预先把宗教的人当作是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生活资料的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20〕在批驳德国唯心主义时马克思也强调,德国人把凡是因缺乏实证材料而使其各种谬论不能立足的地方都归结为“史前时期”,无法解决由“史前历史”向真正历史的过渡;他们之所以特别热恋于这个“史前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不会受到“粗暴事实”的干预,可以让其思辩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并创立或推翻成千成万的假说。〔21〕可见,一旦脱离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复存在了。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是立足于空间向度的共时态研究与着眼于时间向度的历时态研究的统一。它要求把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事件和关系等,不仅置于广阔的世界范围和国际背景中来观照,而且放在无限延伸的历史长河中作动态把握。这本身也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研究正是横向考察与纵向追溯相结合的,前者体现为社会结构的理论,后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学说。

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当然也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借助于世界历史理论,扩大了对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的研究视野,从世界历史性与民族国际性相统一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使唯物史观的覆盖面得以拓展,使其适用价值得以持久化。另方面,在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原则性解释就更加具体化。例如,对意识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唯物史观将其归结为现存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可是,实际情况是复杂的,这种解释只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一旦把这一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来探讨,那就容易理解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过,在一定民族的各种关系的范围内,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可能不是由于现在该民族范围内出现了矛盾,而是由于在该民族的意识和其他民族的实践之间,亦即在某一民族意识和一般意识之间出现了矛盾。”〔22〕

3、世界历史理论是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的基础

自从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之后,他就一直注视着世界各民族走向世界历史的问题,尤其关切东方民族的发展前景,由此形成了关于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

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东方社会大多处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一直保持着以土地国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农村公社为组织形式、以高度集中的专制政权为统治方式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结果是“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23〕但是,随着欧洲大多数国家向资本主义道路迈进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东方社会被迫地、不自觉地加入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直接影响着东方社会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打破了与外界相隔绝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24〕之所以能瓦解东方民族的社会结构并使其走出长期停滞的民族历史,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拥有在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社会的侵蚀,如果以价值的观点来看,“从纯粹的人的感情上来说,……是会感到悲伤的”;但“从历史的观点看”,它却“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25〕这场社会革命就是东方民族改变传统走向,通过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加入世界历史的行列。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文明的国家、资产阶级的民族和西方。在《资本论》中他也指出,“工业发达的国家走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者未来的景象”。〔26〕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马克思依据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自己的观察思考而对东方发展前景所作的判定和预测。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历史出现了复杂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日渐失去革命性,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并未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时)爆发;而东方社会在资本主义侵蚀下,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潜藏着革命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把研究与思考的重点转向东方社会。对马克思来说,如果让东方社会继续按以前的判定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世界历史已证明这种选择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因为这不仅会把东方人民投入苦海,而且使社会主义革命难以爆发或成功;如果让东方社会退回到传统社会中,那么世界历史已证实了这种选择的不可能性,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已瓦解了东方民族的社会结构;如果让东方民族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那么世界历史会不会提供这种可能性呢?随着马克思所掌握的关于东方社会的材料日趋增多,这种新的设想也越来越明朗。在1877年致《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批驳了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对他的思想的歪曲,反对把他的历史哲学理论变成一把任意裁剪历史的万能钥匙,并倾向于主张俄国不应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不应失去历史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27〕四年之后在致查苏利奇的信中,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并陈述了这种“跨越”的根据与条件。在他看来,俄国与东方社会可能的超越发展现象,只有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他说:“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社会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28〕他还指出,东方的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29〕这就是说,东方社会之所以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为先导的,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为前提的,是以在资本主义侵蚀下东方社会的各种矛盾交织并存与不断激化为基础的,是以在社会制度上的“超越”和对生产力、科学技术等一切肯定成果的吸取为条件的。换言之,正是由于东方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生存环境,由此承受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苦难,导致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从而才为社会革命推动下超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的机会与条件。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始终是在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演变的,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已经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深化。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历史单线论和历史多线论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论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发展的特殊表现论的统一。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学说只是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理论而对东方民族发展前景的设想,它并没有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倒是对世界历史总体图景的补充、丰富与完善。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8、118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4页。

〔4〕〔5〕〔6〕〔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0、33、13—14、23、33、41、29、32、31—32、58、67—68、30、29—30、32、22、26页。

〔10〕《列宁全集》第38卷第348页。

〔23〕《资本论》第1卷第396—397页。

〔24〕〔25〕〔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67、206页。

〔27〕〔28〕〔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444 、 438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析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