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坚持以人为本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以物(商品、货币)为本,人成了物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物成了人的命运主宰、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马克思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为以人为本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好“人”的问题。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过于抽象地谈论“人”,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我国在1957~1977年这20年间,曾把“人”的问题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批判,谈“人”色变。同时又忙于搞政治运动,而忽视作为人的物质文化基础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抑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阻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的素质,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建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作为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在已到了迫切提出以人为本的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力有所发展之后,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要促进社会进步;而在今天,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取得了很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就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人们温饱和小康问题解决之后,必然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更高要求。如何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带有挑战的新的历史时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既要完成“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也要解决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以解决在人的主体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使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人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每个人对这种影响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是不同的。其中一些人的消极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必然带来心灵的痛苦、精神的焦渴和人生的困惑,从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因而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研究一个具体的人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通过有效地改变影响人的思想的外在因素,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
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以人为根本、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
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有了“人”才有必要和可能并成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人,就没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社会历史,就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以人为根本,尊重人。尊重人,就要尊重人之为人的根本权利,尊重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包括尊重人的尊重的需要,即把人当人看,看到人是主体和目的,而不是把人当物看,仅仅把人视为客体、手段和工具。这是由人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会产生悲伤、自卑和无能的消极感觉。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而人的自觉性是以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讲,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对启发人的自觉性起着决定作用。满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启发人的自觉性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一般人如此,后进者、先进者同样如此。过去我国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结果不仅影响当时的工作效果,而且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甚至恶劣的印象,造成了一些人至今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有的误解甚至反感、厌恶。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原则在逐渐改进和完善,内容、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了教育人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并开始把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段时间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就在于不断激发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并使之经久不衰。可以说不懂得尊重人就是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不尊重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比没有思想政治工作更糟。所以,尊重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并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历史上和现实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以人为基本,关心人,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最宝贵的财富。人在世界上生存、在社会中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就是人们的利益之所在,或者说,利益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利益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既得利益和应得利益等等,生存、发展和享受也都是人们的利益。需要及其满足是人们生命活动的源泉,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利益及其满足,就没有人的能动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物质生活方式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特点。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前途的关心,更多地与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每一个人从关心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上去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由此凝聚成有利于满足人们根本利益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不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自然会无动于衷甚至反感、厌恶。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1]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的,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的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回避利益的,因为市场经济已把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不讲利,不参与市场的交换与竞争是无法生存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仍沿袭过去“空对空”的模式,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使人反感和厌恶。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可见,利益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
利益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的中心内容和重要方法。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之上的,其中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利益对于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源性和支配性。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进行利益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帮助工作的对象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克服各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克服动物的本能性和盲目性,从而作出符合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选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讲清大道理和小道理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其说人们是从理论上、书本上认识世界,不如说人们更多地从现实的利益关系中去认识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联系工作对象的实际利益,把“说”与“做”统一起来。理论上的描述与实际生活不能反差太大,否则人们就不会认同。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是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的利益和幸福。可见,讲利是讲理讲情讲义的基础。只有导之以利,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义。
最后,以人为资本,开发人,开发人的价值和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
人类劳动经过了以物(自然)为对象、以社会为对象和以人为对象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归根到底,人是最宝贵的资本和资源。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
人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具有潜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量和创造力。所谓外在价值,是指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固有的创造力,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既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又是价值实现的客观标准。只有实现从内在价值到外在价值、现有价值到应有价值、潜在价值到现实价值、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化,人的价值才有真正的意义。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的转化,求得内、外在价值的高度统一,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最根本的是人的创造性实践。价值是劳动的结晶,人的价值靠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自我实现同社会贡献自觉地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提升自我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清楚这个道理,使人们明白这一点、做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人的价值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人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创造有利于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社会条件和氛围。
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个性发展,即为了人类共同的进步事业,让每个人多方面的潜在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现代社会已将所有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彼此之间有效的协调、配合与支持,就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同样,没有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或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在一个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个人爱好、举止言谈处处有着严格限制与约束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必然是暗淡沉闷、苍白单调的,整个社会也必然由于思想上的僵化导致整体上的停滞不前。如果人人都能甩下各种沉重的包袱,解放心灵,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及其成员必将充满活力、生机和希望。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堵塞人的个性发展的道路,而是要引导个人发展,为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是同祖国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和命运置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实现的可能。如果把自己置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之外去奢谈“个性发展”,那只能陷于极端个人利己主义的泥坑。我们反对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决不是否定人的个性发展,而是为了给绝大多数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同时,如果以为个性发展会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而对之设置障碍,那也同样是错误的。我国在此方面曾有过的沉痛的教训,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搞的“言语一样”、“全面专政”那一套,极大地压抑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精神,给我们在很多方面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禁锢人们的头脑和手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引导人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应该把以人为资本、开发人的潜能、价值和个性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