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论文_李相华,李永秋,张晓涵,李茜,谭双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研究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治疗药物将这些患者分为西洛他唑组(n=40)和氯吡格雷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CD62P、PAC-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3d氯吡格雷组患者的的CD62P、PAC-1水平均显著低于西洛他唑组(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12.5%(5/40)、10.0%(4/4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的起效速度快于西洛他唑。

【关键词】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急性期脑梗死;抗血小板作用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078-02

为了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更好治疗,本研究比较了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发现二者效果相当,但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快的起效速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1],均经颅脑CT及MRI证实为急性期脑梗死,均知情同意;将接受过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既往有明确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变等、有意识障碍、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史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治疗药物将这些患者分为西洛他唑组(n=40)和氯吡格雷组(n=40)两组。西洛他唑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2~70岁,平均(66.8±3.4)岁;体质量指数(BMI)17~25kg/m2,平均(21.8±3.0)kg/m2;发病到入院时间10~18h,平均(14.2±3.5)h。在既往史方面,22例患者为吸烟史,24例患者为饮酒史,24例患者为高血压史,10例患者为糖尿病史。氯吡格雷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70岁,平均(67.3±3.5)岁;BMI18~25kg/m2,平均(22.5±3.5)kg/m2;发病到入院时间11~18h,平均(14.7±3.6)h。在既往史方面,21例患者为吸烟史,25例患者为饮酒史,23例患者为高血压史,11例患者为糖尿病史。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血糖、血脂的降低,对其血压进行控制,对其脑细胞进行营养,促进其微循环的有效改善等。然后让西洛他唑组患者口服100mg西洛他唑(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14),每天2次,1周为1个疗程;让氯吡格雷组患者口服75mg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每天1次,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5ml空腹静脉血采集下来,将20μlCD62P和20μlPAC-1荧光抗体加入到试管中,然后将10μlRGDS加入其中,再将5μl血液标本加入其中,轻轻混匀各种试剂和血液标本后在实验室阴暗处放置,避光进行15~20min的保存。之后将预冷的1ml2℃~8℃1%多聚甲醛固定液加入其中,充分混匀后在2℃~8℃的阴暗避光处进行30min左右的放置。成功制作血标本后第一时间进行实验室染色,同时在12~24h内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血小板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治疗前后分别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分值呈正相关[1]。此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呕吐、腹痛、黑便、皮下淤斑、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 2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62P、PAC-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等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x±s)来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62P、PAC-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1周的CD62P、PAC-1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的CD62P、PAC-1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治疗后3d氯吡格雷组患者的的CD62P、PAC-1水平均显著低于西洛他唑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西洛他唑组、氯吡格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5/40)、10.0%(4/4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很多相关医学研究均证实二者在脑梗死治疗中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却很少有相关医学研究报道二者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2]。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3d氯吡格雷组患者的的CD62P、PAC-1水平均显著低于西洛他唑组(P<0.05),说明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的起效速度快于西洛他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刘立海.氯吡格雷治疗二级预防过程中再发急性脑梗死48 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2):132-133.

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后3d比较,&P<0.05;与西洛他唑组比较,*P<0.05

论文作者:李相华,李永秋,张晓涵,李茜,谭双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论文_李相华,李永秋,张晓涵,李茜,谭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