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64-01【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镇静治疗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128例ICU患者进行镇静治疗。结果:101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7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ICU患者镇静水平检测,妥善处理复发性躁动不安,避免由于镇静时患者的各种反应减弱而发生各种并发症是护理关键。
【关键词】镇静剂机械通气护理 CU的危重病人多合并呼吸衰竭或存在潜在危险。在此类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外,机械通气为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在进行机械通气时,由于疾病本身、人工气道建立以及精神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病人会出现烦躁不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对这类病人常需给予镇静治疗,但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现对60例机械通气病人使用镇静治疗后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病人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ICU进行救治的50例机械通气危重病人,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4~86岁,平均57.8岁。其中气管插管42例,气管切开8例。基础疾病包括多发伤、颅脑伤、急性胰腺炎、COPD、胸肺疾病术后、腹部手术后、心脏术后、重症肌无力急性药物中毒等。
1.2常用镇静、镇痛剂选择(1)咪达唑仑:一种强效水溶性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清醒相对较快,具有明显的镇静、肌松、抗惊厥、抗焦虑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烦躁和短期镇静的病人。(2)异丙酚: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临床应用剂型为水溶性乳剂。中心静脉单独给药,起效快,时效短,苏醒快,无蓄积,用药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3)盐酸吗啡:起效迅速,效果好,可控性强。但对低血容量病人易引起低血压。使用大量吗啡可引起组胺释放,导致低血压和其他副作用。以下情况不宜使用:①支气管哮喘;②上呼吸道梗阻;③颅内高压和颅内占位性病变;④严重肝功能障碍;⑤待产妇;⑥一岁以内幼儿[1]。(4)哌替啶:镇静催眠及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5)枸橼酸芬太尼: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本品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能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1.3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静注咪达唑仑0.1~0.2mg/kg镇静诱导,起效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初始维持剂量0.1~0.15mg/(kgh),后根据Ramsay评分监测镇静水平调节剂量使患者处于1.3结果本组128例中,101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7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2例死亡。
2护理2.1镇静效果观察 监测24小时心率、血压、呼吸及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依病情测动脉血气分析。镇静效果评估标准按Ramsay分级为六级进行镇静效果评估:1级,清醒,焦虑烦躁不安;2级,清醒,安静合作,定向准确;3级,嗜睡,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反应灵敏(对轻度压眶反应迅速);5级,入睡,反应迟钝(对轻度压眶反应迟钝);6级,深睡,无反应。监护时每30~60分钟评估1次,使病人的镇静深度维持在3~5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施行ICU常规监测,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功能,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瞻妄,皮肤红斑症状,并注意尿液颜色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特别注意机械通气的管理,合理的调整各项工作参数,密切观察机械通气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注意通气机的报警。如有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冈,给予及时排除故障.如故障不能立即排除,首先取下通气机,如病人无自主呼吸,应使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和给氧,保证病人的安全。控制好剂量及注射时间,由于个体对疼痛刺激反应的不同,但护士在工作中还应客观地选择适合疼痛评估量表,同时加强医护的协作,使医生了解病人的实际需要量严格按医嘱给予病人合适的剂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尿潴留等,并结合病人的实际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护理。严格无操作:应用输液泵静注镇静,镇痛药时,输液管道每日更换(三通管、延长管、注射器等),防止输液管道连接部位的脱落,栓塞及深静脉感染2.3皮肤护理:镇静的病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减少大翻身次数,使用压力移动式气垫,分散病人体重,减轻局部受压,为防止剪切力,应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如需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每隔15~20min把手伸进病人身下轻轻按摩尤其骨隆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4呼吸道的管理镇静病人的呼吸道纤毛运动消失,肺的自洁能力降低,肺部分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因而要加强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吸痰时,必须戴无菌手套,一般每1~2小时吸痰1次,加强气道湿化,每2小时翻身拍背。
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及时处理报警信息,持续监测指脉氧,按医嘱定时监测血气。
2.5并发症的护理使用镇静剂后病人处于被动体位,容易发生褥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因此,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更换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放松约束带,检查皮肤情况。每班帮病人局部按摩,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
2.6心理护理:ICU病人由于病情危重,身体已处于应激状态,又与外界隔离,与家人交流减少,担心自己病情恶化、不能恢复,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压抑等情绪。①在病人清醒时期,加强护患沟通。向病人讲解各种插管、仪器、检查的作用及重要性,介绍病情以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在应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如在插管处涂少量的凡士林,防止摩擦带来的不适;定时作口腔护理,防止口腔黏膜和嘴唇干燥。
2.7营养支持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在机械通气的状态下,能量消耗增加,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而营养不良会导致呼吸肌做功无力,肺顺应性下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使患者难于脱离机器通气[3]。营养的补充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肠内营养主要给予鼻饲能全力、混合奶、肉汤等。鼻饲进食中应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吸入性肺炎。肠外营养常用TPN液,经中心静脉缓慢滴注,不能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同时做好中心静脉置留管的护理,保持输液通畅。
2.8健康教育意识清醒的患者,气管插管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应用镇静药物使其处于镇静状态。患者清醒后,很难耐受插管的痛苦。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树立其治疗信心,及时让患者了解治疗进展,从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拔管;分散患者注意力,如听广播;通过手势、写字、动作或卡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宜轻巧,力求将患者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
3小结机械通气是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但有部分清醒患者因原发疾病、手术创伤、人工气道、正压通气和通气模式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痛苦、不适等引起的紧张、烦躁等,使临床实际工作中“人机拮抗”、意外拔管和其他躁动应急意外等依从性问题时有发生。妨碍了机械通气治疗的及时有效进行,增加了病人的代谢及氧耗、加重了器官组织的缺氧,严重的甚至造成医疗意外危及生命。
此种情形严重影响了原发疾病的及时处置,加重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恶性循环,给抢救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减轻病人与呼吸机的对抗,降低气道阻力,控制烦躁及焦虑、减少氧耗,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正常进行。采用了镇静治疗,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病人对镇静剂反应有个体差异,只能根据给药后的反应判断镇静水平和效果。而且镇静治疗后病人的各种反应也相应减弱,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意外,因此必须加强这点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1]郭奕萍.咪唑安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14-615.熊健.咪唑安定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3,43(31):61.
论文作者:赵 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8
标签:病人论文; 患者论文; 机械论文; 发生论文; 病情论文; 肺部论文; 气管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