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隆尧县第二实验小学 05535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从这句话可看出问的重要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随意问、满堂问、灌输问、个别问等有效性提问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只有问题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二、课堂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
“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如,在教《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四、课堂提问要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问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找出积极因素,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这样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陈喜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学生论文; 穷人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课文论文; 要有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