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优势还是企业竞争优势--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立足点的思考_核心能力论文

资源禀赋优势抑或企业竞争优势——关于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立足点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禀赋论文,立足点论文,竞争优势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 (2000)05—0019—05

一、优势递减:一个需要深思的悖论

发现优势、培育优势、利用优势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都必须遵循的铁律。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经济结构优化等一切经济进步现象,均与利用或培育优势有着内在关系。

“中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在西部”——这曾经是、现在依然是西部人引以自豪的。从自然地理分布看,从各地区人均拥有量看,的确如此。

我国三大地带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数

指标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

地土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 100 33 82 246

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 100 83 96.3137.3

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 100 17.9177.5

128.4

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 100 36.6111.82 163.12

资料来源: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11页。

那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看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之比为6.81∶6.78∶7.25,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80 年代以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例,“七五”时期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为14.3%、11.2%和10.9%,“八五”时期分别为23.4%、18.7%和15.8%。 西部地区从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6.2%下降到相当于67.5%,下降8.7个百分点。

其次看经济总量指标。197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和17.8%,1995年分别为59.0%、26.5%和14.5%。西部地区的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从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3.9%,下降到相当于24.6%,下降9.3个百分点。

再次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1980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到1995年, 三个地区分别为7910元、3250元和2696元。西部地区从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2%下降到仅相当于34.1%,下降了22.1个百分点。

静态说明水平,动态表现趋势。我们罗列这些枯燥的数字的目的,不是为了一般地印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不是一般地因此而强调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或必要性,而是为了分析所谓优势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状态,进而透过这一状态去揭示利用优势的关键所在。

考察对比东西部地区资源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客观上存在着三个逆向梯度:就多种自然资源的丰度而言,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呈阶梯形上升状态;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则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呈阶梯形下降状态。这就是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作为基础的资源丰度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所应该出现或期望出现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逆相关关系或者优势递减。具体说,经济增长率相对速度的下降与资源的高位丰度不成比例,是第一个优势递减和梯度;经济总量相对指标下降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率相对指标下降速度,是第二个优势递减和梯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指标下降速度又快于经济总量相对指标下降速度,这是第三个优势递减和梯度。这说明,长期以来一向被我们认为是优势的、并且实际上将现代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主要建立在其上的所谓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既没有转化为增长优势,也没有转化为总量优势,更没有转化为收入优势。

这种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优势之间的悖论,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地区应当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去发现优势、培育优势以真正实现经济赶超?

二、着眼点:资源优势抑或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优势的理念,除天赋资源外,其他因素如投资、技术、规模、成本、收益、销售等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均作为“外生变量”并假定不变而疏于考虑,是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因而被动性、保守性、粗放性、低效性和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也就成为这种模式的固有特征。如果说这种简单沿袭工业化过程传统思维定势的模式,在一切听命于政府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尚有一定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局限性便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日益走进了死胡同。

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都是由其拥有的优势条件决定的。这种优势大体可归结为资源禀赋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按照每种优势的大小或强弱,它们之间一般有四种组合类型(如图1 所示):

图1 资源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组合类型

宁夏许多产业兴衰成败的实例说明,虽然资源禀赋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资源禀赋优势只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资源不等于有市场(需求),有市场不等于有竞争力,有竞争力不等于有相对价格优势(这又是因为资源性初级产品与加工制成品相比总是处于不利的贸易条件地位)。如果仅仅囿于资源禀赋优势而置其他因素于不顾,那么资源优势的递减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只有企业竞争优势才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是因为,资源禀赋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其作用发挥及其程度只有通过竞争优势和市场评价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况且开放式的经济互动格局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这更凸显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或许可以使落后地区摆脱贫困,但其经济的起飞和实现现代化则必须依赖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实现由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为着眼点到以培育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着眼点的转变,还由于以下具体原因而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1.原有的把西部地区建成国家基础工业基地,进而形成东部加工型工业——西部资源性工业的垂直分工格局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已被各个地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所取代,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2.资源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据统计,1993—1997年,我国整个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幅度为24.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和40.4个百分点。另据国家计委对21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监测,1998年12月份资源品的价格普通下降,原糖、棉花、玉米和镍的价格比上年同期水平下降30%以上,许多初级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大体同步下滑。

3.工业产品全面过剩。据有关部门对全国605 种有代表性的产品的供求关系分析,1999年供不应求的产品已减至为0, 而供过于求的产品占75%以上。与此相适应,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80%以下)甚至严重不足(50%以下)的也已高达80%以上。特别是这种生产过剩正迅速地向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领域蔓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

4.东部地区工业结构及其原料来源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一是自“八五”以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石油加工、化学原料以及化纤等产业,其工业产值甚至生产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二是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直接利用国际资源,通过进口原料来满足东部地区既有工业发展需求,甚至建立一批新的临港基础工业基地也将不可避免。

5.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民族经济被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取代,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之一。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中,西部地区原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条件的作用将弱化,而过去不具优势甚至呈劣势状态的因素如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制度等因素将起到关键作用。

6.国家政策支持空间有限。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资金投入支持,主要限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确有全国意义的基础工业方面(但也不会大包大揽),至于竞争性产业则要全凭西部自身去创造。此外,国家不承担国有企业的无限责任,企业必须自负盈亏,也是国家政策的一个深刻变化。

上述种种情势,均从不同角度对“顾及一点、不及其余”的资源优势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们把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即只要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优势并通过这一优势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么适宜建立什么企业就建立什么企业,适宜使用什么资源就使用什么资源,适宜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完全不必拘泥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不必把企业发展局限在这一禀赋基础上。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容与战略

企业竞争力一般来讲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广义资源)的能力。当一个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生产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它就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形式多种多样,但对特定企业来说并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只有能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才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核心竞争力”,其经典定义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所以,核心竞争力不是独立分散的技术和技能,而是一组技术和技能的集合。其实质是企业将技能、资产、制度和运作有机结合的能力,是企业推进内部战略性管理和外部战略性交易的能力。

按照经典理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用户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二是独特性。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些建立在不断学习、创造基础之上并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技术和某个出色管理者基础之一的专长,具有更好、更持久的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易被转移、模仿或创造,就很难给企业优势发挥提供持久支持。三是延展性。核心能力应当是一个“技能源”,通过其散发作用,能为企业衍生新的系列产品或服务提供能量支持。

核心竞争力的这些特点,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它超越了单一产品或服务的胜败以及企业内部的某项具体业务,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能使企业更好地避免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而走入战略误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长期积累,而不是某项偶然因素或单项因素导致的一时跃进。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短期利益,更多地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

围绕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有三个层次,并且每个层次的竞争都有自己的特质。

第一层次是围绕开发和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专长与技术展开的。这一层次的竞争目标是获取或开发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或技能等优质要素,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技术、人才、结盟关系和知识产权市场上的竞争,目的是获得最关键的技术、技能和人才,谁拥有这些要素,谁将赢得最初的胜利;二是发生在时间差上的竞争。那些最早或最快完成这项工作的企业无疑会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在这一层次上,善用资源的方式是吸收外来资源。

第二层次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整合展开的。在企业通过第一层次竞争得到各种单项、分散的竞争力要素后,如何将要素整合为有内在联系并能形成整体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其实质是资源在企业内部的优化重组,是对外来技术或技能的消化、改造、创新。在这一层次上,善用资源的方式,是对既有核心专长多方位、多领域的重复利用。

第三层次是围绕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的。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通过出售核心产品来在某个领域建立垄断、近似垄断或“虚拟垄断”的地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目标和高级形式。在这个层次上,善用资源的方式是巧妙借用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这既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激烈竞争而同时获得“虚拟市场份额”,又可以避免在最终产品市场建立垄断地位而受反垄断规则限制,能相当自由地发展。

培育和壮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宏观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或着眼点。虽然完全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对于西部地区来讲,现实的选择应当是根据竞争的市场范围和时间范围,将企业竞争力划分为不同的层级,鼓励和推动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以核心竞争力为最高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水平,形成包括各个层级在内的企业竞争优势群。

图2 企业竞争能力矩阵

根据西部地区整体比较落后但又有某些特殊先进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就生产满足本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企业,其竞争力培育的重点应放在核心能力Ⅰ和亚核心能力Ⅰ上;就生产具有满足外部市场需要的产品的企业,其竞争力培育的重点应放在核心能力Ⅱ和亚核心能力Ⅱ上,并力争培育若干个具有亚核心能力Ⅲ的、能在较长时间内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其中核心能力Ⅱ和亚核心能力Ⅱ是重中之重,以此为主要动力来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的现代化。

较高层级的竞争力如何取得呢?这有多种战略选择。

就获得较高层级竞争力的战略路径依赖看,可由1×1→1×2→2×2→2×3达到在本行业全国市场中具有长期获利的核心能力Ⅱ,进而可向核心能力Ⅲ努力;由1×1→2×1→2×2→3×2达到在本行业全球市场中具有中期获利的亚核心能力Ⅲ,进而可向核心能力Ⅲ迈进;等等。每个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具体优势状况和市场定位目标,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就获得较高层级竞争力的战略行为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差别化战略。包括通过改善产品性能、结构、质量、外观等来增强产品的真实差别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加强广告宣传、巧妙利用消费者偏好、提供良好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建立流通系列等手段来增强产品的人为差别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地理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销售及时性和运输成本差别以获得竞争优势。其中扩大“人为差别”是落后地区企业获得竞争力尤应重视的手段。

第二,低成本战略。包括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注重学习的溢出效应,确立恰当的生产能力利用模式,深刻把握价值链条的内部联系,充分利用共享价值的相互关系,有机整合生产与销售技术,准确选择各种时机,正确确定企业政策等。与其他战略相比,低成本战略应当成为西部地区企业获得较高层级竞争力的主要战略。

第三,联盟战略。包括通过横向兼并,以减缓竞争压力,提高市场支配力;通过纵向兼并,摆脱供方或买方的控制以降低风险;与其他企业建立生产合作、技术合作或战略合作关系,以获得核心专长和保持竞争优势等。

收稿日期:2000—06—18

标签:;  ;  ;  ;  ;  ;  ;  ;  

资源禀赋优势还是企业竞争优势--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立足点的思考_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