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解构与重构: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解构与重构: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建设路径探析 *

史宏波

[关键词] 新媒体情境;青年价值观;解构;重构;路径

[摘 要] 新媒体营造青年价值观建设无法回避的生活情境,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的“破”与“立”不可避免。新媒体情境中,主流价值观对青年价值观的形塑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非主流价值观通过新媒体特有的涉入、影响、接纳、嬗变等环节持续解构青年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则应运用新媒体系统适应、整合、维持等环节不断重构青年价值观,以求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情境的功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体现社会要求的青年价值观。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向青年提供信息和服务,创设或再造青年群体的生活情境,前所未有地改变着青年群体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对青年价值观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在新媒体条件下,廓清青年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青年价值观建构的新媒体情境

“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具体环境或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不同的情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评价和认知”。(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4353页。 依托新媒体熔铸而成的新情境即新媒体情境。青年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偏好在新媒体构筑的新情境中经营自己。新媒体在改变青年群体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深刻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构建。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更是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黄金期,但由于受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特点的制约,青年更容易在价值选择上出现困惑。新媒体运用文本、影像、意象相结合的技术,通过“‘超文本’(Hypertext)和‘后设语言’(Meta-Language)的形构”,(2)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06页。 为青年价值选择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但同时,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娱乐化、价值导向“去中心化”的特征,加深了青年群体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并逐渐导致青年群体产生信仰危机、理想淡薄、精神压抑等价值观游离现象,又为青年价值观建设设置了阻碍。

“去中心化”是新媒体情境中价值观传播的显著特性。新媒体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为节点的传播体系,“个人即媒体”的传播效应,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改变了社会个体信源话语的影响路径。新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载体的象征性符号,形构一个无中心、无边际的开放式情境。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传话筒、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扩音器,消弭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绝对界限。新媒体情境中传播着海量信息,海量信息内含的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任一在新媒体情境中酝酿、扩散、发酵的热点、焦点事件所引发的价值观大讨论都足以深度影响主流价值观。价值观讨论被置于新媒体情境中,理性和非理性的评议与解读都是多元价值取向的激荡。这种价值观传播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越来越困难。其结果是青年价值取向个性化特征凸显,主流价值观被稀释、被弱化,青年价值观被解构。主要表现为:第一,传统宣教式的信息单向灌输在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中不再处于中心的优势地位,难以再对青年群体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渗透”。同时,受利益驱使,为争夺用户和提升用户黏度,新媒体的娱乐特性几乎完全压制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社会需求,甚至故意歪曲、扭曲主流价值观,解构主流价值观的崇高性。第二,青年以自我为中心,借助新媒体的实用性满足自身需求,工具理性淹没价值理性,娱乐至上、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明显。第三,青年情感表达过程中漠视主流价值观的规约作用,将新媒体情境作为个人情绪宣泄的平台,个体言论“失范”,“抗争性”话语滋生、蔓延。青年对社会的不适应逐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叛性,个体与社会的耦合性势弱。第四,青年的外显社会价值取向与深层的人格特质不协调,沉浸虚拟社会的青年难以和现实世界合拍,自我调适失败,消极懈怠,甚至出现“精神断裂”。

然而,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成为共识”。新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解构并不意味着青年价值观建设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全面失败和沦陷,从另一视角看,新媒体召唤着对主流价值观新一轮的赋权,使主流价值观坚守价值内容、更新引导方式,进而消除青年价值选择的困惑,重构青年价值观。青年价值观的重构表现为发掘新媒体的现实价值,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使青年价值取向更趋理性和成熟、更符合社会要求。青年内在的个人特质是青年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新媒体与青年个人内在特质的契合为重构青年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前提。首先,新媒体生动化、立体化、动态化的传播形式更能黏住青年群体,便利以多样化的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广泛运用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以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方式的“微转向”,使青年在喜闻乐见的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主流价值观。其次,新媒体营造的开放环境弱化了现实生活中性别、身份和地位的差异,颠覆了等级观念和权威意识,为青年自由选择信息资源,完善青年主体意识和张扬个性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这种主体意识使得青年主流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大大降低青年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排斥情绪;另一方面,青年在价值选择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位置,不再因经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刷而深陷迷茫,而是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构青年价值观重要的就是激发青年在价值选择中的能动性,利用新媒体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概言之,青年价值观的解构与重构的循环往复是青年价值观建设始终摆脱不了的魔咒。只是在新媒体条件下,青年价值观的解构与重构周期更短,频率更高,解构更易,重构愈难。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巨大推力下,多元价值观念异军突起,引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状态,价值选择困惑由此而生,直接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最终解构青年价值观。另一方面,面对青年价值选择困惑,亟须借助新媒体对青年群体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使价值选择由多元趋向一元,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重构。青年价值观正是在解构与重构的不断转换中日益走向成熟。

二、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解构的过程

新媒体情境中,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形塑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非主流价值观不断挑战主流价值观在青年价值观建构中的主导地位。多元价值观念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以更契合青年心理特点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青年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使青年价值观发生嬗变。把握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的解构过程,应重点分析以下几个环节。

(一)涉入:情境创设与时间浸润

现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对于徐姗来说,想要老师夸她并不是件难事,比如说她能认真完成作业,她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她的书写非常漂亮。受到表扬的徐姗,如同雨后天晴被暖暖的太阳沐浴的花朵一样笑得那么开心,那么自信。自己的努力,老师的表扬,让徐姗深知她的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迅速提高了她在老师与同学们心中的地位。我知道她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缺乏责任意识和逻辑理性的话语表达即为话语失衡。话语失衡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与认知,阻碍青年的现实交往,从而转入符号交往。符号交往可以看作因话语失衡而对现实的疏远与背离。符号交往营造的虚拟情境使青年与现实背离,一方面,弱化青年对经验世界的感知,使青年陷入虚拟身份难以自拔,在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对比下极易引起价值观断裂;另一方面,青年与他人逐渐分离,弱化了社会关系,缺乏社会关系的制约,青年价值观个人本位倾向逐渐凸显,甚至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

山药体内含水量高达85%左右,山药既耐旱又要吸收大量水分。能否有足够的水分保证山药各个生长期的需要,是影响山药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媒介依赖与行为失真

由于长时间、习惯性沉浸于新媒体情境中,一些青年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达到了“成瘾”状态。这种一时难以自制、难以解脱的心理状态使青年的自律能力减弱,行为逐渐失控的可能性大增。一是直接引发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浏览网络不良信息;发布不当言论侮辱他人、攻击社会,甚至传播谣言、从事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等。二是一些青年人群借用新媒体回避现实互动,习惯在虚拟世界里自我表演、自我满足。在新媒体情境中,个性化、自我表现欲较强的青年群体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比在现实中更易得到满足。由于缺少了现实世界的束缚,他们在新媒体情境中随心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以“矮穷锉”等各种形象自我呈现,以得到新媒体情境中他人的认同、呼应为满足,常常依据虚拟中而不是现实中的规则、方式行事以满足他人的期待,并根据新媒体情境中他人的看法与需求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脱离现实世界而自居在虚拟世界,并将新媒体情境中的需要视为自身言行标准,极易导致青年在价值观构建中迷失自我。

首先,青年群体应分清新媒体情境中的主客体,树立主体性意识。黑格尔指出:“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主体性是通过自由和反思来加以解释的”。(5)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新媒体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给人提供更多的自由与便利,不能也不应异化为束缚人主体性、退化人思考能力的存在。青年作为新媒体情境中最活跃的群体,应意识到新媒体供给的一系列媒介平台都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和手段,不能形成“媒介依赖”,更不能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最终丧失主体地位。青年要积极主动探求现实社会规范与虚拟社会自由之间的平衡点,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能一味地沉溺在虚拟世界里而导致与现实世界的脱离,要使得各种媒介能够最大限度为我所用,服务自身发展需求,而不是被媒体所束缚、所左右。其次,为防止媒介平台异化,僭越青年的主体性,青年要增强自身媒介素养。新媒体情境中海量化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理解、甄别、选择信息内容就尤为重要。青年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时要培养信息甄别和选择能力,同时树立媒介批判意识,敢于质疑,理性表达想法,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再次,青年要提高对新媒体情境的掌控力。事物的发展具有辩证性,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存是客观存在,新媒体满足青年需要的同时不断解构青年的价值观。青年处于创造力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张力和勇气促使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媒体应用方式,拓展新媒体领域,运用新媒体为社会和自身发展服务,使必然结果向应然状态转变。

“涉入”不同于“介入”。“介入”是指进入事物之中进行干预,带有主观的强制性与目的性,表现为打断事物原有正常发展规律和过程,而“涉入”则是指进入,是受到情境或其他特殊刺激的影响,感受到事物对自身的重要性或攸关性,进而对事物产生不同的关注度、兴趣点,是对象对事物的关注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不带有强制性和主观意向。新媒体通过情境创设与时间浸润涉入青年价值观的建构,是新媒体情境下娱乐化追随、碎片化阅读、跟风式思考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青年在新媒体情境中花费的时间越多,媒介依赖性就越强,这种依赖性使得青年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外显为行为失真。“媒介依赖”概念由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共同提出,以凸显人们信息获取和目标实现都离不开各种媒介。人们越是依赖媒介满足需求, 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从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到今天的“网络人”、“手机控”,人们的媒介依赖更加明显。青年在新媒体情境中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习惯于、偏爱于沉浸在新媒体情境中,进而会形成一种媒介依赖。时时用媒介、事事靠媒介,不能忍受没有媒介的生活,已成为当前青年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青年越沉浸在新媒体情境中,越是获得良好体验、不断满足需求,这种依赖性就越强烈。

(三)接纳:娱乐至上与符号交往

青年群体在海量信息筛取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更偏好娱乐化的信息,有泛娱乐化、娱乐至上的倾向。这种倾向易使青年甘心被新媒体役使,思维片面、单向,话语表达缺乏理性。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当前,过度娱乐化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海量的娱乐化内容、碎片化的图文表达、真伪难辨的信息来源等反映出新媒体情境泛娱乐化的一面。泛娱乐化极易消解正向的价值观,导致理性与严肃性的缺乏,使青年思维片面、单向。泛娱乐化使青年群体把新媒体视为生活展示台、情绪宣泄地、减压游戏场,长期浸泡在娱乐化世界中,青年的思想结构和认知能力会随之发生改变,形成“任何严肃性都没有意义”、“戏谑才欢乐”、“欢乐的才有意义”等错误认知,进而容易导致模糊了真与假、虚与实、公与私的分界,不少青年因此丧失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和逻辑理性。随着二次元以新的形式融入影视、游戏中并在新媒体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宅萌呆腐基”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一些青年沉浸于二次元世界里并深受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这种以“宅萌呆腐基”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很多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与主流价值观严重相背离的内容、元素,青年长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影响、熏染,这势必会对主流价值观形成解构,对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冲击。

新媒体运用文本、影像、意象相结合的技术,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通过打造开放的传播方式、自由的交流平台,创设了各种绚烂而颇为迷人、虚拟与现实并存、宛如“磁场”的特定情境,以强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裹挟着青年,使青年沉浸于感性的价值体验空间。一方面,新媒体情境影响着青年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与评判。处于人生成长初期的青年,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偏弱。青年感性思维能力强,容易认同借助新媒体展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体现出青年的活力与个性;但青年理性思维能力偏弱,则使他们难以辨别情境中的“致坏因子”,主体性容易被新媒体创设的“虚拟社会”情境所奴役,极易受到新媒体情境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产生认同。另一方面,青年须臾离不开新媒体情境,裹足于新媒体情境之中。青年在新媒体上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空间,新媒体始终是青年的首选与必备,沉浸虚拟世界而忽略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手机控”、“低头族”、“宅”等网络流行词成为青年的群体性标签。青年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新媒体情境之中,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再是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双重积淀与提升,而是借助新媒体娱乐化、碎片化特性的“快餐式”学习与认知,对事物的理解与评判往往是跟风式的,缺少深刻的独立思考与反思。新媒体情境中庞杂的、缺乏可靠性与真实性的言论极易影响长期沉浸其中但辨识力不足的青年。新媒体情境中的青年极易被大量的不良言论、信息所带偏,进而出现价值选择上的混乱。

(四)嬗变:价值多元与方向迷失

目标达成是指新媒体情境通过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并调动情境中的资源来实现价值引导的目标。话语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符号交往的基础与来源,为话语体系设定目标可以塑造特定话语环境,以特定的话语环境影响话语主体的价值观念,促使话语主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信服者和践行者。新媒体时代,争夺话语权的严峻形势催促着话语表达方式和互动模式的创新,通过话语共振机制形成意识形态建设特定的话语环境,影响并引导青年价值取向。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从目前的70亿人增长到90亿人。增长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最不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几乎为零增长。世界上7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随着这部分人口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他们的饮食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在今后25~30年,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将会增加70%~100%。普遍认为在增长的粮食需求部分中,有80%~90%将来自现有的耕地,只有10%~20%将来自新开垦的耕地。然而,由于城市化、沙漠化和盐碱化的影响,世界总的耕地正在减少。

而对于唯一性问题,1999年, Mischler和Wennberg首先在硬势和角截断条件下得到了一个最优的结果,即如果初值质量和能量有限, 能量保持守恒的解一定是唯一的[8].但是Wenenberg通过具体的例子表明方程存在能量增加的解[9].Toscani和Villani利用概率空间里的一个距离在麦克斯韦势、非角截断条件下得到了解的唯一性[10].最近,Desvillettes和Mouhot在初值满足一定条件下,在硬势及非角截断情形下得到了解的唯一性[3,11].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助推下,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格局。青年一边物质上享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一边思想上增添多元价值观念选择的困惑。另一方面,新媒体强调快餐化、平面化、非理性的情绪体验,凸显“形象感性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青年进行价值选择所必须具备的理性思考能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日益凸显后现代主义趋势,传播符号显现出对中心权威的质疑与叛逆,模糊娱乐与神圣之间的二元界限。文字的曲解、视频与图片恶搞、低俗化表情包的滥用以及“知音体标题党”等传播现象大量在新媒体情境中泛滥。新媒体通过裂变式传播与沉默螺旋式扩散不断放大各种非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消解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力,使青年群体在把新媒体视为情绪发泄地与快餐式娱乐化享受地的同时,缺乏理性思考,在价值选择上脱离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迷失方向。社会资源缺失使得青年难以把控外在环境,自我认知错误,自我定位迷茫,自我未来期许无力,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对外在环境把控能力不足,在宏观层面将导致青年的社会理想模糊,微观层面使得青年对人生的选择极为困惑,价值观念由混乱、矛盾走向空虚,无法自我认同,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

三、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实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2页。 青年价值观建设要借助新媒体情境的适应、目标、整合、维持等功能,构建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的青年价值观。

(一)适应:媒介利用的主体依存

新媒体情境中的适应,是指青年群体主动适应新媒体情境,并从情境中获取所需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强调青年群体在新媒体情境中要不断树立主体性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并不断构筑新媒体情境。

“连长叫放下行李就集合。”孙曼玲探进头来通知,发现她弟弟脸上挂着眼泪,便走进来,问:“小弟,谁欺负你了?”

(二)目标:话语共振的目标设定

新媒体情境中,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西方意识形态新的渗透形式使得青年价值观更加凸显“去中心化”趋势,主流价值观被旁置,青年价值追求产生方向迷失。不知不觉中,青年价值观被解构。

3.Put the black sesame on the cream to make the eyes and mouth of Santa Claus.

为达到话语共振的目标,必须树立整体性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媒介的话语格局,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创作流行语、网络艺术品、幽默语言艺术等方式,使得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话语体系。新媒体条件下话语表达方式创新要:(1)避免高高在上,要与青年平等对话;(2)避免陈旧保守,要吸收时尚元素;(3)避免消极悲观,要响亮明快;(4)避免抽象单调,要具象多彩。(6) 秦国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第5期。 话语创新更不能回避青年现实的物质利益需要,空泛的社会理想不但不能引起青年的共鸣,还会消磨青年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当然,鼓励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不等于对话语创新不加限制,创新过程中要防止话语表达的“庸俗化”,避免背离传统思维方式的“恶搞”行为。再者,要利用新媒体实现话语传播模式转型,通过话语主体间互动,促进话语体系各部分由“独白”向“对话”转型,同时防止“去政治化”。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话语传播的过程中,面对敏感话题和词句,不是采用强制性的禁言,而应利用新媒体搭建与青年沟通的平台,通过与青年对话,引导青年的价值选择。

(三)整合:内容共通的价值引导

整合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协同作用。整合的目的在于占领媒体阵地,广泛发挥各个媒体平台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新媒体情境下,以往作为“沉默大多数”的公众往往借助新媒体的联结效应,凝聚起不容忽视的力量。面对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多元价值观念,青年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在正确且有力引导力量的缺失或不足情形下,容易产生迷失。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文化场域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利用新媒体从信息挖掘、平台打造、关注生活三个方面实现价值观内容共通,以整合积极的价值引导内容并构筑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引导好青年的价值取向。

电与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电磁理论,我国的工业、农业、医疗和国防等领域得到技术上的提升。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并应用电与磁的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利用新媒体优化信息发布和交流机制,形成主流价值观宣传的叙事场。一方面,要找准时机,充分利用青年对重要事件的关注。针对青年关心的事件设置议题,主动发起微话题,形成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使主流价值观充分占领新媒体阵地,在各种媒介平台增加有关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并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多让青年受到主流价值观的熏染与感染。其次,打造主流价值观传播纯净载体。做好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建设,借助媒介丰富传播方式,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呈现带有主流价值观特色的微视频、微动漫、H5等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作品,从而更好地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亲近”主流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媒体环境的净化,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再次,关注青年群体的生活,关注青年新媒体使用偏好和习惯。习近平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5页。 借助新媒体提供的技术手段,把主流价值观与青年的现实生活、利益攸关的问题相结合,把主流价值观融入生活,以大众化的形式链接青年群体,增强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四)维持:新旧联系的模式转化

青年价值观引导需要借助新媒体主动发声,但也不能忽视旧媒体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在网络技术出现及广泛应用之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是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这样的传播模式带有高度集中性、单向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新媒体情境中信息传播呈现出发散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性传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实际上,在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上,新旧媒体各有优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继续保持和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比如权威性、系统性)的同时利用新媒体优势(比如及时性、互动性、灵活性),将新旧媒体的各自优势有机集合在一起。

新媒体情境维持功能的意义不在于行动过程中一定要完整保存传统或者旧模式,而是要有继承传统模式的价值意识、优势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新旧媒体、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联系起来,建构既符合青年认知和行为,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价值观。旧媒体在特定的时代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与极大的影响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旧媒体的市场日渐萎缩、影响力逐步下降,但并没有也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旧媒体要积极借用新媒体创新形式,抢占市场份额,力求影响更多人,青年是其主要的目标群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自启动以来,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推出多样的解读产品,此后,越来越多的旧媒体转换发展模式,形成“小厨房”、“融媒体平台”等新型媒体群,满足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情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既来源于现实社会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的价值和道德约束在虚拟交往过程中减弱,青年一定程度上更可能在虚拟世界展现真实的自己,实现自身发展。青年在虚拟世界释放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压抑,又在现实生活中求解虚拟空间中的困惑。因此,就像新媒体不能完全取代旧媒体一样,虚拟交往也不能取代现实交往。青年价值观的建构不能仅仅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是要主动融合新旧媒体,将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相联系,维持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建构青年价值观。

结 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其技术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新媒体的改变与创新、开拓与深耕、发展与规范,仍是代表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主题和方向。在日益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年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地深层构筑着青年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新情境。处于新情境中的青年价值观的“破”与“立”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扭住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引芯”,以引导青年价值观正向发展。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审视并重视新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新媒体情境的特点和功能,通过不断“试错”总结经验,以求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汇聚新时代正能量,涵育符合时代发展的青年价值观。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Youth Valu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Shi Hongbo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Key words ]new media situation; youth values;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path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values by new media cannot avoid the situation of life. The “breaking” and “standing” of youth values in the new situation are inevitable.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shaping of youth values by mainstream value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multiple values. Non-mainstream values continue to deconstruct youth values through new media-specific involvement, influence, accep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mainstream values should use the new media system to adapt, integrate, maintain and other aspects to continuously reconstruct the values of the youth,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function of the new media context, and to build youth values that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reflec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作者简介] 史宏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240)。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项目号:17 JZDW0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文苓]

标签:;  ;  ;  ;  ;  ;  

解构与重构:新媒体情境中青年价值观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