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非遗保护传承瓶颈的三种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瓶颈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7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非遗作为中国特色的独有文化资源再次引起国内外的热度。近年来,非遗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重视。《非遗法》2011年颁布,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都被列入保护名录,在经费、场所、传播等方面得到相应扶持。多地出现了非遗博物园、产业园,非遗博览会、峰会论坛成为常态化、品牌化的展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大跃进的背景下,非遗热度背后的后继乏人、资金不足、政策空白等尴尬依然困扰我们在保护传承与消亡中摇摆。 一、“六大瓶颈”困扰非遗传承 1.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很多地区公共财政多为“吃饭财政”,缺口较大,投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资金少。例如黑龙江一些贫困县全年财政收入不到5亿元,财政支出达到了15亿元以上,只能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而非遗往往因为观念、市场等因素被纳入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软性投入部分,只能靠边、靠后。 2.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由于待遇差,缺乏发展平台,基层的非遗人才流失严重,转行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更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文化管理机制滞后 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改革、政府统筹协调、文化产业扶持等文化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对非遗传承较难形成有效的支撑、保障作用。 4.地方官员追求非遗功利化 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申报非遗,将本地有多少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视为中心任务,希望上级部门资金扶持,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更有甚者,有些官员和企业家登堂入室成为非遗传承人。据说是因为掌握了公权力和资本更有利于保护传承。如果一味追求“重结果、重形式、重经济、轻保护、轻管理”,盲目性、功利性、凑热闹占据主导,真心落到保护传承上的实效自然有限。 5.非遗市场化出现变异 非遗一旦不加区分地进入文化市场,迎合、贴合消费者的需求,作坊变成生产线,产品化、工业化就只能传承手艺、技巧这个“形式”,而深刻的文化精髓却常常遭到遗弃。例如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买到四大名砚,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传奇故事又有几人知晓?过度开发利用非遗也只能带来“一次性消费”,偏离了正确轨道。 6.非遗认定存在糟粕化倾向 非遗保护传承和政绩、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一些地方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只要是民间的,都积极去申报非遗。例如阳谷县、临清县、黄山市三地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将西门庆作为非遗传承开发。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从国际准则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值得保护。那些没有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甚至低级庸俗的遗存,属于自然淘汰之列,也是社会和公众自愿选择的结果。 二、非遗保护传承的产业化三种模式 经过普查,全国非遗资源总量已达87万项,所谓非遗大热也仅仅处在将各方视野聚焦过来的初级阶段。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毫无理由的热情和喜爱,断代明显。 1.登甘嘎诌(熊猫舞):与旅游紧密结合 新晋国家级非遗登甘嘎诌(熊猫舞)源于古代苯波教的“百兽舞”,由四川九寨沟白马藏人一直传承下来。表演时由一个表演者头戴黑熊头(去骨做成的标本),手拿木棍和木制刀矛,随着锣鼓声跳跃前行。随着九寨沟旅游业高速发展,单纯观光旅游附加值低的瓶颈开始凸显。当地有意识扶持熊猫舞进入景区、园区、酒店和节事活动表演,还原古人、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此举得到游客广泛追捧,实现了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两翼齐飞。2013年游客数达47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7000多元。 2.分水油纸伞:一镇一业 分水油纸伞产于四川泸州分水岭镇,明清两代就是油纸伞制作基地。由于近现代广泛使用英国人发明的尼龙钢架伞,油纸伞基本退出伞具市场。作为油纸伞行业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非遗,分水油纸伞充分利用传统手工工艺以及高贵典雅、历史悠久、古典怀旧、吉祥化身的油纸伞文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打破常规,积极进入收藏品、工艺品、纪念品、装饰品等新领域。由非遗传承人带头,将制伞工艺分解成工人流水作业,保持了传统工艺特色,实现年销售10万把规模产量,畅销国内外。油纸伞重新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唯一产业,国家地理标志、中国旅游商品金奖等大量荣誉成为产业和地区复兴的见证。解决非遗产保护与继承瓶颈的三种模式_油纸伞论文
解决非遗产保护与继承瓶颈的三种模式_油纸伞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