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内科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李海论文_李海

常见内科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李海论文_李海

摘要: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首先应遵循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结合病变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药。其次,辨病与辨证结合,以中医理论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旁参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提高活血化瘀药选用的针对性。从活血化瘀药使用的种类、剂量、时机、疗程和配伍等5个方面对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常见内科病的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活血化瘀; 内科病;

中医的一些理论与西医不同,比如经络理论,虽然没有科学理论证明经络的确实存在,但是经络治疗的方法经常出现奇效。中医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产物,有着很复杂的治病机理。现在利用高科技技术经过几年研究才会真的认识到中医中的一些知识的正确性。中医是较难用现有科学理论知识完全掌握清楚的,但是经过了上千年的实践证明了中医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正确的,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1、关于活血化瘀药的相关介绍 淤血与瘀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淤血是指在西医的,通常是指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在体表细胞的上堆积坏死造成的。通常由外部伤害所致。而瘀血是中医的概念代表气血运行是受到阻碍受到堆积的现象。不一定指的是真正的血液堆积。是中医中经脉受阻的一种形式。瘀血主要是指气血不畅,是阻碍在经脉和内脏中的血液。瘀血通常是由中医的气虚、血虚、血热所造成的经络不行。血气不能正常运行时,就无法排除身体中的热气或者寒气,造成阴阳失衡引发疾病。气血太旺则容易上火、易怒、造成人体的损害。如果血气不足则造成寒气容易进入体内,造成痉挛、静脉曲张等现象。当经脉中的气血受阻时,就会影响气血循环,无法及时把身体的寒气和热气带走,然后就形成了疾病,并产生疼痛。同时瘀血不除就会对新血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瘀血结与内脏区域就会对心脏、肺腑造成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病症,出现胸闷、气短、心律不齐、心悸等现象。尤其是女性,女性天生体质较寒,因此经常容易发生瘀血於结现象,造成小腹胀痛,引发月经失调,痛经等现象。瘀血於在胃肠时经常引发胃肠痉挛,痉挛的现象西医很难解释出病理原因,同时也没有很么良好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却可以用活血化瘀,来逐渐治愈这类疾病。因此瘀血在经络中於结是存在的,即使没有相关的证明,但是从医疗效果证明了存在。

活血化瘀药可分为四种。养血活血药包括当归、丹参、鸡血藤、阿胶,此类药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多用于体虚血虚者。活血化瘀药包括泽兰、坤草、川芎、赤芍、牛膝等,此类药具有通络散瘀消结作用,多用于瘀血证。破血逐瘀药包括桃仁、红花、穿山甲、水蛭、土元、三棱、莪术、刘寄奴、牛膝等,此类药破血力峻猛,多用于血瘀重症或有瘕者。活血止痛药包括乳香、元胡、蒲黄、五灵脂、片姜黄、三七等,此类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当瘀血发生时,它会影响到机体脏腑功能,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上主要以通行血脉,祛除瘀滞,解除病痛。因此在辨证分析时应结合其他治法配合治疗,如体虚气虚之人可配合补气药,即益气活血法,以补其不足,攻其瘀滞,如补阳还五汤。如出现水肿可加祛湿药,即活血祛湿法。如瘀血兼有里热,可加清热养阴药,即清热活血法。如兼有寒证,可化瘀与散寒合用,临床常见因寒而致的腹中肿块,少腹寒冷,月经量少或淋漓不断,代表方剂为温经汤、少腹逐瘀汤。在临床用药中,选用活血药要有针对性,要考虑药性的寒温,如丹参、丹皮、赤芍、茜草、坤草、郁金等药性偏寒,适合于体实血热者。元胡、片姜黄、川芎、泽兰、鸡血藤、红花、乳香、刘寄奴等药性偏温,适合于虚寒瘀血的患者。另有一些药性平和的活血药如桃仁、牛膝、三棱、没药等无明显的寒热性。故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时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郁则散之,坚则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出血止之。既要祛瘀,又要生新,达到机体脏腑功能阴阳平衡。

2、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活血化瘀药使用的针对性

2.1种类的选择切合病情发展变化

有的疾病应使用破血逐瘀药,如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肝硬化之血瘀不同于一般血脉不利,其瘀血盘结、聚结日久,非破血通络法不能改善,故常用穿山甲、桃仁、当归、土鳖虫等活血通络散结。 及至肝硬化腹水,重要的病理改变为 “血不利则为水”,此时一般活血化瘀药亦难以奏效,若正气不虚,可选用虫类药物搜络散结,如穿山甲、土鳖虫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利水消肿。而有的疾病活血化瘀药则不宜过猛过峻,以免耗气伤正。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一般不用三棱、 莪术、土鳖虫、水蛭等破血之品,常选具有养血活血作用的丹参、当归、三七、鸡血藤等,且以小量为佳。即使在活动期瘀血症状较明显,须用大黄、 桃仁者,亦以用小量为宜。再如在紫癜性肾炎治疗也是如此,活血化瘀多以凉血和血散血为主,一般少用破血逐瘀药,以免动血散血,加重出血。有的疾病,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瘀血程度不同,药物选择也相应变通。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情轻者,可选用丹参、郁金、赤芍、红花等行血活血药物; 病情重如疼痛剧烈、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活血破血药物。

2.2剂量的确定考虑疾病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血脉瘀滞较重的征象,因此活血化瘀的强度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加重活血化瘀药用量,甚至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鳖虫、桃仁、水蛭等; 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活血化瘀药则不宜量大,因为此时血栓已经机化,重用活血化瘀药对已机化血栓难以起到通利血脉的效果,应在扶正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缓缓图之,以求正复血和、肢体功能恢复之效。

2.3用药时机着眼疾病预后

临床许多疾病就诊时,尚未见到血瘀证候,但针对疾病的潜在病机,预防性地应用活血化瘀药, 往往能未病防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消化性溃疡病,因肝胆气机的疏通与否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肝气不舒、肝气上逆均可导致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生胃脘疼痛,所以临床治疗常用疏肝调脾法。而气血相因、血以载气,血脉条畅,肝气才易调达, 即使没有血瘀之征,亦应佐以兼有疏肝作用且性味较平和的活血通络药为宜,如川芎、丹参、旋覆花、当归等,既不伤正,又气血双调,可望收到更好效果。

2.4疗程的权衡关注长期受益

瘀血是难治内科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是病情进展与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治疗常贯穿病程始终。在某些疾病临床治疗中无论阳虚还是阴虚,也不论运用疏肝泻火、健脾祛湿、补益肾气等哪一治法,均应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牡丹皮、郁金、川芎等,对延缓病情进展和保护靶器官损害具有一定作用。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 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Ig A肾病等的治疗,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与此相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在病理上多属微小球病变型,一般无凝血障碍,除非有血瘀症状, 一般不应用活血化瘀药。滥用活血化瘀药,反而有耗血伤阴之弊。

2.5配伍的加减注重协同增效

活血化瘀药常与其他类药配伍使用,以达到切中病机、协同增效的目的。如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配伍益气药,黄芪常用至30 g以上,再加人参或西洋参10 g左右以大补元气。元气复,才可上充宗气、心气。若不用人参,可用甘温补肾药如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与补气药黄芪、党参相伍,以奏元气、宗气并补之效。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 “毒” 邪致病或 “瘀” “毒”联合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常将活血化瘀方药与清热解毒药如大黄、黄连、虎杖、金银花等配伍使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与益气温阳药配伍。在温通心阳时,因阳虚多为气虚之渐,在补心气、宗气的基础上配伍甘温助阳药; 此外,还多心肾并温,即使没有明显的肾阳虚症状,亦配伍温肾药,如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达肾阳升发、心阳宣通的目的。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 常与温阳利水药配伍。温阳药一般用桂枝,若无血脉寒凝、四肢逆冷或肾阳虚、阴寒内结者,不用附子; 利水药多选用车前子、赤小豆、白茅根、茯苓、猪苓等,淡渗利水而不耗伤阴液。

参考文献:

[1]李圣耀,史大卓,冒慧敏,曲华.常见内科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5,56(18):1605-1607.

[2]王少雄.活血化瘀治疗内科疾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04):59-60.

[3]朱道春.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03):242-243.

[4]刘颖.关于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02(01):46.

论文作者:李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常见内科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李海论文_李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