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住区空间是小区内儿童在小区所限制的领域内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儿童活动需与成人空间有紧密的链接。怎样在小区内为孩子营造一个高品质的活动空间是不仅是儿童与家长的愿望也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心愿。
本文对儿童不同阶段做了相关的了研究,分为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3个阶段,本文遵照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特征进行了游戏类型的空间分析,划分出四种游戏类型即感官型游戏、运动型游戏、交流和社会型游戏、创造型游戏。希望在景观设计中能结合场地空间完美的诠释儿童活动的空间场所。
关键词:儿童活动空间;链接;游戏类型;空间分析
引言:瑞士的一名心理学家曾指出:儿童是人一生中发展智力,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是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下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的。智慧是一种适应,而这种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内因)与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平衡。他认为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主体只是作用于客体的多种动作的集合,这些动作依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改造,也改造了主体。如果不依赖主体的动作而单从客体出发,那就是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观点,忘记了客体只是通过逐步接近现实的方法才可被掌握,科学的全部历史证明了客观性或对象性而不是出发点,而是由于持续的辛勤努力才获得的。”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的打造必须要以儿童为前提,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富有创造性的的独立的个体,要以儿童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不同阶段的儿童喜欢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不同阶段的儿童游戏的分类,不同儿童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的视角,本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活动差异对他们的影响。为营造高规格的儿童活动空间带来一点参考与借鉴。
1.研究的背景
发达国家对居住区儿童景观空间的研究、设计较早,并已制订了一系列的的规范,但在我国目前住宅区儿童的活动景观空间还没有明确的要求,住宅区儿童活动场地的现实情况是在小区内虽有设置,但是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怎样针对儿童的特性打造他们的专属空间,按心理的需求及行为特征营造他们的乐园值得我们探讨。
2.儿童不同阶段分析
社区中为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不同的活动空间,积极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0-3岁婴儿期(75-90CM)
体力特征:8个月左右婴儿便可以匍匐行进,一岁左右开始会扶东西挪步,并有可能扶着东西前行,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独立行走,2-3岁时,渐渐地学会了跳、蹦、攀爬台阶、翻过小障碍物等复杂一点的动作。
心理特征:一岁的婴儿在这一阶段成长较快,知觉开始流露出来,具有了初步记忆能力,已经学会了辨别周围的事物的能力。
行为特征:喜欢尝试玩乐,且在触觉、视觉和听觉上做一些实验,这个年龄层的孩子较为喜欢玩沙土,粘土,水,秋千等相对简单的物体。
(2)3-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期)(95CM-105CM)
体力特征:3岁幼儿的体力大大加强,能独自行走,挪动物体,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心理特征:可以模仿父母在的生活中的动作,他们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具象性和不随意性,还不能有效地控制本身的活动,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已经开始慢慢地流露出自己的本性。
行为特征:孩子们开始慢慢地形成社会意识并成群结伴地玩耍,从而开始营造了本身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一些象征性的游戏。如:他们喜欢抽象的玩具,桌子,长凳,可移动设施。
(3)7-12周岁的学龄前儿童(童年期)(110CM-145CM)
体力特征:在行动方面已能可以作较长时间的行走和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运动技巧的自控能力和均衡能力。
心理特征:无意识和注重具体形象性仍占主要位置,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掌握了读写等基本知识。
行为特征:孩子们喜欢攀上爬下,能激发不同运动中的反应等在活动设施上的的灵活性操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有了自主意识,可以为其提供一些自由开阔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儿童户外活动的特点和活动分类
1-3岁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较小,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家长的守护,这一阶段的孩子多喜欢在沙池等相对安静的空间活动。
3-6岁的孩子则已形成了自身的的思维活动能力,并且对外界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他们更喜欢成群结队的玩、闹。
7-12岁的孩子已得到较为周全的发展,会选择一些与年龄层相关的体育活动和较为有难度的游戏活动。
按照季节性分:北方四季变化明显,南方则差一点,根据当地时间的差异,季节的不同,儿童的户外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别,每天的户外活动率调查发现;冬季为23%;春秋为60%,夏季90%。
时间性:因为年龄不同,所以儿童的活动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学龄前儿童)午饭后、晚饭前后(上学儿童),寒暑假(上午9-11点,下午3-5点)。
连续性:室内、架空层、门厅入口、宅间活动场地、组团活动场地、小区大型活动地有一定的连续性、关联性。
目前,儿童活动空间我们更提倡的是口袋空间,这一空间能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围合感安全感,可以加强活动范围的舒适性,因为本身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活动的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除此之外也要加强看护人的责任心,提高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亲近自然性:儿童所向往的空间场地基本都在室外,由此可见儿童的兴趣基本都在户外进行,大自然是一个可以放飞儿童梦想的空间,喜欢在户外做各种活动,喜欢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昆虫飞鸟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活动空间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又可根据各区域进行一定的空间串联,让他们之间形成一个流线体系。通过竖向的变化、场地的开合让儿童感觉到空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让他们在各区域中感受到空间变化、设施变化、铺装变化、色彩变化所带来的趣味性。
4.1儿童场地的自然体验区
随着季节的变化大自然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春天花了慢慢地绽放、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日的积雪让空间有了四季分明的景观。让儿童跟随季节的变化了解大自然,通过植物的颜色、气味、特性等吸引儿童的视线,激发他们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最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与观察能力,让儿童能参与进来,并在其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快乐。
4.2儿童场地的多样性
活动场所所提供的多样性的空间形式可以引发儿童对知识、对玩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根据阶段的差异儿童根据自身成长阶段的特点对他们所需要的活动器械的需求也有不同。简单的游乐设施并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在活动区域内为他们提供多种活动需求,让他们自发性的产生各种活动的想象空间。比如一个草坡可能带给他们的想象力会不会远远大于一个简单的游戏器械。因此要充分考虑空间的综合性、多样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场所。
4.3儿童活动区与消防登高场地的结合
作为80后的我清楚地记得儿时的我最喜欢的家庭空间是院子的天井,而作为住宅楼的天井便是我们现在楼前的广场空间,每座住宅楼前等长的消防登高面可以成为儿童骑扭扭车、滑旱冰、踢毽子、练习自行车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活动场地,这一场地也是儿童离家最近的空间场所。
5.结语
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让孩子们有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有一个属于他们的乐园,让他们能在这里健康的成长,激发他们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交往,学会分享、感受到友爱,能在这个属于他们的乐园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刘赟《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詹燕《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5年。
论文作者:李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儿童论文; 他们的论文; 空间论文; 场地论文; 阶段论文; 能力论文; 客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