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高瞻远瞩——从浙江卷39题第(2)问说开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瞻远瞩论文,浙江论文,开去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浙江卷39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其中第(2)问的分值是4分,其设问是:“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2分)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2分)。”笔者有幸参加了高考阅卷工作,对考生的作答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据统计,全省共有试卷101202份,从对95.9%即97041份试卷的抽样调查中,得出以下得分情况:
也就是说,本小题平均得分0.66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可以说属较难题,但是,就所提供材料、设问本身和“参考答案”看,应该说并不难。回顾教材,或者留心的话,也能知道这一问的答案就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的116页。
从抽样调查以及阅卷中,笔者对考生的作答与得分情况有如下认识与判断:0分,说明学生对题目不理解。胡乱答题,偏离方向;1分,说明学生踩到一个方面,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够专业;2分,说明学生对题目已经理解,但由于对书本专业词汇没有吃透,所以出现踩到两个方面但表述都不够专业;3分、4分,说明学生既理解了设问,又吃透了教材。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的较多,对教材的领悟远远不够。从考生作答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通史知识基础薄弱,时空观念混乱。题目中的时间限定词是“近代”,但考生的回答则忽视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阅卷看,很多考生的答案中有“一战后”“二战后”等时间概念,还有考生甚至将蒸汽动力技术产地归于法国;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还是有不少学生答案中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字眼。
2.基本概念模糊。很多考生将“社会生产”表述为“社会生产力”,将“实验科学”表述为“科学实验”“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将“手工工场”写成“手工工厂”的也不少。
3.不能正确分析、处理材料,不掌握答题技巧,表达无序、混乱。材料一是推动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材料二是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产生的背景,材料三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题目要求“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几段材料不可能涵盖所有答案,这就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完整的答案,即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深层角度去分析。但考生在回答39题第(2)问时,片面从材料中提取,没有结合所学知识。
笔者认为,从命题意图看,39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情况,第(2)题是考查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必然要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全方位去考虑经济中的工业革命问题。但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考生自学能力较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较大。考生要适应新课程高考,仅仅依靠课堂上吸收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建立自己的教材基础知识体系。由于初中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是非常重视,学生通史知识并不巩固,所以高中教师要肩负起建立通史脉络和深入挖掘专题史的双重使命,而通史又是基础,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只有在基础巩固的前提下,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默写、填空、背诵、列年代表等形式实现这一目标。另外,也要强化学生的审题、答题技巧训练。
39题第(2)问虽然只有4分,但它既考查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又考查了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对教材的掌握和对解题技巧的运用,不失为一个全面考核能力的好题。2009年浙江卷历史试题对我的最大启示是:历史无热点,但点点都是热点。只要它能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给我们以启示就是热点;新课程高考对高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要对知识进行拓展、深化;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