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文化水平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为例论文,地域论文,灰色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1;TU9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79(2003)03-0051-08
区域城市化是指某区域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1],对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学术界众说不一。深入研究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预测未来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城市地理学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国内学者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中尺度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较少,尤其对省级区域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则更显薄弱。据此,笔者拟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
1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以省内各地级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从时空角度上分析湖北省近16年来城市化水平变化特征,并构建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影响区域城市化发展差异的主因子。然后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得出不同时段影响该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1.2 资料获取
研究中所涉及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相关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于1985~2000年各年份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迈向新世纪的湖北城市(1999年)》。
2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与速度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从200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一致。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宜昌、襄樊为中心的“金三角”地区,包括黄石、鄂州、荆门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东北的恩施自治州、神龙架林区、孝感、黄冈等市州,而其它地市则成为城市化水平的过渡地带,整个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分布呈“马蹄”包围状,中间高,周边低(图1)。
将历年来的湖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明显存在以1985年为分界点的两段[2]。1985年以前的城市化水平变动剧烈,且与当时的政策相关性极强,因政策性因素的量化存在困难,此时段暂不纳入本研究的时间序列中。笔者利用1985~2000年各个地区的城市化率计算出其标准差、均值和差异系数(表1),得知湖北在15年内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而且明显存在两个时段:(1)1985~1994年十年间各地区城市化率的差异系数大,而且差异系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反映此时段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逐渐缩小;(2)1995~2000年六年间差异系数相对较小,差异系数变动不大,反映该时段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相对有所降低。本研究将以这两个时段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为主。
图1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域分布(2000年)
由于各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差异,必然有一部分地区的城市化速度相对较快,一部分地区城市化速度相对减慢,这才造成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增长的不稳定。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在近16年来的两个时段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后可得知,1985~1994年间,一部分中小城市,如随州、天门、仙桃、宜昌、十堰、荆门等地市城市化水平大幅度增长;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孝感、黄冈等地市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而像武汉、黄石、鄂州地市等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对减慢。在1995~2000年间,武汉、黄石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提高,而潜江、天门、仙桃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则迅速下降(表2)。
表1 湖北省各年份城市化水平离散程度
注:1.资料来源:由《湖北省统计年鉴》(1997~2001年)整理而得;
2.标准差计算公式为分别代表各城镇化率和各地平均值,n代表地区个数;
3.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意义与上式相同。
3 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影响因子的关联分析
3.1 评析指标的构建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分别与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人口负载、农业发展、工业化、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等众多因素有关[3],从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出发,同时考虑到湖北省省情,拟选以下13个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该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4,5,6](表3)。
3.2 主因子的提取
考虑到湖北省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和统计资料的延续性,笔者分别选取两个时段即1985~1994年和1995~2000年的研究期末年份即1994年、2000年作为分析截面年,同时参考了其它年份数据,这种处理不失代表性。在统计软件SPSS 10.0强大功能的支持下,将采集并计算得到的26组数据进行Z值标准化,建立两组13×17的数据矩阵,然后进行R型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4个主因子,两个年份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86%、84.37%,主因子提取完全符合要求[7]。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主因子的意义,对原始主因子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量矩阵表(表4)。
表2 湖北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增长差异比较
地区 增长指数
排序 增长指数
排序
(1985~1994)(1995~2000)
武汉 10.51 1773.45 9
黄石 55.26 1472.9710
十堰 106.4
666.7912
荆州 62.08 1361.9513
宜昌 94.76
778.71 8
襄樊 81.66
9110.1 5
鄂州 33.66
16
141.532
荆门 93.08
8139.973
孝感 76.08
11
151.241
黄冈 199.32
283.876
咸宁 45.93
1572.66
11
恩施 125.32
582.737
随州 78.79
10115.46
4
仙桃 218.35
154.12
14
天门 198.31
344.06
15
潜江 155.25
437.06
16
神龙架64.92
12
27.16
17
注:1.资料来源同表1;
2.各地区数据依据现行政区划统计整理得到;
3.增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h=100×pi/pO,pi、pO分别代表各地平均增长率
和全省平均增长率。
表3 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评价指标
表4 因子载荷量矩阵表
资抖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1986、1995、1996、1999和2001年)和《迈向断世纪的湖北城市(1999)》。
从表4主因子载荷的情况看,首先可以得出在1985~1994年时段内导致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第一主因子分别与人均GDP、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粮食产量的载荷系数均在0.69以上,从反映的内容来看主要与农业生产水平有关,可以将其概括为“农业生产因子”;(2)第二主因子主要与人均社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总额、工业产业结构效益超越系数等三个变量的载荷量最大,其值都在0.87以上,而这三个要素主要和社会投入与流通有关,所以第二个主因子可以命名为“社会生产周转因子”;(3)第三主因子只与工业产值比重有着强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指标的经济含义,可以将第三个主因子命名为“工业化因子”;(4)第四主因子载荷系数反映的经济内容也较简单,它只与霍夫曼系数、第三产业比重两个变量有较大的正相关系数,其二者反映的内容都是与产业或工业行业构成有关,所以可以将第四个主因子概括为“产业结构因子”。
同理,可概括出1995~2000年时段内导致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域分异的主要因子:(1)第一主因子除了和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关外,还与工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总额、工业产业结构效益超越系数、居民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但与前时段的X1相比缺少了反映农业生产的三项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粮食产量),从第一主因子所有变量包含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社会经济内容较全面,所以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经济实力因子”;(2)第二主因子与农业发展水平相关的两个变量(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粮食产量)有着较大的载荷,于是可以将其命名为“农业生产因子”;(3)第三主因子与乡镇工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及人均耕地面积有着较强的正相关系数,其中乡镇工业比重的载荷较大,达到0.87,而后两个变量可以被认为是它的诱因变量(事实上后二者的系数只分别为0.7和0.6),这是由于在1995~2000年时段内,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它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耕地的有效利用极为有关,依据分析可以将第三主因子概括为“乡镇工业发展推动因子”;(4)第四主因子的正载荷只与霍夫曼系数呈相关关系,可以将其命名为“工业内部结构因子”。
3.3 灰色关联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数学中一种有效的降维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复杂事物的简化思维,但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原始数据的权重具有一致性,其运算的方差累积值大小只是表明原始数据群相对于主轴面的变异程度[8],不直接反映“主因子”与分析目标的相关性,同时由于笔者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假设模型,至于选用的指标是否与分析的目标有关,有多大关系,很难得知。为了有效地研究湖北省区域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这是一种有效处理不确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9,10]。事实上,在城市地理系统中,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灰色的,人们难以确定影响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提供了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上式中,,k为介于[0,1]区间上的分辨系数,结合部分学者的研究和根据实际需要,取k=0.6,并计算出两个时段内湖北省各地市州的城市化水平与4个影响主因子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图2、表5)。
图2 湖北省城市化影响主因子关联系数曲线图
从两个时段的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影响主因子关联分析来看,两个时段不同的四个主因子对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显著的,但两个时段的主因子影响的重要性是不一致的。其一,在1985~1994年期间,“社会生产周转因子”和“工业化因子”和城市化水平的关联最为密切,它们的关联度分别为0.7533和0.7380,表明该时段的社会投资、市场发育及工业化水平是影响湖北省城市化地区分异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农业生产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对该省的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也有表现,但它们的关联度不足0.7,表明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对湖北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分异的影响程度较前两个因子要弱;其二,在1995~2000年时段内,四个主因子对湖北省区域城市化差异的影响作用是相当的,同时它们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关联度都在0.7以上,这个时段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乡镇工业发展推动因子”上升到该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最关键因素,表明该时段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各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
表5 湖北省17个地市州城市化水平与影响主因子关联度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和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但在不同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各个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致,具体表现在:
1.1985~1994年十年间,影响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是“社会生产周转因子”、“工业化因子”、“农业生产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等四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因子对推动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域分异的意义最明显,表明该时段的社会投资、市场发育及工业化水平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2.1995~2000年六年间,影响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主要因子则表现在“乡镇工业发展推动因子”、“农业生产因子”、“工业内部结构因子”和“社会经济实力因子”等四个方面,其中“乡镇工业发展推动因子”上升到该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最关键因素,表明该时段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各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影响更为明显;
3.政策因素对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是强烈的,政府出于行政管理及其它方面的需要,实行“松动”的户籍管理及尝试“以市带县”从而带来城镇设置标准的放宽,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现行人口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城市化水平变化的解释具有复杂性[11]。1985年、1993年及1997年湖北省几次行政区划较大变更造成湖北省地区间城市化水平的“突变”就是有力的例证。但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程度难以定量化,对其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本文中尚未论及,该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
收稿日期:2002-06-15;修订日期:200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