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厌学论文,初中生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厌学行为,是指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和冷淡、漠视 的态度等精神障碍,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大,呈现出动荡和分 化。而个体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伴随着这种变化而逐渐定型。如果初中阶段学生个体或 群体的厌学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导致日后辍学甚至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行为 。
本调查于2002~2004年在我校初中部学生中进行。我校前身为国营西洞庭农场职工子 弟学校。农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以务农为主业。在校初中生主要是由全区适龄少年免 试入学而来。1998~2002年每年入读新生均有600多人,学校按小学毕业成绩平行分班 ,各班教师均衡搭配,教学管理严格,2003年学校被评为常德市规范性完全中学,各项 教育教学考核列入本市中上水平。3年内我们进行了3次大型厌学问卷调查,以学生自选 学习的情感状况为依据,分4个厌学等级:凡选“来到学校就感到身体不舒服”为3级厌 学,选“谈到学习就烦”为2级,选“想到学习就紧张”为1级,选“觉得学习很快乐” 为零级(不厌学)。等级划分就高不就低,其中1至3级为有厌学行为人群。调查问卷在不 同题目内设置了同质选项,通过等值性系数检测,信度系数平均为0.78,调查结果有较 高的真实性,也与访谈情况基本相符。
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
1 农村初中阶段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超过半数,其中以1级厌学人群为主体
3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厌学行为的初中生比例平均为54.6%,其中以1级厌学为主体 (各级比例如图1),表明初中阶段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超过半数,1级、2级、3级厌学人数 比接近9∶2∶1,呈现金字塔形。2004年6月的一次调查接近中考和期末考试,2、3级厌 学的比例增加显著,说明初中学生面对大型考试,厌学程度增高。各等级厌学人群在性 别上无显著差异。据课题组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的追踪调查发现,各班成绩在前10名 的学生中有1~3人不同程度的有厌学行为,并且厌学行为有向成绩好的学生蔓延的趋势 。
2 初中阶段厌学学生比例随年级升高而明显增大,厌学程度随年级升高而加重
各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厌学比例随年级升高而明显增大,说明初中学生厌学群 体随年级升高而扩大(见表1)。初三年级厌学程度指数接近初一的两倍,且3年平均达31 .1,说明初三学生厌学程度非常严重。若考虑因厌学而辍学的人群,各部分比例增加更 大。2004年的调查对象(初一年级)在实施课程改革近1年后,学生厌学状况缓解不明显 。而2003年12月的调查正值学校运动会过后,除初三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厌学普 遍率和厌学程度指数明显降低。
3 初二是学生厌学行为的高危期,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三阶段
对学生厌学行为的初发期和加重期的调查显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各年级均有新 增厌学人群。对2004年6月的调查答卷中初三厌学学生(353人)进行分析,初二是学生出 现厌学行为的高危期,初三厌学学生中有49.0%是在初二出现的;初一至初二是厌学情 绪萌芽的主要阶段;而有83.6%的厌学学生认为,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三阶段。
4 厌学情绪的表现特征
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看:厌学行为表现以“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为最严重(61 .9%)。这也是学生厌学情绪的最初表现。其余有“来到学校就犯困、打瞌睡(31.2%)” ,“厌恶考试(27.0%)”,“厌倦学校生活(23.7%)”,“拖交作业(10.5%)”,“经常 迟到、早退(3.1%)”,“故意违纪(2.7%)”,“旷课、逃学(1.8%)”等厌学行为表现的 学生比例依次减少,但厌学程度却依次加重。跟踪调查也表明:学生厌学行为的发生是 从偶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胡思乱想开始,发展为听不懂课,感觉学习枯燥,学习效 果不佳,不想学,以及厌倦学校生活,最后发展为故意违纪,无故迟到、旷课、逃学, 甚至辍学。
厌学程度越高的学生对学习的情感越矛盾,各种厌学表现也越明显。3级厌学学生为有 厌学行为问题的核心人群。这部分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厌恶学习,故意违纪行为多甚至 有违法行为,经常与不良社会青年往来,易结成小团体,很少与团体外成员交往。2级 厌学学生成绩中下,不稳定,很少专心听课,部分学生爱用课堂违纪行为来引起他人关 注。1级厌学学生是厌学的外缘人群,可塑性强,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他们会专心学习 。
二 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危害
问卷调查发现,近半数以上的厌学学生认为,厌学情绪的主要危害有:“学习效率下 降”、“失去自信”;有近1/3的厌学学生感到“情绪紧张,失眠”。失去自信就意味 着对人生失去奋进的动力,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最大心理障碍, 也是初中学生各种问题的症结。学生厌学级次越高,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也越大,部分 厌学学生便痴迷、沉弱于电子游戏或网络。通过对厌学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辍学 90%是因为厌学;已达3级厌学情绪的学生能坚持来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为1年,是辍学的 高危人群;初中3级厌学发生率与每年度学生辍学率非常接近,近3年3级厌学发生率平 均为4.6%;学生3级厌学比例有逐年增加之势,说明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有反弹的可能 。
2级、3级厌学学生在课堂中几乎处于无参与状态。Bower等的研究认为:课堂里的社会 孤独、被同伴拒绝,会导致学生高度焦虑,缺少自尊心,人际交往技能不良,情绪不佳 和心理障碍;也会诱发学生课堂上的破坏行为、敌意行为、消极情绪以及对其他学生、 甚至对整个学校的否定态度。(注:转引自方双虎:《学生厌学的心理卫生学分析》, 《教育评论》,1997年第2期第24~36页)厌学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缺乏温暖、缺乏归属 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易对人对事进行消极认知,过于敏感而反应强烈,不信任他人, 不好交际,情绪低落,不能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形成内向 、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厌学学生学习上的无力感、失落感和自卑感,不良的自我 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都是“环境中的增强因素”。如果强 化和社会增强这些因素的作用,便会导致厌学学生人格发展出现各种问题。3年中我们 通过对18名初中阶段因厌学而辍学的学生跟踪调查发现,辍学后有15名学生有违法行为 ,最严重的是抢劫杀人。
三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1 学生内在需求与外界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厌学的根源
学生产生厌学行为有多方面因素。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厌学原因专题,此题有31个可选 项和1个自加项,要求选出最主要3项原因。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厌学学生认同的厌学原 因主要有“睡眠不足、精神不振(29.2%)”,“基础知识差、听不懂课(29.1%)”,“没 有学习动力(19.6%)”等。这些原因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时间紧,压力大;二是失去 自信,无学习动力;三是其他环境因素(如教师教学技能差、家庭不良因素、网络诱惑 等)。
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会促使一个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它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导致行为的产生。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层次由低至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和爱的需要,自尊和被认同的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初中生正值身心发育发展的高峰期,其需要的内容不断丰富, 层次不断提高,自尊和被认同的需要显著增加,自我实现的需要已经启动。19.6%的厌 学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说明学生内在需求与外界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引起学生厌学的根源 。在学生考试成绩成为唯一评价教育工作硬指标的前提下,学校学习变成单一的上“主 ”课,学生其他的一些正常活动不被认同。调查证实:学校大班额教学和对学生评价奖 励机制的单一,部分学生课堂上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从而产生自卑、失去自信;表 现欲和被认同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成功感和快乐感等,是导 致学生情绪沮丧而兴趣转移、厌学行为滋生蔓延的重要外因。
狄克斯行为动机理论认为,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时,健康的学生一般会选择积极的行 为方式来满足需求,而不健康的学生则会适应某种消极行为或错误目标来帮助自己满足 需要,如对抗或报复行为。(注:转引自Nakamura R M:《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 流和纪律》,王建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97页)厌学学生并不知 道自己行为目标的错误所在,但他们的不恰当行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教师 、同学、父母对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需要也就 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危机。这会引起学生自尊水平的 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他们以后的行为更加过分。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以牙还牙” 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到的仍是伤害,从而产生“滚雪球”似的恶性循环效应,不知不觉 中形成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甚至精神病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效应便是厌学 学生从1级厌学到3级厌学情绪逐渐加重和效应累积的普遍过程。
2 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是初中生厌学的催化剂
适度的压力能激发个人潜能,但超负荷的压力则适得其反。从访谈记录情况看,学生 厌学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压力主要由课程难度、个人及环境期望值与 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目前,从家庭到学校,施加给孩子的“读书”压力呈现过 饱和状态。这种超内在需要的外部压力,刺激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的叛逆行为——厌 学等行为逐渐形成,并随着外在压力的加大而趋严重。
迫于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各学科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学生不得不挤占课余休息 时间完成任务。特别是初二、初三的会考科目,更是占用一切时间来做练习、讲试卷, 学生几乎没有了自主空间。“睡眠不足,精神不振(29.2%)”已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 因,这种超负荷的学习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触发了初中生强烈的自主、独立等 对抗意识的形成,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萌生和加重。同时,学科增多,课程难度偏大, 听不懂课,也是导致初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29.1%)。
由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部分 家长将孩子上学年龄一味提前,目前农村中学半数学生启蒙年龄低于国家规定标准1岁 。有些家长将孩子的双休日安排得满满的,补了数学补英语,学了美术学音乐,孩子没 有一点喘息的机会。还有的家庭的教育方式较为粗暴,唯分是亲。一位学生在接受心理 咨询时说,“我感觉到只有分数才是我父亲的儿子”。还有些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缺 陷笼罩在孩子头上。上述情况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学习时精神难以集中,学习效率 很难提高。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自身素质差异也使某些学生深感压抑。在课程难度增大、教学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部 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学习方法欠缺,自我调适能力有限,因而在学习中深感吃力, 跟不上进度。而在学校大班额教学中,由于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教学时数限制,不 可能做到人人懂了第一步才教第二步。这样,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学习吃力的学 生会越学越累,造成个人目标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便产生逃避甚至害怕心理。
3 无教育或错误教育课堂是初中生厌学的导火线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师生交流的主阵地。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中学大量的 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无教育或错误教育课 堂经常出现。所谓“无教育课堂”,是指学生个体在某课堂中没有心灵的感悟,没有知 识、技能的积累,处于无参与状态。“错误教育课堂”则是指学生个体在某课堂中心灵 成长受到误导或伤害,以及对知识产生误解。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教师的教学技巧决 定了课堂的效果。一些“填鸭式”、“一言堂”等缺少激情的授课方式,会使课堂死气 沉沉,学生参与面较小,参与度低,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因此会处于一种萎靡状态, 滋生厌烦情绪。如果教师授课思维不清晰,表述不精炼,声音不清脆,则会直接导致学 生反感,引发课堂的无序和混乱。教师对学生的懒散、过失行为进行肆意痛斥和贬损, 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了安全感,也会激起学生的抗争或 报复行为。访谈发现,半数学生厌学与“厌师”有关。初中生“厌师”的主要原因是在 学生有了过失之后,老师的言行举止伤害了学生的人格,甚至伤害其父母的人格,引起 学生强烈的自卫和反抗;此外,学生非常讨厌老师没有时间观念,任意拖延课堂。
四 思考
初中学生厌学是一个老话题,如何让中学生长期有知识饥渴感,走出厌学怪圈,是值 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1 丰富学生生活,多渠道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要,提高学习动力
需要是内驱力的源泉,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理解学生的行为,以灵活的方式帮 助他们满足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需要层次。第一,要尊重每一个学 生,让学生做班级和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中获得知识、兴趣和快乐 。特别是在学生犯了过失之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方面思考,以学生可以接受 的方式处理问题,让学生心服口服,乐意改正缺点。第二,课堂上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 生,特别要注意善待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避免他们产生被歧视的感觉。第三,要组 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经典诵读、球棋比赛等,丰富学生生活,让所有同学都有表现的 机会,在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内外、校内外适当地满足 学生的精神与心理需要,以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需要,从而维持其学习驱动力。
2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品质
一个人从小长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初中是学生 身心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加速转化的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应为中学生营造一种体 验生活、承担责任的机会,使其更好地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我校初一某男生 ,家长千方百计地希望他乐学,但他初一没念完,就坚决不上学了。无计可施的父母联 系了一个农户,要求他不上学就去锄草,孩子不依,家长阐明不上学就必须通过劳动自 食其力,孩子说不吃饭就是了。家长没有责骂,而是将家中生、熟食物全部锁好,也不 放一分钱。两天过后,孩子说我去锄草。父亲每天按质按量地给他结算工钱,要求他计 划好自己的生活,3天后孩子提出上学。为了确保学校不再是孩子躲避责任的场所,父 亲说你有心读书,就一边劳动,一边将落下的功课补上,经我考试合格后再上学,以免 你后悔。为了能上学,这孩子每天自学到深夜,与劳动前判若两人。学生通过对生活的 体验,可以缓解对学校生活的厌倦情绪,可以培养认识自我、对自己负责的品质,挖掘 学习内动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3 牢固树立基础教育执教为民的思想,大力改革基础教育,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
1)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初中阶段教育是大众教育,但受各 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教材偏深。我们认为应充分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降 低教学难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难度,让90%的学生能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听懂课,这 是最切合实际的为学生减负,也是农村中学减少厌学学生比例的关键一环。新一轮课程 改革实行“一标多版”以适应不同区域学生的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生选好教材, 各学科要使用同一版本教材,保证各学科间知识的协调。
2)降低考试难度。多年来,学校以期末联考成绩为评价班级、教师的主要依据,半数 科目试题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这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挫伤是不可估量的。增 强考题的开放性,让90%的学生经过努力能通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学生的学习 信心,减缓厌学情绪。通过考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有利于他们不断 完善自己。
3)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挥棒,要注重过程评价, 将心理素质考核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使评价机制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4)推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学生整体评价模式,挖掘学生互助的潜能。在 大班额情况下,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基础性和开放性,以学 习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成功感和合作精神,可以很好 地解决大班额中部分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5)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从小学到初中 学习内容有质的跨越,对初一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和自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 习惯,加快其学习适应进程,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是减少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有力措施。
4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于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中学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综 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努力提高课堂凝聚力,让多数学 生能较轻松地听懂每一节课,是减缓厌学群体扩大、厌学程度加深的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