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课”的意义论文_赵丹杨

打造“金课”的意义论文_赵丹杨

(哈尔滨理工大学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水课”现象及原因,继而引出“双一流”建设的概念,分析了打造“金课”的重要基础是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是一流专业,而一流专业的基础是一流课程建设。那么如何在一流本科教育的视阈下搞好一流课程建设,即打造“金课”就成为当前的重点。本文以理工科科院校为对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研究其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运行机制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拓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金课;水课;双一流;课程建设

一、研究意义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国重点大学政策的最新形态,简称“双一流”建设。新政策遵循“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支持一批高水平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一方面,遵循学科逻辑,强调要在国际可比指标达到一流;另一方面,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强调扎根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是一流专业,而一流专业的基础是一流课程建设。那么如何在一流本科教育的视阈下搞好一流课程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点。

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四个回归”,其中之一是“回归常识”, 即学生要刻苦读书,并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 “增负”,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前不久,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 号),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且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加强本科教育。通知就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制度、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随即而来的是对打造“金课”所提出的种种办法,多数是从学校管理,绩效考核方面所提出的看法。而本文主要是从学生及任课老师的两个角度分别提出的如何让学生认为上课有价值,从本心就接纳课程以及任课老师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意义

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打造“金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领域中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管理的理论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基础教学等问题,而对课程建设要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以理工科科院校为对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研究其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运行机制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拓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另一方面拓展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理论领域。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者的教学机制、教学目的以及被教育者的学习目的、学习利益转换及未来肖像刻画等方面,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理论,进一步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有针对性也要同时具备创新实践性和多样性。以此提升知识生产的质量和价值,对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也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一新的方向将引导人们拓展关于高校人才管理思考和研究的新视野。

(二)实践意义

对理工科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不但丰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和机制的相关研究理论,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创新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首先,树立科学的课程教育理念。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高分低能的现象恶遍,而打造“金课”教育则有利于转变旧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金牌课程、金牌学校。

其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同时也是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

最后,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多方面重视。通过课程建设体系,改善当前教学中的弊端,让教师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传授道业,让学生更专注、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其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同时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多数倾向于对国外本科课程建设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课程建设体系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本科课程建设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同时对某一类院校本科课程建设体系的开展针对性研究。

1.国内学者对本科院校如何打造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金课”的研究

很多国内学者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对国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内外环境、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陈新忠、张亮通过以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专业为例,对这个有着农业科学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在CWUR、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等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均位居德国第一和世界前列的大学进行分析,提出对世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他们指出,学校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一是需要相应产业需求,遵循社会逻辑,不断满足社会环境对学科知识的需求。二是面向产业发展,培养新兴专业复合型人才。提出课程复合,学科整合,平台复合,视野复合四个方面。开设众多的选修课程,不论是双学位还是非双学位,都可以在众多选修课中选择自己适合且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且经过考试委员会批准后,再到德国其他高校和国外大学完成5门选修 课程。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课程建设是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结果的优劣。三是走出产教困境。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人才培养竞争力的困境。四是实现产教融合。让课程与学科增长融合,与社会实践融合,与国家战略融合,与国际产业融合。

徐纯、连晓庆和张宇分析了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1994年4月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贝塔斯曼基金会共同成立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Centerfor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简称CHE),直至今日在提高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仍然发挥其作用。他们指出,德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不能按照大学来评价好坏,而是具体到了某一学科从而建立的评价体系、课程建设体系以及课程应用体系。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分析国外高校优秀课程建设体系,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国外课程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金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借鉴。但我认为从自身现状出发,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浓烈的自主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2.对国内本科院校如何把“水课”变成“金课”,打造一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很多国内学者从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提出对打造“金课”的理念。在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中提出,从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五方面论述了“水课”之“水”,从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五方面论述了“金课”之“金”;最后,从转变教学本质之观、教学理念之观和教学原则之观等教学“三观”,以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三基”两方面,论述了如何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从教学理论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如何去“水”留“金”。但是一个有效的课程建设永远是教与学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不光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升级,对学生的选择,学习态度的转变也需要作出更有效的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国内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梁剑箫在经济日报上关于“金课”提出杜绝“水课”,就要回归大学之本。他认为所谓“水课”,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那些缺乏实际价值、课堂管理松、课程绩点高,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不利于就业的大学课程;还有一类是内容比较重要,但老师消极怠工,疲于教学,不认真备课,糊弄了事的课程。“然而杜绝“水课”,就需要减少缺乏实际价值的课程,精简必修和选修学分;精确设计通识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学术素养;设立学生匿名打分机制。

陆国栋认为,大学治理“水课”的信息要逐步地反馈到基础教育中。增加淘汰率,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紧张感才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治理方面提出: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考试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学科为中心到专业为中心的转变;要想打造“金课”,就要有师生互动;其次是要关注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最后要严格要求,杜绝双方互相讨好而形成的“放水”现象。

高校如何打造“金课”,搞好课程建设是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探讨的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理念探讨、师资队伍、运行机制、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到教学目标确立征利的合理性、特益转换及未来肖像刻画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现在的高校教育来说,更多的是关注“双一流”打造,那么如何能做到世界一流,就需要研究世界一流的形成过程。一方面从学转变,一方面从教改善。国外对于课程建设的理论也比较值得借鉴。

1.关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低阶课堂指的是低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低阶知识,形成低阶思维,发展低阶能力;高阶课堂指的是高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高阶知识,形成高阶思维,发展高阶能力。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所以打造“金课”,必然是要从低阶知识向高阶知识的转换。

另外国外的理论研究中也有两个值得关注,课程导向教育(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在课程导向教育理念下,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什么主要决定于学科需求;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知识结构强调与职业需求相适应,教什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产出。前者倾向于主要教什么,后者倾向于主要学什么。前者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后者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果导向教育特别强调三个产出(outcomes):专业教育产出(program education outcome,通常称培养目标),学生学习产出(student learning outcome,通常称毕业要求)和课程教学产出(course teaching outcome,通常称课程目标)。成果导向教育的这三个产出的确立,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这里的“反向”是相对于课程导向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和学校、学生、教师等内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决定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显然,成果导向教育下的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学习产出(毕业要求)决定的,而学生的学习产出又由专业教育产出(培养目标)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取决于学什么而不是教什么。因此,要实现教学内容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就要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对国外高校关于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

美国杂志《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中有篇文章提到认知科学与课程建设。其观点认为认知科学的脱离导致了课程概念和实践的脱离,具体认知科学的出现引发了公众对课程性质的反思。这将其从“外围”位置提升到“中心”位置。同时,环境对心理的培育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身体和心理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促进了学习者体验的转化和重构。身体与教育关系的重塑,身体体验与心灵建设的融合,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课程,使课程建设转变为基于群体体验的身体、心灵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生成。准确地说,在具体课程的构建中,有三个基本维度:(1)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课程叙事框架与学生学习轨迹的整合;(2)引入具体体验,实现学生之间的持续互动。(三)整合技术功能,为具体课程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中介工具。

通过对日本放送大学的履修课的介绍,日本放送大学在课程建设上有许多别于传统大学的独特之处,并且在课程内容、研修标准、资源建设等具体实践方面都深入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日本放送大学是亚洲一所历史悠久的远程教育高校。其开设的课程可总体划分为“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四大板块。由于四类课程的特性不同,放送大学在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将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层层递进,构建一个由浅入深逐级拓展的知识结构形态,授课进度整体遵循着深度由浅入深的逻辑脉络,同时也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时事进行了良好结合,每学期每门课程共有 15 章,每周一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 APP 等传统或者新兴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收看或收听。在放送大学,学生可以任意选择 1 门课程中自己较为感兴趣的某章节或片段进行学习。以放送大学文学史课程为例,如果是想全面深入了解日本文学史的人,可以选修全部日本文学课程,获得10学分;若是只想了解上古、中古某一段历史的人则可单独学习这一段,获得 2 学分。灵活的课程学习制度提升了学生的主导权力,提高了整体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放送大学还积极推行与全国各级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政策,学分互换的内容为放送大学当年开设的与各学校相同或者类似的 公共课或者教养类课程。

Kai Gleissner M.A.在对德国教育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到,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便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共同 培养人才[1]。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和专业学习,在企业参加实践 培训,这无疑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及以后的就业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企业也可以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发掘人才。校企联合,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都是互惠双赢的。为此,德国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更侧向于专业知识的应用性掌握。其教学方法通常有四种,一是四阶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情绪准备阶段、信息掌握阶段、应用巩固阶段和最后的检查阶段。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课题,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检查来进行加强。二是六阶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报告(应用)六个阶段。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然后分组制定学习计划,实践与检验互相交替进行,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检查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小组代表对整个工作进程进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团队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三是卡片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一个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对学习资料进行分析和充实,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卡片上与小组成员共享,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一个是.头脑风暴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集思广益,教师提出课题,学生们针对课题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种解决方案,通过小组讨论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可与卡片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沟通、协作、自我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因此,治理“水课”、打造一流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视阈下,打造一流课程建设,形成一流专业,成就一流本科教育,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行动,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 [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10-13.

[2]陆国栋.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14-17.

[3]陆国栋,孙毅,费少梅,等.面向思维力、表达 力、工程力培养的图学教学改革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1-7,58.

[4]陆国栋.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 [J].中国 大学教学,2016(06):6-8.

[5]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J].中国大学教学,2017(05):38-41.

[6]德国农业和食品部.Fact and figures on German agricultural exports[EB/OL].[2018-04-14].https://www.bmel.de/EN/Agriculture/Market-Export/_Texte/Zahlen-Fak-ten-Agrarexport.heml?nn=529300

[7]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20-240

[8]孟照海.制度化与去制度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张力———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为例 [J].中国高教研究,2018(05):20-25.

[9]德国农业和食品部Organic Farming in Germany[EB/OL].[2018-04-14].https://www.bmel.de/EN/Ag

[10]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65-73.

作者简介:赵丹杨(1992.10-),女,山东淄博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7级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赵丹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打造“金课”的意义论文_赵丹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