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_文本分析论文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式语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4)01-0020-06

1 概论

架桥式语用推理(bridging inference)是指话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损项(default entities),需要语用者利用语境,借助逻辑知识进行推导,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推导方式。在交际中,听话者往往认定话语是连贯的,在遇到表层不连贯的话语时,听话者会运用“信息补差能力”(熊学亮,1999),通过架桥推理来保持话语的连贯,说话者也会利用听话者的补差能力,尽可能地使语言简洁,让话语留有回味的余地。

在以下两例中,听话者必须经过架桥式语用推理才能找到指称词语(referring expressions)的所指对象。

(1)I went to a French restaurant.The waiter was very sexy.

(2)Harry fell several times.He didn't like skiing at all.The snow was cold and wet.

对于例(1),听者先要建立一个这样的架桥假设(bridging assumption):there Was a waiter in the French restaurant to which the speaker went。对于例(2),听者同样要建立一个假设:there was snow when Harry was skiing,这样才能找到the waiter和the snow的所指。这种模式称为架桥式指称(bridging reference)。这种推理模式要求听者建立一个架桥假设,推理过程一般要比正常情况下有明确回指对象的语句更费时(Clark & Haviland,1977)。Sanford & Garrod(1981)认为,在正常的交际中,听话者总会根据听见的话语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其主要观点是:(1)人的长时记忆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知识组块(chunk)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的,每一个知识组块都是可以随时提取的认知单元(unit);(2)每一个合适的组块就是一个认知脚本(scenario),经过话语信息激活,听话者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脚本,建立一个心理模型,在该心理模型中存在着与所指对象对应的槽(slot);(3)指称的寻求过程是一个迅速而又自动的过程,听话者一般无需在整个知识框架中做出架桥式推理,这种指称的寻求自然也就不存在更费时的说法了。他们区分了第一推理过程和第二推理过程。第一推理过程是指通过建立心理模型确立相关的认知脚本而进行的推理,当听话者无法根据话语信息建构心理模型,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认知脚本时,第一推理过程失败,这时要启用第二推理过程。第二推理过程更加复杂,更费时。

我们可以从(1)、(2)两例来考察他们的第一推理过程。听话者在听见了例(1)的第一个句子和例(2)的前两个句子后,就会根据话语信息分别建立一个心理模型,提取出一个相关的脚本。例(1)的脚本是going to a restaurant,例(2)的脚本是learning to ski。两个脚本分别拥有两个相关的且与之匹配的槽(slot)waiter和snow。这两个槽是听话者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尽管话语中没有明示the waiter和the snow的回指对象,但它们潜在地保存在听话者的认知脚本中,一旦需要,它们很容易会被激活。

Sanford & Garrod的理论有其合理之处,但考察后我们发现,它至少在脚本的提取和脚本的表征(representation)两方面未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释。固然,我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是基于情景来贮存和提取的,每一个知识组块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充其量只是整个语言理解机制中的一部分而已,它不能解释语言理解的全过程。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结合关联理论对架桥式语用推理模式进行深入地探讨。

2 脚本理论

2.1 Sanford & Garrod的假设

Sanford & Garrod认为语言的理解是语言输入(linguistic input)和知识结构(即记忆)交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着重对这种交互作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研究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关于概念信息如何贮存到记忆,以便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能够顺利提取。语言的理解不仅需要对语言信息的解码,还需要与贮存的概念信息相匹配的语境因素的参与,这是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规则。Sanford & Garrod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Minsky的框架理论(frame)、Norman et al.的图式理论(schema)和Schank的知识草案(script)。这些理论都认为,人的长时记忆是概念信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组块的形式贮存在大脑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Sanford & Garrod进而提出,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会根据话语信息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心理模型,每一个知识组块都可看作是心理模型中的一个认知脚本。听话者要依据当时的语境找到一个与说话者意图相一致的脚本。

2.2 认知脚本与指称域(domain of reference)

在语言理解的不同层面,Sanford & Garrod对指称情有独钟,他们的脚本理论大多围绕着这一现象而展开。他们认为(1981:109),听/读者会利用话语/文本所提供的语境信息找到恰当的与话语/文本相一致的指称域,然后根据该指称域迅速地解读随之而来的话语/文本。指称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脚本,是交际者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指称域的产生是语言信息激活交际者知识结构(或长时记忆)的结果。

在相关的研究中,Clark & Haviland(1977)认为,对文本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由一系列来自明示信息(explicitly stated information)的命题组成。交际双方都默认交际是建立在语言的旧—新信息结构(given-new structure)的基础上的。说话者必须确保他/她话语中的旧信息真正是听话者所了解的信息,新信息是听话者不知道的内容。因此,当听话者听到一个带定冠词的名词短语时,他就会设定这是旧信息,于是就会在记忆中寻找与之匹配的前指项(antecedent)。当寻找失败,他就会进行架桥式推理。如:

(3)We checked the picnic supplies.The beer Was warm.

在该例中,听话者想当然地把the beer当成是旧信息,但显然前述话语不包含它的前指项,听话者进行架桥推理,推导出“啤酒是野炊食品的一部分”。Clark & Haviland的实验发现,被试在理解这些需要架桥式推理的句子时,比理解有明示前指项的句子要多耗时200毫秒。Sanford & Garrod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Clark & Haviland的模型本身不能解释听/读者是怎样以及何时在话语或文本的不同地点出现的指称项之间架起桥梁的,听/读者完全可以在激活的脚本中找到指称词语的前指项,听者只需启动第一推理过程就足以找到合适的指称对象,无需额外的架桥推理,做出更多的认知努力。S & G从脚本的构成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解释。

2.3 脚本的构成

Sanford & Garrod认为,听/读者在交际时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合适的脚本,只要脚本与语境匹配,就不会增加推导时间。但是,如果脚本不合适,就要进行额外的架桥,推导时间相应增加。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者要求被试阅读以下两组句子,并记录下他们的理解时间。

(4)Appropriate scenario

Title:In court

Fred was being questioned(by a lawyer).

He had been accused of murder.

Target:The lawyer was trying to prove his innocence.

(5)Inappropriate scenario

Title:Telling a lie

Fred was being questioned(by a lawyer).

He couldn't tell the truth.

Target:The lawyer was trying to prove his innocence

实验者发现,例(4)的标题In court激活了被试关于法庭的认知脚本,而在这个脚本中,律师是其中的一个槽(slot),被试很容易就能理解目标句中the lawyer的所指。因此,该例具有合适的脚本,被试启动第一推理过程,无需做出更多的努力。相比之下,例(5)却没有合适的脚本,因为标题Telling a lie无法激活被试关于法庭的脚本,目标句中的the lawyer也就无法迅即地找到它的前指项,第一推理过程失败,只好启动第二推理过程。对于例(5)的理解自然比例(4)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耗费更多的时间。

Sanford & Garrod进而指出,脚本不仅包含了与情景相关的实体(entities),也包含了实体在脚本表征的情景中所起的作用,如在法庭这个脚本中既包含了实体律师,也包含了律师在法庭上对证人和被告的询问、法官依据双方所呈上的证据依法对案件宣判等项内容。一旦实体在脚本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当时的情景不一致,就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脚本实际上与Schank的知识草案(script)类似。知识草案实际上就是真实世界的状态、事件或行为的典型结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其组成部分同样包括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拿“看电影”草案为例(参看熊学亮,1999:117):

草案内的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现象、事件和行为典型的、有层次的内部结构关系或自然组合方式。在交际中,草案的兑现量以实际交际的需要为准,受话语主题的控制。熊学亮教授以出差为例,来说明草案兑现量的问题。出差这个话题(即脚本)可能包括“某某一大早就……乘公共汽车……去火车站”等内容,然而“乘公共汽车”草案的内部成分一般不必完全兑现,因为人们在这种语境中注意力不会集中到出差人是使用月票,还是上车后再买票,也不会去注意车内的其他细节,这些没有兑现的内容是交际双方共知的背景知识,也即是预设的内容。这样的知识草案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它们是储存在大脑中的固定的认知单元,在特定的情景下经过经验式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规模更大的情景单元或行为“心理图式”。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知识草案比比皆是,如“去餐馆吃饭”、“考试”、“开门”等,它们在我们的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4 脚本的选择和脚本的结构

从以上对脚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要正确理解话语,首先要激活一个合适的脚本,如以上In court和Telling a lie两个话题可以激活与之相匹配的脚本。但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又是怎样确立一个最为合适的脚本呢?

Sanford & Garrod的回答是:“基于脚本的理解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利用合适的描写在恰当的时候激活读者合适的认知脚本。”(1981:127)“激活一个脚本的前提是,文本至少必须包含一个特殊的项,这个项是脚本的一个子成分。”(1981:129)如要激活一个关于餐馆的脚本,就必须在文本中包含一个与餐馆相匹配的项,该项既是文本的一部分,又是餐馆这个脚本的一个子成分。The waiter brought the soup.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因为该句中包含了两个项bringing soup和waiter,它们与餐馆这个脚本其中的两个槽相吻合。

Sanford & Garrod(1981:151)认为,在阅读和对话过程中,文本和话语前述内容的可及度(accessibility)会受到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影响。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极为有限的,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的记忆只能表征文本或话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他们认为,这一部分被表征的内容是由“主题化”(topicalization)和“近因”(recency)决定的。换言之,句子的主题和最近提及的内容往往会在工作记忆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影响着记忆表征。激活的脚本被看作是在工作记忆中突显的模块子集(modular subset),它们会参与对话语的加工。S & G把它们称为焦点(focus),被激活的脚本就是处于焦点之中。处于焦点中的脚本会自动地制约着听/读者的推导,把其他的脚本推到可及度小的边缘位置。焦点可分为两类:显性(explicit)焦点和隐性(implicit)焦点。显性焦点是指在文本或话语中明示的信息内容,而隐性焦点则是指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显性焦点由标示脚本的“标记”(tokens)组成,隐性焦点的结构要复杂些,它与相关的信息共同建构起由诸多槽和缺损成分组成的脚本表征。

3 脚本理论的局限性

S & G认为,说话者是通过话语中的某个语词或词组在听话者的长时记忆中激活一个合适的认知脚本。例如,听话者在听到下面这个句子后,会激活大脑中一个关于having a holiday in Hawaii的脚本。

(6)James and Anita had a holiday in Hawaii last month.

然后,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语境假设的不同而在听话者大脑中激活不同的脚本,不同的脚本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认知结果。我们可以设想例(6)的两种不同的语境假设。

(7)a.Anita is Peter's girlfriend.

b.James is Peter's best friend.

(8)a.James is a rich young executive and he is Anita's new boyfriend.

b.Jane and Mary feel envious of her.

我们把例(7)看成是例(6)的第一种语境假设,当听话者听到例(6)后,激活的脚本是stealing best friend's girlfriend。而例(8)作为第二种语境假设,假定例(6)是Jane对Mary说的,听话者的认知脚本就会是having a rich young boyfriend。认知脚本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以及对后续话语的期待也不一样。如果脚本是stealing best friend's girlfriend,那么,听者的期待很可能是对James不道德行为的指责。如果脚本是having a rich young boyfriend的话,听者的期待很可能是头等机舱、星级宾馆、名流云集的晚宴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脚本的激活不仅依赖于话语中的语词,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语境假设的确立,依赖于交际者的认知语境。S & G完全把赌注下在语词的提示上,忽视了非言语的情景因素,而语言的交流是以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为基础的,不考虑认知语境,就不可能全面地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做出正确的解释。

4 关联理论在架桥式推理中的阐释力

4.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关联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倾向于关注那些最为相关的现象,人们会在大脑中建构起关于那些现象的最相关的心理表征,并在最相关的语境下加工这些表征。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即关联的交际原则和关联的认知原则。关联的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认知原则则认为,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一致。S & W认为,话语的语境效果与加工努力成反比,语境效果越大,对话语的加工努力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如果新信息与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一致,此时话语相关,话语被认为产生了语境效果。产生语境效果的方式有三类:(1)新信息与听者原先的假设结合产生语境暗含;(2)新信息可以加强已有假设;(3)新信息与原有假设相矛盾或取消原有假设。S & W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只要具有最佳关联,而无需最大关联,交际就能成功。要获得最佳关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引起听者注意的足够的语境效果;(2)听者要获得这样的语境效果无需做出不必要的努力。

4.2 认知语境与关联

为了成功地进行交际,人们总会设法借助语境生成和理解话语,创设话语之间的关联。请看下例:

(9)Peter:Jane didn't come to the seminar today.

John:Agassi Was playing the match this afternoon.

从字面上来看,John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根据关联原则的交际观,每个话语在交际中都应设想为具备最佳的关联性。Peter认定John的话语是相关的,是对他的回应。要对例(9)做出恰当的解释,必须借助于认知语境的参与。这是因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对语言字面以外的信息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此时的语境主要是指认知语境,它包括语言使用者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认知语境是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因此在具体语境不明确的情况下,语用者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推导(熊学亮,1999:115)。对例(9)的理解,语用者的认知语境中应包括:Peter和John都知道Jane是Agassi的铁杆球迷,她从不错过任何一次看Agassi比赛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知语境的参与,话语自然是具有最佳关联了。如果用S & G的脚本理论来推导,就很难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是因为Peter话语信息激活的脚本是skipping a seminar,该脚本尽管包含Jane这一子成分,却不包含Agassi,第一推理过程注定失败,听话人只好寻求其他脚本。John的话语激活了playing a tennis match的脚本,该脚本包含了Agassi,对手、裁判等子成分,但与上一个脚本几乎没有联系。仅根据这一理论,要理解John的含义是完全不可能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语境和关联的寻找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语境不局限在话语这一层面,为了寻找最佳关联,听话人会根据需要拓展话语的语境,直至能提取所需的信息。例(9)中,Peter能从认知语境中提取Jane is a great fan of Agassi这一信息,从而迅速地推导出话语的真实含义。

4.3 关联理论与脚本理论的关系

关联理论在阐释话语时比脚本理论更具说服力,这并不是说脚本理论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可以说关联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脚本理论的提升和改进。关联理论认为每一个概念都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子项组成:逻辑、百科知识和词汇(Sperber & Wilson,1995:86)。逻辑项由一系列演绎规则组成,百科知识则包含概念的外延(包括客体、事件和与事件相联系的各种属性),词汇是指用于表达概念的自然语言。其中,百科知识正是以脚本为基础的,它由一系列命题组成,每一个命题又可包含不同的子概念。例如,关于dog的百科知识项可能包含如下命题:dogs chase cats,a pit bull is a dangerous dog,Mary owns a dog等。这些命题内容是以脚本的形式存贮于大脑中的,任何一命题都有可能被dog一词激活。百科知识虽然以脚本为基础,但它更具个人特色,交际者不同,拥有的百科知识也不尽相同。百科知识可以由话语的情景触发,也可由其他的概念触发。概念的激活有等级之分,一些由于使用频率高且最近经常使用的概念是强激活项,它们具有高可及度。S & G虽然认为明示焦点的激活度有等级之分,但隐含焦点只是处于可能激活和可能不被激活的状态之中。

S & G的脚本理论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话语,而关联理论则更多地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请看以下两例:

(10)A:How long have you and John been together?

B:Well,about two months.I used to see a Japanese guy,but I stopped seeing him and started going out with John after Easter.The conversation was less boring.

(11)A:How long have you and John been together?

B:Well,about two months.I used to see a Japanese guy,but I stopped seeing him and started going out with John after Easter.The conversation was too boring.

两组对话的惟一区别是less和too两个词,两个词的不同造成了the conversation指称对象的不同。S & G的脚本理论是这样解释的:例(10)可能会激活一个being together(with John)的脚本,因而conversation是指称与John之间的对话,例(11)可能会激活一个being together(with a Japanese guy)的脚本,conversation是指与日本人之间的。但实际上,例(10)和(11)激活的只是being together with somebody,因此,要真正理解它们,还要借助于其他因素。在关联理论看来,指称赋值(reference assignment)是话语理解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认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命题和态度,辨认交际意图,其标准只有一个:最佳相关。因此,如果架桥式指称赋值的对象不止一个,听话者就要选择一个符合交际者真实意图并与当时的情景最相关的一个。到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对上述话语的推导,听话者可以在脚本确立的基础上,利用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辨认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脚本理论与关联理论的结合对话语的理解才更有说服力。

5 结语

本文讨论的是话语信息处于缺损状态下的语用推理,S & G的脚本理论无疑有一定的阐释力,但仅仅局限在脚本理论是不可能充分地对话语的语用含义做出解释的。S & W的关联理论在肯定脚本理论的同时,更多地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话语,在脚本激活的情形下,利用认知语境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我们认为,把两个理论结合起来,从动态和静态双层面来处理话语,其实用价值要大得多。

收稿日期:2003-03-27

标签:;  ;  ;  

桥梁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