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 河池)
【摘要】 目前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为快速、准确地鉴别出感染类型,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的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快速;WBC;CRP、Hs-CRP;NAP;PCT;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
引言
目前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病原体检测对诊断感染性疾病提供重要依据,但其费时、阳性检出率低,不利于患者的早期诊疗,为快速、准确地鉴别出感染类型,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的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就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1 WBC 数及其分类与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在临床上很常见,部分感染患者主张在门诊诊疗,时间短,细菌培养费时 , 且易受药物、取样时段、取样部位及取样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阳性检出率低,这些远远满足不了临床诊断的要求。传统诊断中尤其在基层医院 , 临床上多以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比值作为感染早期诊断依据,当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时 , 初步判断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 ; 当患者成熟淋巴细胞比值增高时 , 多认为是单纯的病毒感染 ; 当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偏高,分类结果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多考虑为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大[1]。感染早期,患者的外周血WBC数通常增高,但单独检测WBC数及其分类比值对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高[2]。虽然细菌感染早期患者WBC数有所升高,但由于个体差异、昼夜差异、情绪波动等均影响白细胞数及其比值,因此用WBC结果不能正确反映患者感染状态及鉴别感染类型[3]。因此WBC数及其分类比值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感染类型鉴别诊断中起到一种辅 助的诊疗依据的作用,只有联合其它检测指标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2 CRP、Hs—CRP 与感染性疾病
CRP是1930年由Tmet和Francis首次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能与肺炎球菌细胞壁中的C一多糖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的物质。它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生理状态下其含量极微,但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急性期时,其含量迅速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含量又随之下降,且在炎症的急性期时,其升高的程度与感染的程度成正相关,因此CRP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国内外的研究报道,CRP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指标 [4-4],患者在细菌感染时,其体内的CRP升高,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RP在细菌性感染时明显升高,在支原体感染时亦升高,但升高程度没细菌感染时显著,在病毒感染时,CRP通常无明显变化。国内相似的研究结果有黄炎等研究。
Hs—CRP是较CRP检测特异性更强、敏感度更高的一种检测体内感染的指标。Hs—CRP参与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被它激活后,巨噬细胞对各种细菌、异物和病毒的吞噬、降解作用明显增强;在Hs—CRP的激活下,单个核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因子分泌亦增加。但 Hs—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感染、在各类损伤(外伤、放射性损伤、组织损伤、细胞损伤、恶性肿瘤等)时均可增高,它在疾病发作后数小时便有成倍增长的趋势,是一种敏感而非特异的早期诊断指标。因此Hs—CRP在鉴别急性感染类型时,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Hs—CRP对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有不少,Wang SM和温柏平的研究均显示,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血清中的Hs—CRP都比正常对照组的高,且细菌感染组的与病毒感染组的Hs— 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 Hs—CRP可以鉴别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沈维等研究亦表明细菌感染组或病毒合并有细胞感染组的 Hs—CRP 均高于单纯病毒组的Hs—CRP。 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国内还有研究通过监测及观察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如治疗3天后 ,Hs—CRP明显下降表明抗感染治疗有效,否则考虑更换抗生素或调整其剂量。医师常将Hs—CRP降至 <5mg/L 作为停药的标准,这样可以降低抗感染治疗后的复发率。综上所述,CRP、Hs— CRP 对感染性疾病类型鉴别诊断和观察抗感染疗效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NAP 与感染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phosphata-se,NAP)是主要分布于成熟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胞浆内的一种非特异性水解酶。NAP的活性随粒细胞成熟度增加也逐渐增强,并与其成熟程度成正比。中性粒细胞活化后 , NAP阳性率及积分升高。临床上NAP常用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但其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亦有不少报道。通常临床上病原体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但这些方法费时、费用高,且在基层医院不易开展。因现用NAP方法为改良的组化染色方法,操作步骤简单、省时,结果稳定、准确可靠,又有性价比较高的试剂盒提供,可采指端末稍血,便于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王永才等研究结果 表明细菌感染组儿童的 NAP 阳性积分高于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细菌感染时 ,机体在病原体的刺激下,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增多,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同时在炎症因子的趋化作用下 , 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 功能增强,NAP 活性增高,其 NAP 阳性积分亦增高。而病毒性感染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改变不明显。因此 NAP 阳性积分可作为初步鉴别感染类型的依据,为临床疾 病诊疗和预后提供有力依据,降低漏诊和抗生素滥用的发生率,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其临床意义更为明显
4 PCT 与感染性疾病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 (calcitonin,CT)的前体物,作为一种新的炎性指标,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和真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由肝脏及脾、肺、小肠等单核细胞分泌,分子量为13KD,其结构稳定,体内半衰期约为1天。PCT不具有激素活性,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水解为CT才能发挥生物学功能。目前用在监测器官移植患者、手术患者及肿瘤患者在治疗中是否出现继发感染。有临床研究表明,PCT是可用于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的生化指标,且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经研究显示:Hs—CRP、PCT联合检测可以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急性感染 ,且血清PCT诊断价值最高,其次是 Hs—CRP。有研究者通 过监测 PCT 水平变化来评价抗微生物治疗的效果 。
5 PCR技术与感染性疾病
PCR技术通过对待测病原体目标DNA片段的体外扩增,然后对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得以鉴定那些未知病原体、生长缓慢或难以培养的已知病原体、以及对形态生物化学反应不典型,甚至死亡的病原微生物。PCR是一种模拟天然DNA复制的体外扩增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可在数小时内将目标DNA片段扩增百万倍。因标本用量少、耗时短,直接针对微生物特异DNA片段、灵敏度高等特点而受青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临床,如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的巢式PCR,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高效性、高通量、经济简便的多重PCR 等。师永霞等研究发现巢式 PCR 法在疟疾的初步检测和虫种鉴定中有利于提高疟疾的检出率和准确性。Deshpande 等用Meta 分析发现使用实时荧光PCR检测艰难梭菌与传统的细菌培养和细胞毒性实验相比其平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6%和89%、97%。Persson 等使用多重PCR检测艰难梭菌的致病相关基因 tcdA、 tcdB、ctdA、cdtB 和 tcdC,发现其对027核酸型有很高的特异度,并且能检测其他艰难梭菌临床类型,对流行病学也有重要意义。PCR已成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6 生物芯片技术与感染性疾病
生物芯片技术是将生物大分子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等固定在固相介质上形成生物分子点阵,当待测样品中的生物分子与生物芯片的探针发生杂交或相互作用后,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根据作用对象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应用较多的是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可用于病原体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等,特别有助于混合性细菌感染等的诊断。由于检测系统为微阵列,可对大量样品进行同时分析,研究效率提高,但样品用量 非常小,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完全实现自动化和快速检测。生物芯片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还创造出液相 悬浮芯片技术、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更加彰显了高通量、快速、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综上所述,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方法各有利弊,只有掌握各种检验技术的特点,联合检测提高灵敏性和特异性 , 减少漏诊和误诊,才能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抗感染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_山春、 汤福广、 郭晓辉等 .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学龄前小儿上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 [Z]. 国家科技成果 ,
[2] 王_丰园 ,章林华 WBC、CRP、PCT 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检测意义 [J]. 中
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25(6):949-950
[3] 张晓燕,盛英.血清 C一反应蛋白测定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J].
浙江医学,2007,25(7):423-425.
[4] 刘_澜萍 , 梁广丽 , 彭湘南 .社区获得性肺炎体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 ,2008,19(8):88-100.
论文作者:黄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9
标签:性疾病论文; 粒细胞论文; 细菌论文; 患者论文; 病原体论文; 技术论文; 特异性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