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杨少梅[1]2003年在《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大环境下,大量的优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针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研究成果,以现行行政区域为基础,通过截取河北省11个地市和138个县(市)两组不同的样本,选取总量指标农村社会总产值,人均指标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运用变异系数、综合指数等方法对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11个市划分为省内发达区域、中等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叁种类型,将138个县(市)划分为由高到低七个等级;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并从更深层次上指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劳动力构成优化、素质提高,先进科学技术的适用,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等对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在河北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鼓励先进,鞭策后劲;区域联动,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大小城建设——培养增长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产业基础,改善扶贫开发政策——降低后劲制约以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合——增强协调效应等综合措施。

甄建岗[2]2008年在《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地区生产条件、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区域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也是政府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河北省地处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与东部其它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省域内发展很不均衡,在发展中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双重压力。因此,研究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并介绍了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综述,首先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概括和简要评述;第叁部分为实证部分,首先通过计算单一指标人均GDP,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发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然后,通过分解泰尔指数把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间差异,发现“一线”地区区域内差异逐渐取代区间差异成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最后,为了弥补单一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全面揭示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河北省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的现状和特点;第四部分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方面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第五部分首先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然后针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拉大的原因提出缓解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本论文有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区域经济差异过分悬殊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加剧区域冲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方式,成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因此,河北省应坚持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熊凤山[3]2011年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多年来山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平原、城市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山区经济发展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以发达国家山区经济发展实践历程为研究起点,以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思想和方法为研究工具,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文献评述和总结发达国家山区经济发展实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的概念、特征,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演进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山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约束构建了基于嵌入性网络式发展范式。同时充分借鉴富岗山庄和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原则、目标和(4+3)创新保障机制。全文的重要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库恩范式理论为基础,结合发达国家山区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提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的概念、演进的动力和演进路径,构建了由本地知识网络、知识—能力可持续创新体系和发展行动网络的嵌入式网络发展范式,得出市场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初始条件是山区经济发展范式选择的前提,政府主导的外生发展、本地创新为动力的内生发展和混合发展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以富岗山庄的经济发展和实践历程,验证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演进的路径和演进动力的正确性,以及嵌入式网络发展范式的作用机理。第叁,制定了基于范式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战略保障机制。首先,从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入手,应用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自然资源、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对山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其次,选择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六个典型县域经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1996-2008年的内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六个典型县的经济发展范式的变迁,得出2004年前后的制度变迁的轨迹和内容;最后,总结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变迁、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范式演进的高定位,软推动,以突破求发展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发展战略体系和(4+3)创新保障体系,以及以协调、创新、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体的战略重点。

叶宏[4]2011年在《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宗旨,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实际,围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六章。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进行了描述,接着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分别对农村文化、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农村经济的作用、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阐述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指出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为本文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湖南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具体描述了湖南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湖南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客观事实。第叁章是对全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整体分析。一是研究了全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情况,全国整体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在广大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二是由对全国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的研究,推进到对全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的研究,指出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文化网络不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力支撑。(2)智力因素欠佳,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潜在后劲。(3)精神力量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4)传统文化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深厚根基。第四章是对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是根本原因;农村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欠缺是直接原因;农民整体素质低是主要原因;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与现代文化的乏力是间接原因。第五章是国外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第一,分别介绍了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的农村建设情况;第二,对以上各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叁,探讨了国外农村建设对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第六章是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首先,提出了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一是以人为本,自力更生原则。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叁是齐抓共管,重点突破原则。四是立足长远,持之以恒原则。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模式:一是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发展对策;二是以社区组织为载体的协调发展对策;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协调发展对策。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实践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推进这一伟大的事业,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亚[5]2007年在《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使农村信用社已初步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但是,金融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虽经过规范与改革,在实际运行中长期积累的劣势也逐步暴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内相关研究多是将视角着眼于宏观角度,缺少对具体区域和主体的具体分析和总结本文将研究地域范围界定为河北省,基于农户的调查,探讨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首先对研究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欺是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的分析,从总体上考察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并从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为后文问卷调研的实证分析打下良好的规范分析的基础然后是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进行实证研究,这是研究的核心部分依据大量的数据和调查结果,从农户角度说明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地位,同时反映农村信用社存在金融服务功能上的欠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最后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发现,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农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但是提供的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户贷款难存贷“剪刀差”严重,诸多矛盾交织,服务水平低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得出产权制度缺陷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等深层次的问题及矛盾是产生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中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最后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尽管有些思路在目前的制度和经济条件下,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待于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实践的检验,但改革的迫切性促使我们仍然要不断努力研究它,摸索出更为现实合理的办法来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丁亮[6]2016年在《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和厘清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际实践和中国特征,论述协调发展的机理,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协调发展的程度从时序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测评分析,进而对如何提高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行了路径选择和对策探讨。论文提炼的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特征,具有创新性。在比较分析有关国家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特殊性和共性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类型国家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在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特征。就协调关系的性质而言,中国与早期发达国家(以英、美、法为例)相比较具有质的不同;与后起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例)、新兴发达国家(以韩国为例)相比较,协调关系的性质相同,都具有“交叉性”,但交叉的程度强弱不同;与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为例),协调关系的性质相同,都具有“更强交叉性”特征。就协调发展的总体特征而言,具有特殊的背景和地位;具有市场机制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后发优势、多元主体、与城镇化国际化融合等机制特征和模式特征;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论文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测度及对策具有现实参考价值。论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测评分析模型,分别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序协调水平和空间协调水平进行了测评和分析,指出了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和症结,提出了提高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王娟[7]2008年在《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商务部从2005年初开始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本质就是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连锁经营在城市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这就决定了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时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而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本文以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展开系统的探讨,并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经验,对河北省如何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论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明确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连锁经营的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连锁经营的模式、条件及发展历程,在明确了连锁经营概念的前提下,概括介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模式、适用范围、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第叁部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概括地介绍了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情况,其次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河北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分析明确了河北省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并归纳了制约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作为消费主体—农民的制约因素、作为经营主体—企业的制约因素以及环境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为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好日子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的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了好日子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提出了发展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的对策建议。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成果,并指明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高宏志[8]2013年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统筹城乡发展被引入我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具体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系列的战略构想不仅表明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提到议事的日程。近年来,衡水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正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开放水平向高层次提升,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在衡水市的城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产品在城乡之间的供给与配备问题,城乡居民发展环境问题与生存环境问题,农村产业依托问题,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问题,城镇化问题,资源流动问题,城乡教育问题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衡水市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叁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本文对衡水市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整体战略规划。引导衡水市区与各区县发展密切配合,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这是本文立意所在。针对本文总体来讲,面对衡水以上城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分析现有情况和涉及理论入手,将统筹城乡思想穿插于整个规划之中。通过对衡水市城乡各层面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找出城乡差距原因根源以及解决方案,从而对衡水市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给出指导和发展战略建议。从结构上来讲,本文分别从衡水市城乡社会保障角度、城乡经济社会角度、城乡产业集群角度、城乡物流发展角度、城乡交通规划角度、城乡教育统筹角度给出了探讨研究。为丰富论文内容及表现论文分析的科学性,作者还在采集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报告,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应用于论文主体分析。作者立足于衡水市城乡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城乡统筹提出规划和战略,并希望有助于衡水市未来的发展。

彭殷群[9]2016年在《广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农村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个较为凸显的问题。本文对农村的区域差异分析主要以广东省为对象。广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建设,认识广东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对促进广东农村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指标数据,对广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测评和分析。现状分析中分析广东省20个地级市(深圳除外)的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显示地区的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并且不平衡发展呈扩大趋势,按地域分析广东省四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四大经济区域的农业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珠叁角和西翼增长速度相对保持一致,且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与其他两个区域的差异有扩大趋势,综合差异结果也显示珠叁角区域的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是最好的,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叁个区域,差异有扩大趋势。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列举了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条件、制度及文化的影响,但农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一个或几个因素不能全面解释,这里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25个指标加以分析,得到七个主成分因子,并获得各指标在主成分中的载荷量,由第一主成分因子载荷量可知区域城镇化水平、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粮食产量等对农村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其他六个主成分也显示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动力工具资金投入、科技水平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发展农村经济,对这些影响因素也不能忽视。文章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调整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村经济等。

张媛[10]2014年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了各项优惠、支持、鼓励政策。通过抓试点、搞示范,探索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数量快速增加、建设形式丰富多样、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推动了河北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在长远发展上存在定位不明确,在产业重点、建设布局上缺乏系统化,影响了园区经济、社会效益的更好发挥。本文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叁方面入手剖析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核心问题就是整体建设理念相对落后,总体规划不到位。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定位、规划理念、建设目标、建设布局等六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安新、青县、昌黎、承德、乐亭五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发现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中,首先以国家、地方政策和规划为依据,再结合县域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定位自身的指导原则、发展思路、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及保障体系,做到与政策规划良好的承接与融合,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园区布局开放,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规划理念、规划总目标、具体目标,规划布局是紧密相连的。在此基础上,从功能定位与分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示范、组织管理与评价、综合效益五方面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杨少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 甄建岗.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 熊凤山.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 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叶宏.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研究[D]. 王亚.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6]. 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 丁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 河北省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研究[D]. 王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 高宏志.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9]. 广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 彭殷群.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

[10].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 张媛.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